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学模拟式教学测色仪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8-01-06吴泽坤黄庆梅范秋梅赵廷昊马宗琛

照明工程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研究

吴泽坤,黄庆梅,范秋梅,靳 程,赵廷昊,马宗琛,冯 菁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光学模拟式教学测色仪系统设计与实现

吴泽坤,黄庆梅,范秋梅,靳 程,赵廷昊,马宗琛,冯 菁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在色度学实验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使用商用测色仪及其配套软件,无法让学生对于实验仪器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和真正了解。利用Matlab GUI平台和Arduino开发板,设计、开发教学测色仪系统,使颜色测量过程可视化,将仪器工作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和了解测色仪的测量系统、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克服了传统教学测色仪的局限性,为学生将来能够设计制作色度测量仪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测色仪;测色系统;测量可视化;颜色;色度学

引言

根据色度学原理,颜色可以通过量化的手段来监控与传递[1]。目前颜色测量主要有三种方法:目视法、分光光度法、光电积分法,光学模拟式测色仪采用光电积分法,模拟人眼的三刺激值特性[2]。该方法是通过把探测器的光谱响应曲线匹配成所要求的CIE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曲线,或某一特定的光谱响应曲线,来对被测量的光谱功率进行积分测量,利用光电积分效应,测得颜色的三刺激值[2-3]。为了测得比较准确的三刺激值,必须对探测器进行校正,使仪器的总光谱灵敏度符合卢瑟条件[2]:

光学模拟式教学测色仪利用硅光电池组作为探测器。硅光电池是一种自发式的光电元件,在不同光照度下产生不同的电动势和光电流,其线性范围较宽,但单个光电池在光照较弱时产生的电信号较小[9]。为增加电信号强度,采用8个相同型号的硅光电池串联组成硅光电池组。利用四组经过滤色片校正的硅光电池组模拟CIE标准观察者光谱响应特性,使仪器的输出电压信号与色源三刺激值构成线性关系,从而得到三刺激值与色品坐标[3]。

因此,该仪器系统有以下设计要求:

1)能够测量硅光电池组的输出电压信号与暗电流信号,并尽可能减少或抵消噪声信号。

2)对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三刺激值与色品坐标,在软件平台上显示处理结果,在色品图上标出并保存。

根据以上设计要求,系统分为上位机、下位机两部分。下位机系统针对信号的测量与降噪的设计要求,采用低功耗仪表放大器AD620芯片作为测量端,采用Arduino Nano单片机作为主控端,使用串口与PC通讯;上位机系统针对数据处理与结果显示的设计要求,采用Matlab GUI作为平台。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是仪器标定、对信号采样、处理、显示结果并保存。系统组成与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系统组成与工作流程Fig.1 System composition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1 下位机系统设计与测试

1.1 信号放大、降噪

经过实际测量,硅光电池组输出的电信号较弱,环境噪声相对较大,需要差动放大电路进行放大和降噪。基本的差动放大电路精密性较差,且差动放大电路变更放大增益时,必须调整两个电阻,影响信号精密性的变因更加复杂,而仪表放大电路则无上述问题[10],因此下位机系统采用封装了仪表放大电路的AD620芯片。根据Analog Devices官方数据手册[11],AD620具有高精度(最大非线性度40 ppm)、低失调电压(最大50 μV)和低失调漂移(最大0.6 μV/°C)特性,常用于精密数据采集系统,对于精度要求并不高的教学仪器是理想之选。

1.2 模数转换、滤波、通讯

下位机系统采用Arduino Nano开发板进行模数转换、滤波和通讯。Arduino Nano拥有6路模拟IO口,可以同时对多个硅光电池组信号进行采样,模数转换精度达到10位;内置通讯模块支持串口和蓝牙,可以方便地实现与PC主机的数据和指令传输[4]。

在实际测量中发现,在Arduino采样得到的1000组原始数据,存在一定的尖峰脉冲,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测量值,使用中值滤波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中值滤波是基于排序统计理论的一种能有效抑制噪声的非线性信号处理技术,在图像处理中应用广泛,可以有效过滤信号中的尖峰脉冲[6]。核心算法如下:

