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2018-01-06邹雅怡

考试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培育核心素养课堂

摘 要:核心素养引领着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分为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四大核心素养应紧跟生活实际,引入生活热点,在实际中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培育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去,基础教育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为核心,后来注重建设教学的“三维目标”,再到现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我国育人目标的转变。教育部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从而研究制定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教学,而各个学科的相应的核心素养各不相同。

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一个综合体,包含了情感、价值观、技能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是一个延时性的、过程性的,而非瞬时性的螺旋,它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体。而这个过程体伴随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而对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公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学科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过程体,单一的学科是无法完成核心素养的培育任务的,只有各个学科齐头奋进,才能有效地促进核心素养提升。而思想政治学科在特定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的教育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一、 创设政治情境,增强政治认同

一般来说,政治認同主要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根据政治认同的定义,政治认同体现了人们政治生活中的身份,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情感归处,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其学科建设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工夫,学生的身份、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努力促进青年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创设政治情境。政治情境的创设有几个原则。第一,在情境素材的选择上,要坚持跟随时事热点。一方面要注意党的旗帜,国家精神,贴近时政,融入国家最新方针理论,思考如何将方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如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五四新青年精神;另一方面要与生活实例有机结合起来,只是知道道理而不运用到自己身上,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第二,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与学生合作,亦师亦友,师生平等交流;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抒发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在政治情境中熏陶、培养政治感情。以《政治生活》“走进国际社会”为例,在讲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时,课前搜集好“中国高铁”等视频、PPT,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依次播放“中国高铁领先世界”的优秀成果、习总书记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及硕果等视频片段,展现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中国在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作出的巨大的贡献,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实力的稳步提升,国际地位越来越凸显,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可让学生表述观后感,深化政治情感。

二、 运用生活案例,增强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源于人们对于法律的理解,法治意识就是公民对于法律的理解程度、深化程度,它能够衡量法治建设的成效。法治意识具有层次性,第一是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是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规则不仅仅需要暴力手段来维持,更需要公民内心认同法规,自发地形成认同感,通过两方面来维持社会的秩序。第二是权责意识,法治就是原则规则,所以在一个社会中,法律来调节所有的社会关系,公民权责意识主要有守法意识、维权意识、民主参与意识。守法意识是前提,而维权意识是公民是否具有法治意识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只有公民具有更好的维权意识了,才会更加积极地、理性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会促使公民更加积极地学习法律,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进行法治意识的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是权利义务意识,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基本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所以既要有权益意识,也要义务意识。第二就是规则意识,青少年喜欢自由,而忘记某些约束,但是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要按照规则办事。

加强法治意识的培育,要拓展课堂内容,法治素材来源于实际。例如在《经济生活》课程,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这一课中,笔者将教材中的事例拓展如下:14岁的小明见到商店里出售一台漂亮的iPad,于是卖家就怂恿小明买一台,这样可以上网玩游戏,于是,小明从家里的抽屉私自拿出钱购买了iPad。请大家思考下:这位小明的母亲可以要求退货吗?并陈述理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寻求法律途径来打开思路。老师可以提示:我国《民法通则》第十二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小明只有14岁,其民事活动只能父母代理,而高档电子产品完全与小明的年龄、智力不适应,且购买电子产品没有获得父母同意,因此无法律效力。endprint

三、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理性精神

理性,一方面,人能够独立思考某个问题,不盲目地迷信于某个看法,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够以合适的理由阐述;另一方面,又不失去自我,不以自己的观点吹嘘,能够谦虚地采纳别人的意见,与他人沟通,以更加完善自己的思考。这样,一般可以理解为理性。万物皆有两面性,理性的思考要求思考任何问题时都要考察全方面的问题,不可一面观物便得出结论,全面性地观察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做到深刻性,思考问题要具有深度,而不是浅尝辄止,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理性思考的过程是充满思辨的,有深度的。

显然,说到理性,想到最多的就是哲学,哲学为培养理想精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称,是对世间事物的共性的概括和抽象,所以,哲学与理性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哲学思维即理性思维。哲学中的很多的概念都是对东西的共性进行的说明和抽象,比如规律、联系、矛盾。所以学习哲学能够极大地锻炼理性思维。

《文化生活》课程中,面对日益流行的外国节日,尤其是青少年,对外国的节日热情高涨,而对本國的节日却很淡然,有些人认为如今是国际化社会,应该热情拥抱外国节日,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应该主要过本国的节日,不能崇洋媚外。因此,老师可以先让同学自己思考,然后成立大组,分成正反方,就上述问题展开辩论,并思考:正确对待外国节日,我们应该怎么做?话题辩论中,学生进行对话和思维碰撞,结合身边人过节的案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理清思路。实践引领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检验。

四、 引导生活实际,引领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公共参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政治生活参与,通过参加政治活动,参与政治事务,了解参与的途径、规则,积累政治活动参与的实践经验。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锻炼参与事务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去。

引领公共参与,可以充分以校园为活动场所,开展校园活动“小校园”,“大社会”。例如,以《文化生活》“走进文化生活”为例,可以围绕“怎么看待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主题举办为期一周的手抄报活动。首先,学校总务处撰写好相关文件,明确此次手抄报比赛的主题、时间、参赛方式,成立活动策划小组,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后,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向全校发出“征集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手抄报比赛”的活动号召书。其次,学校的所有的人员,教职工、学生都要积极响应号召,在各个班级完成手抄报后,学校成立专门的小组,来点评各个班级的成果,并将成果做成PPT展示给大家。

又以《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为例,在投出理性的一票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开展模仿村主任、居民委员会主任为主体。班级同学分成两组,A组代表A村,B组代表B村,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村民主选举,体会真正的公众参与,切身体会民主选举。之后派代表分发放调查问卷给各位选民,整理和统计,最后,成立访谈小组对选民进行采访,如提问“选举结果你满意吗?”“你觉得你这一票重要吗?你是怎样投出这一票的?”等,组员做好访谈记录。之后,代表做好整个活动的记录,做好PPT稿件。上课演示给各位老师与同学,之后请老师与学生进行评判,提出各自的意见。通过班上学生积极参与整个选举活动,由教师引导下生成“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宝贵的一票”等结论。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多维度的,以上提及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无疑是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加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进行的最为关键、最有实际意义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改“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力的抓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竞争。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初步构建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丰富和改进当前思想政治学科在课程观、教学论、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理论更好地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有利于通过思想政治课为社会输送适应现代社会的“素养型”人才。从实践层面上来讲,目前已有的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即使结合了具体学科,关注到了微观学科层面,却很少能兼顾实践层面,尤其缺乏对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具体学科背景下高效培养问题的探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发展社会的能力。因而,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是最具有实践性的个体。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2]陆文婷.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3]张露.中学政治核心素养:内涵、特性及培养途径[J].教育导刊,2017,(1),65-68.

[4]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5]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

作者简介:

邹雅怡,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育核心素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