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改革探索

2018-01-09刘璐梅琳吕亮升石小晶

青年时代 2017年34期

刘璐+梅琳+吕亮升+石小晶

摘 要:《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需求密切相关。但由于种种限制,在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是一种常态。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方面入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人员素质测评;实践化教学;应用型了;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核心专业课,是所有核心专业课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需求密切相关。但由于种种限制,在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論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是一种常态,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以下一些问题会提供一些教学环节设计的新理念:

一、教学理念滞后于时代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提出是从西方发展开来的,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过几十年,受西方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上,这和中国所处的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些“水土不服”,难以实际的指导或解决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学大多数采用的单向传递的模式,即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理论,学生被动的去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上有着其合理的因素,如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但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

三、选择何种考核方式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应的考核方式,就是单一的闭卷考试,这样就轻视了了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基于这些的问题,沈阳城市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通过积极探索,提出了:以“PST-CCE”为核心的《人员素质测评》课程设计新理念。即以业界人力资源相关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以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进行课程教学以及考核的设计。

首先,采取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PST-CCE)。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人员素质测评》课程建设关键是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真正对接。为此,我们采取了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岗位能力形成说明老师“教什么”,职业情景化说明老师“怎么教”。我们实行的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结合企业和产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构建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引入了业师的参与。所谓业师,即为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技术技能,具有10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验,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中高层次业内人才。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为主进行整体教学方案设计,编写出课程文件,并明确业师承担的课堂教学任务。业师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带来业界前沿的资讯,分享业界项目的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进而引入业界实际的项目,让学生从真实项目中真正接触到实践化教学,形成从理论到实际,再从实际回推到理论的闭环。

目前沈阳城市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拥有心理测评实验室、行为观察实验室、企业模拟仿真实验室,并建绿岛团队与领导力研究所,具备实现教师带领学生独立研究并开发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应用的条件。同时,引入了业界专家的辅导,能够保证学生完全在真实的测评、企业运营中接受体验教学的训练,以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链接”。

其次,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推广应用型实践化教学。

在人员素质测评实践化教学中,除了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的模拟性教学,纸笔测验与网络测评软件相结合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汇报外,我们重点增加了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理论引导项目实施,从项目实施结果中回溯理论的重要性。

我们主张的实践化教学是应用型的时间化教学,是要改变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做,也就是我们说的自主学、动手学,即应用型的实践化教学。应用型实践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不是用它来替代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而是在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实践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最终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闭环。实践的方法能够改变师生的主客体地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

应用型的实践化教学方法重点是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的引入,即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发挥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积极作用,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分组学习的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1、开课之初,任课教师将教学班全体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8人。小组可以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划分。2、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向学习小组布置理论依据相同但具体内容不同的项目,学习小组在课外时间集体完成项目,并在课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3、学习小组采取无领导组织形式开展工作,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小组成员自行协商确定各自的具体分工。4、教师深入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加强对小组的管理,明确小组的目标与任务,除了小组共同目标,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个人的目标,教师的作用很重要,需要能创造出一种温暖、自发、公开、随和的气氛,引导大家进行讨论,激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力,增强学生们的归属感。

第三、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核心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需求密切相关,传统的闭卷考试完全无法检验应用型实践化教学成果。

结合应用型实践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培训评估工具--柯氏评估模型,改革后的《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主要考核观测点为:行为改变。课程考核遵循国家倡导的“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指导方针,将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相结合,选择既符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又能够考核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形成性测试体现为过程考核,选择课外作业、课堂测验、学习小组汇报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针对专业理论知识等需要掌握的内容完成对学生的测试。终结性测试体现为结课考核,使用能够体现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项目或论文两种方式。其中,项目考核可以直观观察到学生的“行为改变”。论文写作是一项很好的实践教学形式,在论文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文字表述,完全处在一种自主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沈阳城市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近几年都在致力于PST-CCE,即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企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及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课程体系建设。对于《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的思考,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从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出发,分析岗位能力,设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实现通识与专业的有机结合,整合专业课程,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旨在不断探索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点对点的一站式服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