图2 信号滤波前后Fig.2 Before and after filtering

其中f(t)、g(t)分别是原始信号和处理后的信号,W是模为5的一维模板。如图2所示,图(a)为Arduino采样得到的原始信号,1 000组数据在电压值(2.25,2.5)区间内波动且有较多的尖峰脉冲;图(b)为经过滤波后上传至PC主机的信号,经过滤波后信号更加平滑,且尖峰脉冲被滤掉。求均值作为采样的最终结果,并将滤波前后的数据与最终结果上传至PC主机。

下位机通讯模块可选择有线串口和无线蓝牙两种方式,有线方式使用USB串口数据线直接连接PC主机,无线方式使用HC-06型蓝牙从机与主机蓝牙转串口模块自动配对[5,7],在没有串口线或不方便进行有线通讯时,学生可以选择无线通讯,方便教学活动的进行。

1.3 下位机系统测试

在计算机上发送控制指令后,下位机进行每秒1 000次的采样和滤波,此时上位机接收到数据,学生可以通过如图2所示的Matlab GUI软件窗口清楚地观察到测量数据和滤波处理前后的效果。

2 上位机系统设计与测试

2.1 软件结构与测试效果

图3 软件测试效果Fig.3 The results of software testing

1)数据读取。软件测试效果如图3所示,左上部分为控制台,界面模拟常见的串口调试助手,点击“读入数据”按钮将向下位机发送采样指令,接收数据并显示如图2所示的数据处理窗口,使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到数据发送、接收过程。

2)数据记录与处理。软件界面左下部分为软件数据表,记录测量数据。根据光学积分式测量方法,需要测量并记录对应X1,X2,Y,Z四组滤色片的电压数据,每组滤色片分别记录标准白板数据Dw1~Dw4,光吸收阱数据Db1~Db4,样品数据Dt1~Dt4共12组数据,依次记录在软件数据表中,此时依次点击数据表K区域即可得到满足卢瑟条件的标定K值。根据色度学原理[1],计算三刺激值公式如下:

3)结果显示。软件界面右上部分为结果显示区,可见样品在色品图上的坐标被圆圈点出。考虑到软件使用的色品图拉伸比例(纵向0.9,横向0.8)和图像实际大小(977×1 103像素),根据色品坐标与三刺激值的关系公式[1],导出式(6)并计算像素点坐标(xe,ye),并在色品图中显示该颜色的大致位置。

软件界面右下部分为计算结果与误差分析,依次列出了样品的三刺激值与色品坐标,点击“误差分析”按钮将弹出误差分析界面,并生成分析报告。

2.2 仪器标定与误差修正

由于模拟测色仪器具有较多局限性,如滤色片的透光比与理想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光电池在较弱光强下的响应不稳定,光源自身光谱功率分布有一定波动等,故测试结果存在一定误差。

为尽可能减少系统误差,采用测量值与标准值拟合的方法进行误差修正,得到更符合实测情况的系数K值。系统记录多组样本的三刺激值与样本标准三刺激值,利用式(6)计算得到样本色品坐标和标准色品坐标,由于式(6)是纯线性运算,因此对三刺激值的拟合可以等价为对色品坐标的拟合,从而减少拟合运算量,拟合结果也将更加直观。

利用式(7),得到多组向量的模和夹角,将点坐标的拟合转化为向量拟合。式(8)中F是向量模、角和方差的加权和,由于向量模角反映了样品与标准的差距,而方差反映了多组数据拟合的稳定情况,因此在方差权重n与角权重m适中的情况下F值与系统误差呈正相关,满足式(8)的最小值的K值即为最优系数值。经多次实际测试,n=1.5,m=2时拟合效果较为理想。

点击“误差分析”按钮,系统自动计算上式,弹出图4所示界面并求出最优K值。图中方差抑制系数n和向量角权重m可以手动更改,更改后系统实时计算最新结果并显示在色品图中,增强了软件的可操作性。

