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玉峰:学语文离不开“死记硬背”

2018-01-05小单

现代家长 2018年11期
关键词:记忆力写作文文章

小单

【黄玉峰简介】

1946年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1967年任中学语文教师至今。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兼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理事、上海语言工作协会理事等职。同时也是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著有《说李白》《说杜甫》等专著、《黄生养雀记》等散文集,以及《古代诗歌三百首鉴赏》《新语文写作》《教师人文读本》等教材。

黄玉峰教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他耕耘教坛50余载,是一位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古稀之年仍然敢于转型做中学校长,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赢得了同仁和广大家长的敬佩和信任。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生吞之功不可废

记者(以下简称记):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各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引进,人们对语文学习的看法越来越混乱。比如,传统的方法是背诵,讲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相反,现代的理念却认为,死记硬背是落后的学习方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应当抛弃。作为语文教育大师,您对此有何看法?

黄玉峰(以下简称黄):我认为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不能削弱。学语文是要下点功夫的,尤其在学生年龄小的时候,要下功夫背诵东西。小时候记忆力好,该背的就得背,特别是诗歌、经典的文章,更应该小时候背熟;小时候不背,难道等长大了记忆力衰退以后再背吗?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导致大家不重视背诵了,认为背诵需要花时间,而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又这么多,于是学生就放弃背诵了。其实,大脑开发是记忆力先行,孩子从小多背诵,记的东西多了,记忆力自然就开发好了。孩子小的时候打牢基础,看起来花了很多时间,节奏比较慢,其实这个慢才是真的快,“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记:为什么一定要背诵呢?

黄:因为经典的诗歌和文章,语句中有节奏感,只有背诵才能体会。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懂得什么样的语句读起来舒服,怎样写才能把其中的音乐感、节奏感控制好,甚至只有节奏感好的文章才能把道理讲清楚。同时,学生平时大量阅读、大量记忆非常重要,因为读到的东西是死的,背熟就活了,背得越多,学生的思维越活,当写文章遣词造句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跳出来。苏东坡有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记忆里空空如也,写作时临时想词怎么能想得出来呢?

现在很多人诟病语文教学中的背诵,说那是“死记硬背”,而推崇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其实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很多很多,不断地提问,搞出很多花样,看上去气氛很热烈,其实可能只是提了一些没有意义的,甚至幼稚的问题。比如:“这里换个词可不可以啊?”“这句话没有可不可以啊?”这些都没有意义,就算作者本人的回答也可能和老师的答案不一样。

记:那么,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做些什么呢?

黄:语文老师应该做的是点拨,在根本问题上点拨,引导学生喜欢语文,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古人就是这样开展语文教学的,基本上不讲解,学生先读后背,自己体会,老师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有醍醐灌顶的觉悟,岂不妙哉?所以,该背的书,还是要背的。

记:有一种说法是,强调记忆力会伤害孩子的创造力。真有这么一回事吗?

黄:这是无稽之谈。创造力从何而来?肯定是从记忆中来,因为看得多了,记得多了,然后才谈得上创造。比如,写文章就是创造,世上本来没有这篇文章,写出来就是创造。怎样写文章,首先要读得多,记得多,词语掌握得多,然后才能顺畅地表达,谁平时积累得多,谁的文章就写得好。如果用现代的方法来总结,写作这种创造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积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脑子里编程;最后,行诸文字,表达思想。这就像生孩子,没有怀孕怎么能生出孩子呢?所以,记忆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并不矛盾。

记:有人说,如果孩子对背诵内容不理解,死记硬背就是生吞活剥,不可取。

黄:犹太人非常推崇一种学习方法,与我国古人不谋而合,即“生吞之功”。意思是说,小孩子学知识就是要生吞活剥,先把东西吃下去,然后才谈得上消化。看,这与我国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不是同样的道理?

胡适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9岁的胡适真的不理解吗?他不理解怎么会喜欢呢?其实,9岁的胡适也是理解这句话的,60岁也理解,理解程度不同罢了。很多东西小孩子不理解,再解释也不可能理解,但不能以不理解为借口而不读、不背,等他长大了,阅历到了,自然就懂了。

记:您认为小孩子应该多背诵哪些作品?

黄: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但也不是什么作品都值得背诵,一定要有所取舍。举例来说,我觉得《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虽然中心思想正确、文采飞扬,但文中有很血腥的描写,比如“弹体上沾满脑浆”,我就不喜欢。比如岳飞的《满江红》,也有残暴的一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也不喜欢。再比如鲁迅,许多文章是在骂人,满篇的戾气。或许他家道中落,从小被人欺负,所以他的怨气很重吧。这些都不值得学生背诵。不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好,文笔优美,营造的气氛十分温馨。总之,我不希望学生背诵血腥、残暴、怨气重的作品。这么多年来,中华民族为此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大了。我建议多给孩子一些平和之气,要喜气洋洋,要让孩子背诵那些能哺育温柔敦厚、善良智慧的作品。

打好基础再作文

記:提起语文学习,许多学生抱怨作文难写,可是不写又不行,因为作文在考试中要占很大的分数额。许多家长反映,社会上的作文辅导班大多是教孩子一些套路,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可以在考试中拿高分。您对此有何看法?

