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及当代启示

2018-01-09魏双锋

青年时代 2017年34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马克思

魏双锋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唯物辩证法为哲学方法,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异化生产为出发点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从共产主义视角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路径。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应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改革经济制度等方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我国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日渐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应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因此,应深入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指导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同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提出,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自然史,世界历史不过是人类依靠自身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如果人类之外没有自然界,那么人类就无法参与自然界的生活,人类也就不会存在。此外,马克思还提出,人类历史与自然史有着密切联系,人类历史不过是自然发展史的延续和发展。可见,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二)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重要前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产资料,“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2]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都来自于自然界,人的肉体要依赖食物、阳光、燃料、空气等自然产品才能存活下去。在实践活动中人类首先将自然界当成自己的生活资料,其次才将自然界当成生命活动的对象。此外,自然界也是人类意识产生的源泉。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意识表现为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这种客观世界不仅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历史传统、生产实践等,还指空气、石头、阳光、植物、江河等自然存在,而且这些自然存在物是人类意识产生的源泉。如果离开了自然世界,人类的意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3]显然,在马克思眼中自然界不仅是人的肉体存在的重要前提,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人类应当尊重和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三)人与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有生命、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人拥有认识、情感、意志、实践、创造等天賦力量,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其他动物只是生产自身,而人类却生产了“人化的自然界”,这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同时,马克思还指出,生产劳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基本方式,在生产实践中人类创造了“人化的自然界”,证明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和类存在。总体上看,马克思是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维度看待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的,并认为,人类应当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界,并在改造自然中超越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社会。此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阐述了大自然对人类实践的反作用,人类“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它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2]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意识之源,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如果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与和解

(一)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工业、科学、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实践活动在人类改造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生产实践是人类联系大自然的重要纽带,也是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方式,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实践却蜕变成了脱离人的自由本质的异化劳动,工人只有在“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4]此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以攫取利润为生产的唯一目的,将大自然看成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肆无忌惮地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与自然关系危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实践活动则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化的自然界,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大自然也会反作用于人类,促进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本应当是和谐统一的,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人的类生活堕落成了谋生的手段,这些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为此,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异化劳动等出发,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路径:扬弃异化劳动,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真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可见,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不仅是人与自然的问题,还体现为人与人关系的问题,只有变革不合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等,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人与自然关系困境。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当代启示endprint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全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探究了人类依赖和受制于自然的本质属性。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和“意识来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关系不是“我-它”、“我-你”等主客关系,而是“我-我”的主体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我们应将自然界看成人类唯一的家园,以尊重和关怀自我的态度对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按照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开发自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化解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此外,应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之中,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之中,建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发展体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二)按照生态规律开展生产实践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初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范围和实践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都体现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但是人类并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造世主”,大自然也不是被人类任意宰割的对象,征服和掠夺自然必然会带来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掠夺资源、破坏自然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这种“三高一低”的黑色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陷入困境。中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和生态弱国,面临着环境透支、资源匮乏、生态赤字等严重问题,这些已制约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开展生产实践;应从生态规律出发开展生产实践和经济活动,以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深刻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生产、异化消费必然会带来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建构人口、環境、经济等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比如应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引领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绿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再如应以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等作为基本国策,以节能减排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将绿色GDP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建构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发展体系。[5]

(四)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

马克思认为,异化现象是人类社会中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社会现象,也是反过来统治人类的社会现象。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现象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统治,才能从根本上异化现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开展绿色生产等,还应当消除人与自然对立的制度根源。比如,坚持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断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消除“异化劳动”、“异化生产”所产生的制度根源。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关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为指导,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制度体系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

[5]刘海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