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共情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2018-01-09谢洪兰毕馨爻

青年时代 2017年34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共情

谢洪兰+毕馨爻

摘 要: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前提。本文将探讨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中、考核中运用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即共情,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共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多次发文以加强、改进和规范高校思政课,旨在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广大思政课教师、学者、专家对思政课实效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信息化教学载体、“95后”教学对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笔者认为,结果离不开过程,思政课实效性是结果,思政课教学过程则是过程。思政课教学是否能吸引住“95后”大学生是达到实效性的前提,对于课程而言,应该先有吸引力,后才有实效性。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现状

吸引力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管理心理学认为,吸引力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则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载体把大学生的注意力、情感、观念等吸引到自己所传播的内容上来的力量。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从课程性质和内容来看,把大学生的注意力、情感、观念等吸引过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与学生的认知顺序有关,因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都是先辈总结的直接经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直接接受的间接经验,这在“知、行、意、信、行”转化中不仅需要时间过程,还需要方法;另一方面与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有关,中学阶段学习思政课的经历往往是死记硬背,成为了部分学生不太好的学习体验。从学者对近年来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诸多研究也可以看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急迫性。笔者尝试阐述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共情来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二、共情可以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共情(empathy)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是一种方法。罗杰斯最初主要把共情运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之后再拓展到教育领域,最终形成了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他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要像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情式理解,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明确学生对教育与学习的看法,做到亲近学生、信任学生。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共情可以增加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本身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从而对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有积极意义。

1.共情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信息。运用共情,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与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沟通交流,可以借助学生的言行,了解学生的经历,从而深入学生内心去体验他们的情感和思维。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成长区域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不能仅仅从书本上去了解学生,现实中与学生面对面、线上线下的沟通才能了解更多真实情况。备好了学生,再结合教学内容,才能做出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

2.共情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师生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教师通过沟通更深入了解学生后,再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学生,会取得学生积极地反馈。学生会感到自己被理解和被接纳,从而愉快满足,将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在教学实践中,师生沟通互动并不少见,但更多的提问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得到答案,教师未能与学生产生同感和同理心,这将不利于建立深层的平等师生关系,更谈不上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95后”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着情感敏感的特点,在沟通互动中如果不能感觉到被理解和悦纳,他们是很难被真正吸引的,换言之,运用共情良好的教师本身的魅力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3.共情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探索,增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亲近感,加深相互了解。如上所述,共情是一种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和方法。体验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主要途径是沟通。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运用共情主要体现在课堂的交流和提问环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想说能说的问题,特别是围绕学生的个人经历设问,学生会乐于表达,语言表达能力会提升。同时,学生谈论自己的话题通常都是真实而真切的,很容易与听的同学产生共鸣,对听的同学自然是有吸引力的,甚至还能带动一些内向的,平时不敢不愿发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在教学中这种现象常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产生更多反思,因为整个课堂师生都是用心在沟通交流。

4.共情的教育效果在那些迫切需要被理解、被关怀和急于倾诉情感的学生身上更明显。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关怀,“95后”大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有人愿意倾听你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或者见解是一份难得的理解和关怀。如果遇上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学生或者教学内容是学生近来正好想倾诉和表达的,学生参与更积极主动,思政课的吸引力更强。

三、把共情运用在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中

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主要包括备课和上课两方面。在备课中运用共情,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设计上。思政课有着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即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从不知到知,從不信到信,从知到行,教学任务要求高,教学内容丰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快,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在变化,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设计上必须根据变化的实际做出调整。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备课要增加新内容,年年讲课要有新意,这也是思政治课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强调做教学减法,即要求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故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更贴合“95后”大学生的认知实际,这就是在运用共情。教学设计方面也应该选取“95后”大学生更能接受和喜爱的形式和方法,比如微视频、信息化互动等,这也是在运用共情。在上课中运用共情,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组织课堂和导入新课环节,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配合信息化形式引入到主题中,学生的专注和吸引力会增强;在讲授新课和巩固新课的环节也应该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发散开来,从学生认知规律和个人经历来设计论据或案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真诚表达自己,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关注跟自己有关的事,所以教师在设问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多设计学生谈论与自己相关的问题,学生会乐于参与,也愿意表现自己,给自己提升能力的机会。综上所述,共情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让教师想学生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一起共同提升知识能力,更能得到学生认可。

四、把共情运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直观形象,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是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间接经验的重要方法。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主要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类,主要形式有讨论,演讲,辩论,写小论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在具体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运用共情让实践教学更有成效。学生希望有更多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教师可以把一些课内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交给一些课堂表现良好或有能力的同学去完成,这也是一种共情,学生愿意做,学生会在做当中体会和反思成功与不足。同理,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一些环节也也可以交给同学去完成。课外实践教学的参观访问调查目的地和内容也应该在用到共情的基础上确立,这样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五、把共情运用在思政课考核中

思政课考核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一环,现在的评价都不是单一的,绝大部分高校思政课都在运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结合,也是学生认可的更公平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中运用共情主要体现在规范过程性考核和考核公平公正的问题。死记硬背的考试和不公平公正、不规范的考试被学生排斥。这就要求教师要规范过程性考核,让学生过程性考核的成绩有理有据,在期末考试出题中以灵活多样的题型为主,不再考生硬的知识点,而把知识点融入到社会热点事件中,通过进行多角度的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共情体验,真正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了体现考核公平公正,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即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让思政课考核更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中央16号文件).

[2]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提升吸引力实效性高国希解放日报2016年6月28日第014版.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融入教师共情分析徐晓霞《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

[4]教师共情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吕晓梅《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5]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共情能力郭爽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科教文汇》2011年10月(下旬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共情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跟踪导练(三)4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