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事理解读

2018-01-09林德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事理人文阅读教学

林德荣

摘 要 人文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课文阅读教学要抓住课文中的人文事理,才能从本质上读懂课文,实现阅读教学的情感目標和知能目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人文 事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是学些什么,一直是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就是生活,这种观点是恢复高考后教学思想转型和教材内容改革一直追寻的理念,也就是现今语文的基本性质之一。但学生为什么会对这样一门以自身为主体、以自身生活为内容的学科也困惑,甚至没有兴趣?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还一直停留在工具性层面,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和生活理念并未在教学思想上得到重视,并未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语文的人文性、生活理念还未能与学生自身的人文实际统一起来。

这种现象在阅读教学中尤其突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目标是人文目标,即:在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人文情怀,感悟人文事理,感知生活实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但在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中,绝大多数教师的阅读教学只是把目的放在知能目标上,围绕阅读考点进行教学,着重于分析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等,目的是教给学生做题方法、答题技巧,阅读读只是为了做题,而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目标或被遗弃或无法实现。

如何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人文目标?这就要回到“课文是什么”这个本质问题上来。写作是为“人”服务的,这是写作目的;写作是写“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是人的活动),这是写作的内容;写作的受众是读者,是“人”。所以,写作的本质是人文活动,课文的本质内涵就是人文事理。虽然,写作的个性化和丰富性决定了文章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复杂性,但是,它必须遵行的基本规律是人文事理,而这些人文事理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凭据自身生活中的人文事理体验去解读课文。所以,人文事理是课文与生活共通的要素,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对接点,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目标的内涵。

1传记:成功人生的事理解读

传记记述伟人的经历。传记阅读,让学生从中品味名人、伟人的情怀,感悟成功人生的事理,获取成功人生的经验。这是传记的人文价值,也就是传记阅读的人文目标。传记一般通过记述传主的经历、精神和成就等人生内容来展示人生事理,经历、精神和成就三大话题也就是传记中人生事理的内容要素。在这三大话题中,经历包括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社会经历等;精神还包括思想、学识、品质、意志、情趣等人的内在因素;成就包括学术成就、实体成就以及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过程等。传记三大话题的人生事理就是:经历决定精神,精神决定成就,经历决定成就。这就是成功人生的人文事理,也是很明确、很实际、能具体而微地体现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人文事理。

以2014年新课标卷的《爱国科学家邓叔群》为例。先看文章内容:文章以记述邓叔群的求学、工作经历为主体,叙述了邓叔群读书期间因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种种思想以及后来各时期的工作过程、成就,结尾补述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的品质,相关连接②又补充了作者自叙“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晓我勤俭”“勉勘我”“教我做人”等材料。家庭经历、求学经历、社会经历产生了立志报国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使他为祖国作出了多方面的成就,而社会经历中的机遇、工作中的经历过程,也是取得这些成就的直接原因。三大话题内容明晰,事理关系明确。再看考题设计:第(2)题考查“经历与思想”的事理关系,第(3)考查工作经历内容,第(4)考查“精神与成就”的事理关系。可见,这些考题也都在考查三大话题及人文事理关系。

高考传记阅读是信息阅读,需要从文中“找”答案,主观探究题也是从人文事理角度设题。但由于传记内容比较复杂,表达又常用叙议结合的形式,阅读中没有人文事理的思维指向,阅读就茫然无绪,做题时无从下手,找不到答题“点”。抓住三大话题的人文事理关系阅读传记,不仅能实现明确的人文目标,也能使学生阅读时有思维,做题时有思路,答题时有思想活水。

2小说:平凡人生的事理解读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它的内容核心是“人”。 相对于传记来说,小说的人物是平凡人物,表现的人物层面更为广泛;小说的事件是生活实际,事件的人文事理含义更为丰厚,与学生的人生实际更为切近。小说阅读的人文目标,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平凡人生的人文事理,进而认识自己、感悟人生真谛、体验现实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也称之为三大话题。人物,指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等内心世界,包括小说的主人公和环境人物;情节,指人物的言行所构成的事实;环境,指一个时代、社会、地域的特点、风俗、文化等,常常体现为环境人物的思想、意识等(即主人公的人事处境)。小说就由这三大话题构成了的人生因果事理关系,即:环境决定人物,人物决定情节,环境决定情节。这就是三大话题的人文事理,而小说的主旨也是通过这三大话题的事理关系体现的。小说阅读教学中,明确课文中的三大话题内容,抓住这些三大话题的人文事理关系,逐层解读课文,才能读出小说的人文内含,读出人生,读出生活。