黄:如果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他长大后就肯定不会写文章了,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记忆是一个基础,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记忆力,我们要吸收记忆的是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记忆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记:您认为学生写好作文的要领是什么?

黄:刚才我们讨论过,写文章是创造活动,培养孩子写作文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所以作文在考试中占较大分数额是合理的。我认为,学生写好作文,有以下四个要领:

第一,独立思考。好文章要有突破的思想。怎样突破呢?别人的思想你看得多了可以比较:孔子讲得好,孟子讲得有点矛盾,庄子讲得有点道理,后来一看三者在不同的层面上理解都有道理。那么,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点就是你的创新。

举例来说,读文章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三分之二以上是观点,事实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而且这点事实还都值得推敲,那么我们就知道司马迁写这篇文章是带着情绪的,他要发牢骚,他需要借助屈原来发自己的牢骚。由此可见,司马迁写的很多情节不见得是事实,不能因为司马迁了不起就觉得他说的什么都是对的。

读作品的时候,懂得如何把事实与观点分开,就是在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当独立思考能力足够强大,学生在写作文时就知道哪里该写事实,哪里该虚构,如何摆事实讲道理了。

第二,平时多积累。平时积累得越多,语言就越丰富,表达就越好。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得足够多了才能产生鉴别能力。孩子没读几篇文章我们就给他一个题目,要他创造,即便是创造出来,也是表面文章。

第三,不要心急。孩子的思考能力是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快不得。20多年前,我发表过一篇文章,《小小孩子不益作文》。文中说,写作文要生活化,可是小孩子大脑里没有东西,你一定要他去表达,他就只能说假话,这就不是真正的写作。在古代,第一次写作文之前是要行“开笔礼”的,用一个仪式来告诉孩子:你现在书读得很多了,你可以写文章了。而且是先从对联写起,三个字一对,两个字一对地写。家长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要拔苗助长,要学会等待。

第四,学会观察,学会感动。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书读得多了,路走得多了,见多自然识广。但是旅行也要讲究点方法,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尤其是学会感动。我们培养孩子写作文的能力,除了知识方面的积累,还有感情方面的积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的感情是丰富的,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人,感情往往单薄。

那么,我们要让孩子的感情丰富起来,就要在生活、旅行中不断地积累。我带学生們到河姆渡去,看到展示古代人生活的雕塑,一些赤膊男女在太阳底下劳作,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0多岁,他们辛辛苦苦地劳作就是为了活下来,传宗接代。我这样启发学生:如果没有祖先一代又一代地艰苦奋斗,哪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你对他们应该有一种崇敬感,而不是简单地一看了之,甚至还在心里嘲笑:他们古代人怎么这样,连裤子也不穿。

家长焦虑咋消除

记:本刊与学生家长接触较多,深切地感觉到家长们普遍焦虑,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家长的焦虑引起的。作为资深中学教师,您认为家长的焦虑从何而来?

黄:中国当下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之所以会存在这么多问题,原因之一是现在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于是他们愿意把这种教育传递给孩子。他们在上学的时候,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取得好成绩,上所好大学,然后工作、成家、生孩子。到此为止。等孩子生下来,他们的工作目标、生活目标就不那么明确了,或者说,就没有强大的外力迫使他们必须目标明确了。没有目标的生活当然不是生活,于是很多家长就把目标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自己呢?陪读、焦虑、迷茫,有点风吹草动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我们数十年的教育当中非常悲哀的地方。

我住的小区里有位大学数学教授,比我小几岁。我退休之后继续教课,他还劝我:“你都回家休息了,到处玩玩多好!”他整天盼着早点退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后来他退休了,我碰到他,问他过得怎么样。他说:“玩了两年,没劲!”他怎么会感觉到没劲呢?因为过去这么多年,除了工作,他没有培养出其他的兴趣爱好,等到退休不需要工作了,他连玩都不会玩了。

记:您认为家长的焦虑如何消除?

黄:我认为,中国的教育要搞出名堂,首先要教育好老师和家长。受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修炼是一辈子的事,别以为成长是孩子的事,成年人同样需要成长。这里所说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不是应赛教育,甚至也不是素质教育,而是人生教育。孩子有孩子的时代,有他们的处境,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个性,家长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的、有趣味的人,成为君子,不要刻板地按照我们的经验去规划他们的未来。而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有趣味的人,一个君子,也应该是家长给自己订立的、需要终生努力的目标,要坚持终身学习,培养兴趣爱好,提升修养水平,力求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家长这样修炼,就能从根本上消除焦虑。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记忆力写作文文章
你的记忆力好吗
写作文的烦恼
小丁写作文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非凡的记忆力等
《我爱写作文》的魅力值
写作文等
超强记忆力
测测你的记忆力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