图4 数据拟合与误差分析界面Fig.4 The interface of data fitting and error analysis

为方便学生观察,每次只显示5组数据,色品图中星号代表标准值,圆圈代表拟合之后的样品值,可见样品在蓝、绿、红三种波长范围内拟合情况均较好,符合人眼视觉的直观感受。

在仪器的实际研发与测试中,经过数百组数据拟合和反复测量,得到了较为稳定的最优K值和符合人眼视觉感受的测量效果。同时,这也证实了仪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足以满足仪器设计要求和教学演示要求。

3 结语

光学模拟式教学测色仪系统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能够稳定测量颜色样品,经过误差修正的结果符合人眼视觉感受。系统将色度测量与数据处理过程直观呈现,便于学生观察学习,理解测色仪工作原理与色度学相关理论。

[1] 金伟其,胡威捷.辐射度光度与色度及其测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朴生.测色仪器与方法的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6):81-87.

[3] 滕秀金,邱迦易,曾晓栋.颜色测量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4] BANZI M.Getting Started with Arduino[M].Make Media,2009.

[5] 陈吕洲.Arduino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5.

[6] 刘丽梅,孙玉荣,李莉.中值滤波技术发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1):23-27.

[7] 潘建仙,杨安星.基于Arduino和Bluetooth的无线温湿度测量系统设计[J].科研,2016(6):00127.

[8] 李强.MATLAB数据处理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9] 马栋萍,邵明刚.基于硅光电池的照度测量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4(20):95.

[10]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 Analog Devices,Inc.AD620:Low Cost,Low Power Instrumentation Amplifier.2003—2011.

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HardwareandSoftwareSystemofOpticalAnalogueTeachingColorimeter

WU Zekun,HUANG Qingmei,FAN Qiumei,JIN Cheng,ZHAO Tinghao,MA Zongchen,FENG Qian
(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

In the teaching of chromatic experiment course,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mainly use the commercial color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its supporting software,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not have the intuition and re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al principle and the working process.Using Matlab GUI platform and Arduino development board,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olorimeter system can make the color measurement visualization and present the instrument work process intuitively,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working process of measurement module,control module and data processing module.This system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design chroma measuring instruments in the future.

teaching colorimeter;color measuring system;visualization of measurement;color;chromaticity

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研究项目(编号2014BITSYA16)

TM923

B

10.3969/j.issn.1004-440X.2017.06.025

2017年《照明工程学报》总目次

本刊导读

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

郭伟玲(1-Ⅰ)

计量与测试

刘 慧(2-Ⅰ)

照明设计

张 昕(3-A)

博物馆照明聚焦与探索

艾 晶(4-A)

半导体照明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肖 辉(5-A)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郝洛西(6-A)

专家聚焦

紫外发光二极管发展现状及展望

闫建昌,孙莉莉,王军喜,李晋闽(1-Ⅱ)

“十三五”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展望

吴 玲(1-Ⅴ)

浅谈中国诗词大会舞美灯光设计的特点

曲国军(1-Ⅶ)

照明测量溯源标准的发展与展望

林延东(2-Ⅱ)

新版JGJ 153《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发布实施

赵建平(2-1)

中国实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节能政策的效果

丁 晴,赵跃进,刘 韧,梁秀英,林 翎(2-6)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家大剧院夜景照明设计

杜 异(3-B)

我国博物馆照明事业的发展回顾

周士琦(4-B)

足下之光 生活之光 纽带之光——厦门重点片区夜景照明规划及实施的思考

许东亮(5-B)

“照明”的“逆袭”——媒体建筑的社会担当

常志刚(5-E)

本刊特邀

北京市宫门口四条32号院照明设计

周轩宇,张 昕(3-Ⅰ)

地标精神——北京奥林匹克塔夜景照明设计

李 丽,王艺炜(3-Ⅴ)

苏州兆润财富广场照明设计

BPI照明设计(3-Ⅺ)