以《祝福》为例,根据小说三大话题的人文事理,运用“执果索因”的思路去解读。从小说的显性因素——情节入手,抓住情节中的“果”——“祥林嫂寂然死去”,从这里作“人物决定情节”的事理分析:祥林嫂的什么思想使她寂然死去?是她精神的崩溃;再深入一层,依据“环境决定人物”的事理作分析:是什么环境使祥林嫂精神崩溃?是鲁四老爷等环境人物(处境)对她做人资格的剥夺;再进一层作“人物决定情节”的事理分析:这些环境人物为什么剥夺了祥林嫂做人的资格?因为他们迷信;再进行“环境决定人物”的事理分析:他们为什么会迷信?因为那个时代、社会的迷信思想、风俗——这才是小说要表现的主旨。这样一篇内容繁杂、情节丰富、主旨深刻的小说, 运用小说的人文事理思维,就能清晰地读出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层层推演的过程和深刻的社会根源。endprint

3散文(含诗歌):情感与外物的事理解读

散文以抒发情感为目的。情,指喜怒哀乐等情绪;感,指对事物的认识。情感,是人的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内心世界。散文,就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呈现,它与人们日常的倾诉一样,是人的一种生活需求。而阅读散文的人文目标,就是品味文中人物的情感,获得情感熏陶,体验文中情感与外物的人文事理关系,感悟真实生活的情感事理,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以及正确的世界观。

散文抒写情感,情感当然是一要素,但情感又离不开外物。在抒情性散文中,情的产生离不开外物,外物是情产生的原因;情是抽象的,情的抒写常常要依托外物、借助外物来表现,情与外物的这种因果事理关系是“情因物生”“物因情显”的人文事理。在论说性散文中,作者的感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体验,感的表达也需要外界事物来具体体现,感与外物的人文事理是“认识与依据”的逻辑因果事理。

多年来,语文界对《荷塘月色》的争论较大,观点众多。有认为是抒写淡淡的喜悦,有认为是抒写淡淡的哀愁,有認为是抒写一种人生追求。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只抓住了作者在外物中体现的情感。不错,作者在游荷塘的感受中,确实有喜,有愁,有向往;但是,这些观点在解读课文时都脱离了一个明确的因果事实:作者是因不宁静(愁,这是因)而游荷塘(这是借以抒情的外物);而游荷塘的感受(这是果)呢?依然只是淡淡的喜,依然笼着淡淡的愁,依然要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只是“偷得片刻的宁静(作者语)”。为什么是这样的感受?追问这种外物感受的原因,情感的因果事理是很明确的:因为内心深处那份浓重的愁,所以虽面对良辰美景,也只感到淡淡的喜,那份愁依然淡不了、解不了、摆不脱!依据这种内外因果的人文事理分析,可见文章的目的是表现内心情感,即抒写由那个社会现实而产生的愁,而游荷塘的那些感受,不过是内心深愁在外物中的体现而已。这主旨分析也才与文章的写作背景相切合,这也是作者要署明写作时间的原因。

散文的内容庞杂,手法多样,行文活跃。阅读中要抓住情感与外物的因果事理关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才能理清情感的来龙去脉,读出散文中的人文事理和生活真实。

新闻阅读是对社会生活的事理解读,科学类文章阅读是对逻辑思维事理的解读。限于篇幅,本文只对上述三种传统文本作这些简略阐述,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课文的人文性既是作者的出发点,也是写作的本质体现。课文的人文事理是阅读者与作者的沟通话题,是课文阅读的切入点,更是人文素养目标的落实点。课文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写作的技术层面和应对考题上。深入到课文的人文事理中,体会作者的写作初衷,感悟课文中的人文事理,从课文的人文事理中读进自己、读出事理,感悟生活,才是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也才是阅读者的需要,才是阅读兴趣的来源和读懂课文的前提。endprint

猜你喜欢

事理人文阅读教学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人文绍兴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一语中的
微精事理 宏揽全局──《战时美国的欧洲战略》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