苏州万邦圆融置业莲花堤总体亮化设计

十聿照明设计(3-ⅩⅥ)

智慧校园照明控制综述

徐华,郭红艳,刘力红(5-1)

用多种LED单色光芯片模拟太阳光谱的一种光谱组装算法及相似度评价标准

汤露瑶,苏成悦,陈少藩,刘木清(5-4)

节律照明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综述

戎升亮,Allen Samantha,赵杰,吕晨阳,张荣鹏(5-10)

城市道路照明智能化研究

朱应昶,肖 辉(5-16)

基于NB-IoT技术的道路照明智能控制系统

叶炜,吕伟,洪宽,穆志洋(5-20)

智慧路灯的应用探讨

吴春海(5-24)

光与健康的研究动态与应用展望

郝洛西,曹亦潇,崔哲,曾堃,邵戎镝(6-1)

光照对大脑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孙芳玲,郭德玉,王文(6-16)

蓝光对皮肤的损伤及其防护剂的研究进展

夏艾婷,田燕(6-20)

健康照明的基础研究和标准研制的探讨

蔡建奇,高伟,郭娅,郝文涛,杜鹏,温蓉蓉,杨晓祥(6-24)

健康照明的评价方法及其标准化的新进展

王晓静,段延龙,牟同升(6-29)

光健康光谱的标准与应用

吴育林,梁明(6-35)

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

五基色LED照明光源技术进展

刘军林,莫春兰,张建立,王光绪,徐龙权,丁 杰,李树强,

王小兰,吴小明,潘 拴,方 芳,全知觉,郑畅达,郭 醒,陈 芳,江风益(1-1)

量子阱宽度对蓝光LED性能影响的研究

吴月芳,郭伟玲,陈艳芳,雷 亮(1-5)

(Sr,Ca)AlSiN3:Eu2+荧光粉的常压合成及其LED封装性能研究

张彦杰,胡泽青,寇 晶,于晶杰,邹念育(1-10)

白光LED用青色和深红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程少文,张 娜,卓宁泽,朱月华,王海波(1-15)

高功率密度紫外LED封装模组及其光固化应用

韩秋漪,李思琪,李明昊,荆 忠,张善端(1-21)

GaN基交流高压大功率LED芯片及其灯具的研制

汪延明,何 鹏,苗振林,季 辉(1-30)

基于云平台的PWM智能LED补光方法研究

田会娟,柳建新,洪 振,刘 欢,张 辉,郝甜甜(2-91)

远程荧光粉涂覆一体化光源封装技术

贺 军,张 景,葛 鹏,王 洪(2-97)

LED圆形阵列照度峰值的幂函数拟合研究

刘 沁,刘启能(2-103)

LED灯具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杨灵华,王文杰,陈佩聪,樊荣涛(2-110)

一种面向LED光学透镜的光谱透射测量系统

蔡 怡,汪哲弘,张 钰(2-114)

浅析城市照明单灯监控体系的建设与运营

周 静,王鹏展(2-117)

简析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经济发展

郑彦涛(2-121)

基于绿色照明理念的投光照明灯具的光学设计

程世友,宋 刚,潘飞跃(2-126)

照度及色温自适应调节的LED台灯设计

陈镜羽,葛爱明(3-70)

基于离散扩展光源的LED路灯设计

关烨锋,黎永耀(3-75)

基于任务驱动的太阳能LED路灯系统匹配设计

周亚东,朱世军(3-80)

用于大型广告灯箱的LED一次透镜设计与仿真

李建鹏,郭震宁,张佳宁,薛冬冬,陈中行(3-86)

LED平面出光透镜设计

程治明,洪芸芸,胡 俊,曾 平,张志海,胡 燕(3-91)

具有反射透射两用表面的LED自由曲面透镜的逼近法计算

周士康,陈春根(3-97)

双路不等功率恒定电流输出的LED驱动电路设计

周子睿,葛 鹏,李 阳,王 洪(3-102)

一种低输出纹波的LED照明驱动器的设计

孙晨琨,陈 强(3-106)

我国LED可见光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分析

肖 瑶,张 涛,方慧风,范广涵(3-111)

LED路灯质量的评价

邓云塘(4-71)

LED照明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常见质量问题统计分析

赵旭(4-76)

基于细胞层面表征的室内用白光LED光生物安全测试方法研究

王琪,焦洋,宋佳音(4-83)

汽车LED前照灯光生物安全性研究

黄婷,郭震宁,林介本,张佳宁,李建鹏(4-89)

基于改进积分分离PID的LED电源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丁族桉,许珩(4-96)

电极结构对离子风特性的影响及应用研究

李慧霞,蔡忆昔,王静,赵旭东(4-101)

烟囱式LED散热器的自然对流散热研究

李斌,唐瑜梅,涂朴(4-106)

侧入式导光板网点半径分布函数及网点设计

周士康,周君玮,杜金,陈春根(4-110)

实现LED均匀照明的透镜自由曲面设计的集成程序

陈超,王耀国,曹艳亭,余静,黄杰,梁培(4-119)

LED灯启动特性的实验研究与应用

李炳华,覃剑戈,董青,徐学民,岳云涛,贾佳(4-126)

照明用LED芯片与封装器件发展概述

童敏,邵嘉平(4-130)

我国照明电器行业企业并购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

辛颖(4-134)

可见光通信技术在智能工业照明中的应用研究

牛衍方,孙德栋,龚桃荣,辛军(5-27)

基于ZigBee的LED智能照明定位应用研究

傅晓明,柴广跃,钟海涛,田劲东,刘文(5-32)

一种单绕组Triac调光LED驱动电路设计

李强,李欢,张争,赵怀友(5-42)

LED灯电压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李炳华,贾佳,岳云涛,覃剑戈,董青,徐学民(5-46)

HV LED灯无线控制系统

徐晟,刘廷章,陈一凡(5-50)

基于ZigBee和GPRS感知天气的太阳能LED路灯控制系统

许梦羊,罗素芹,陈国栋,朱翔鸥(5-54)

石墨烯材料在LED路灯模组中的应用及该模组的设计

李柏林,张仕辉(5-59)

具有双向学习能力的智慧阅读灯功能设计

卫邦强,董玉汉,邹念育,王智森(5-6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照明在地铁车站的应用

方漫然(5-68)

汽车前照大灯智能化的现状与发展

罗德智,牛萍娟,郭云雷,刘雷,孙玉楷(5-72)

LED智能照明技术专利信息分析

张涛,范广涵,许毅钦,肖瑶,丁彬彬,喻晓鹏,方慧风,郑树文(5-79)

LED智能照明中涉及的几个视觉问题

沈海平(5-85)

照明行业进入LED照明时代

窦林平(5-88)

LED红蓝光质比及其光周期对樱桃萝卜品种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査凌雁,刘文科(6-83)

不同LED光质对丝瓜枯萎病菌及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吴波,胡广齐,王聪,刘厚诚,王锡巧,匡粤,李晓冰,龙勇斌,张荣,冯淑杰(6-87)

LED灯不同光质对番茄生长形态特征的影响

苏志能,杨婷,陈光彩(6-92)

多通道光量子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

张昕昱,徐景宏,何子力,张放心,李明,刘文(6-100)

基于加工工艺创新的复合导光板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张欣,万奕甫,刘凯妮,邓小朋(6-106)

LED道路照明中“照度”与“亮度”评价体系的应用探讨

李瑶,林海阔,李涛,朱继红,许敏(6-112)

智慧照明系统设计应用中的关键技术探讨

陈希,陆继诚,张晔明,韩靖,陈铠(6-115)

计量与测试

一种基于LED灯丝灯的标准灯的研制

刘 慧,刘 建,赵伟强,林延东,苏 颖,姜 琳(2-13)

紫外辐射度计量及其进展

代彩红,王彦飞,吴志峰,李 玲,周军红(2-17)

提升LED日光模拟器同色异谱质量的光谱匹配方法

章夫正,徐海松,丰 恒(2-23)

氙灯型棉花色度标准装置研究

马 煜, 吕 亮,张保国, 唐 维(2-28)

分布光度计的校准和比对分析

王建平,乔 波,霍 磊,VENKAT,许子愉(2-32)

LED车灯模组的光色一致性快速检测技术

郭志军,秦晓霞,凌 君,陈 斌(2-37)

LED光度测量中关于标准灯选择的研究

庄庆瑞(2-42)

显色指数CQS和CRI对光源显色性的评价差异分析

赖传杜,庄其仁,张晓婷,陈芳萍(2-46)

基于二维插值模型的等照度曲线的绘制

韩 臻,张九红(2-52)

护眼台灯性能测试分析

贾明辉,赵中华(2-56)

基于成像型亮度计的车灯配光性能检测系统研究

谢祖通,翁晓伟,陈爱华(2-61)

HDR-I技术应用于光环境性能实测的方法

孙 澄,刘 蕾,孔 哲(2-65)

室内照明

办公照明的光生物效应研究综述

林 怡,刘 聪(3-1)

上海外滩SOHO办公大堂照明设计

龙 婷,袁 樵,张 倩(3-9)

天津地区天然采光下的办公室空间型体研究

于传坤,王立雄,冯子龙(3-14)

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藏书空间的照明设计与实现

麦笃彪,温小明(3-20)

基于全年动态光环境模拟条件下典型阅览空间参数设计研究

项路遥,倪蔚超,吴恩融(3-24)

寒地城市居住区天然光获得量数值分析:动态模型

陆 明,杜江涛(3-30)

浅谈大中型综艺演播室灯光系统的设计

谭 磊(3-36)

体育建筑照明设计中垂直照度问题的研究

李 农,于 猛(3-41)

严寒地区办公建筑天然采光参数化模拟研究

韩昀松,王钊,董琪(4-39)

老年人行为活动及光环境满意度调研分析——以重庆地区养老院为例

王雅静,黄海静(4-47)

苏州古典园林四面厅建筑天然采光研究

吴蔚,石延安(4-55)

会展场地照明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

王奇琼,王爱英,何阁,时刚(4-61)

高大室内空间应急照明设计中的光源选择

王磊(4-66)

室外照明

城市夜间天空亮度的监测方法与模型综述

刘 鸣, 李维珊, 郝庆丽, 郭晓炜(3-45)

玻璃幕墙建筑反射眩光的影响因素分析

杨 侦,张明宇(3-51)

道路长隧道入口部照明优化设计研究

王小军,杨 翠,王少飞(3-57)

短隧道采用太阳光光纤照明技术的优势分析

卢世杰,史玲娜,涂 耘,王小军(3-62)

不同天气模式下光导照明系统的效率分析

盛 夏,曹冠英,宣 昂,韩 磊,张满溪,周 婷,杨 轶,贺晓阳(3-66)

博物馆照明

探讨我国博物馆照明设计的发展与方向

艾晶(4-1)

博物馆展览中的照明设计探讨

索经令,倪翀(4-6)

博物馆LED照明的显色质量对绘画作品的视觉影响

翟其彦,罗明(4-13)

博物馆典型光源对中国绘画有机颜料的色彩影响

党睿,谭慧姣,原野,刘杰,王楠(4-18)

艺术场馆照明中光源色温的选择及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刘宏剑(4-22)

基于模拟实验的博物馆、美术馆照明应用评估方法探究

高帅,荣浩磊(4-27)

博物馆展陈照明设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刘显明,李相迪,张军,李毅东,陈伟民(4-32)

健康照明

健康光环境的范围界定与标准衔接问题

郭琳,张昕(6-38)

EEG作为光与情绪实验方法的探讨——以心内科CICU模拟病房白光环境实验为例

曾堃,郝洛西(6-42)

基于评价实验的办公室光环境舒适度研究

刘刚,刘梦柳,雒琛,党睿(6-48)

高密度办公空间人工照明的非视觉效应现场实验研究

林怡,董英俊,杜怡婷(6-52)

秋冬季节不同LED照明环境下的学习效率变化

杨春宇,汪统岳,向奕妍,胡皓(6-60)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的频闪问题分析

薛晓晓,陈萍,王建(6-66)

人工照明对鸟类影响研究综述

刘刚,彭晓彤,苏琛浩(6-70)

基于物元法的船舶夜航光环境评价

黄成,阮光辉,马野,朱金善(6-77)

交通运输照明与光信号

动车组列车司机室照明反射眩光分析及照明方案设计

谷绪地,方卫宁,李东波,王红瑀(1-83)

关于城市道路照明设施专用变压器设置的问题与思考

王艺深,姚灵林,范晓龙(1-89)

论在役公路隧道照明系统升级改造的必要性

杨 翠,王少飞,李孟晔,屈贵军,周华鑫,田 园,刘仁江(1-93)

公路隧道照明灯具利用系数研究

杨 超,程 翠(1-97)

公路隧道节能照明研究现状与展望

潘国兵,刘 圳,李灵爱(1-102)

道路照明现场检测方法研究

叶荣南,叶 丹,马承柏(1-107)

视觉与颜色

隧道环境下中间视觉模型的对比及应用

童孟胜,张驰,张天航,钱登朝,康诚,吴珂(6-119)

模拟雾环境下目标识别的影响研究

徐方卉,王子颉,周宏茗,周小丽,刘木清(6-123)

基于瞳孔光响应的光谱灵敏度模型研究初探

沈志豪,徐蔚,韩秋漪,张善端(6-132)

光学模拟式教学测色仪系统设计与实现

吴泽坤,黄庆梅,范秋梅,靳程,赵廷昊,马宗琛,冯菁(6-139)

照明工程设计与研究

我国普通超市与大型超市的照明现状与能耗预测模型

李嘉雨,张 昕,张宇涛(1-35)

建筑立面照明设计参数的量化研究

李 农,李 顶,李 飞(1-42)

全年动态光模拟软件DAYSIM在传统园林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吴 蔚,石延安(1-46)

古建筑彩画照明用光源显色性评价方法研究

王文亚,张明宇,孙文超(1-52)

深圳市城市照明规划环境影响研究

何 舸,王成坤,王川涛,陈 郊,梁 峥(1-57)

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厦绿色照明系统构建

徐有荪,祝雁灵,张志清(1-65)

城市CBD地区建筑幕墙光污染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CBD核心区Z15地块项目为例

王 宁,荣浩磊(1-73)

核心商区LED显示屏视觉质量评价理论模型研究

姚 梦,肖 辉(1-78)

基于谷歌地图的智慧路灯管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张国伟,杜庆鹏,陈明龙,宫潘威,丁保勇,王新龙,董玉德(5-94)

上海市杨浦区智能微枢纽的设计及建设方案

李文鹏,李龙,王聚,孙凯君(5-100)

智慧路灯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刘义平,张明明,张畅,荆松涛(5-103)

数理关系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照明设计中的应用——以天津市滨海文化中心市民中心为例

王晅,于娟,高元鹏,王立雄(5-106)

基于视觉节奏感的水系照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李农,汪亚君(5-112)

京津地区高校体育馆建筑采光典型模型研究

杨笛,张明宇,韩国帅(5-115)

基于工程实践的建筑外观照明设计探讨

钟承霞(5-123)

关于提高夜间照明工程养护管理水平的研究

邵宁,钱小平(5-130)

京津地区图书馆阅览空间的照明环境调查研究

郭琦,王立雄,王琪,王奇琼(5-135)

照明标准

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体育场馆的照明设计标准研究

李 农,于 猛(2-70)

GB 7000.1—2015对灯具电路间的绝缘要求

施晓红,陈超中(2-75)

普通照明用电光源寿命标准比对及趋势分析

李 蕴,陈 凯,杨志豪(2-84)

CIE新发布的关于中间视觉应用的两项技术备注文件分析

李晓妮,黄 艳,刘腾海,李 倩(2-87)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