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市场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创业才可能成功

2018-01-05程维

中国商人 2018年11期
关键词:智慧交通国际化

程维

企业家的核心精神是创新。“让出行更美好”是滴滴的使命初心,到今天,成立6年,出行更美好的使命只实现了1%。只有不断创新,保持奋斗精神,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让交通出行变得更美好。

我结合创业6年的经历分享一些经验,希望正在创业、有志创业的人能夠获得一些教训,少走一些弯路。

我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投身互联网

年轻的时候选难走的路,将让明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走更不一样的路。

很多刚毕业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视野、信息量与判断力去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同样感到困惑与迷茫。那时,一方面想投入这个精彩世界有一番作为;另一方面却困惑于:到底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怎样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说,要成就一番伟业的惟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刚毕业的我就是这一信念的践行者。

毕业后第一年,我换了六七份工作,当时很多工作都是亲自尝试后才感觉到不值得为它长久付出精力。直到2005年的某一天,我加入了阿里巴巴,投身互联网行业,这是我做的一次重要的选择,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决定。

创业的三个关键词:外界资源、人才、技术

2012年,在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移动支付刚刚兴起的大环境下,创业初期的滴滴从0到1,实现了异常艰难的“冷启动”。

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就不能真的理解,很多时候,只要你努力到无能为力,上天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只要你不放弃,只要你有智慧,还是会突破的。

滴滴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家全球顶级科技公司。我认为,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发展壮大,首先与获取外界支持是分不开的。滴滴在创业初期虽然面临残酷的竞争,但很幸运获得了很多资源与支持。

其次,公司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与团队成长。滴滴业务背后其实是一群人对它的理解,包括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持续在压力下保持良好心态,以及团队是不是团结,能不能不断成长。

第三,技术。本质上还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在推动着一切的变革,滴滴始终希望自己引领的是技术变革,这是最重要的。

2015年,滴滴的两个重要战略是:第一,独立思考。相信梦想,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第二,极致执行,确保落地。

2016年,滴滴在发展过程中敬重每一分钱。

2017年,滴滴的五个关键词是:修炼内功、智慧交通、专车决胜、国际化、洪流落地。

滴滴计划:2020年打造100万辆新能源全职汽车。

创业路上都是孤独的

创业时我就告诉自己,专心做公司,3年内不出来分享所谓的经验。现在,我对创业者的处境深有体会,创业的路上都是孤独的。

当初我决定创业后,没有直接辞职而是又在阿里待了9个月,思考创业做什么。当时觉得创业的机会很多,但现在想来,当时对创业的想法很多都是很浅薄的。

创业前期需要冲动,但不能一直只靠冲动,最后一定要形成自己对商业的判断。美团网CEO王兴鼓励我出来创业。当时王兴已经创业三四次,他有了经验,对商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我一直生活在巨头的阴影里,这是一个时代的背景。早期,BAT创业的时侯,当时的巨头是华为、万科,他们看不懂互联网。但今天,巨头都身处互联网行业,他们对创业公司也很紧张,也有自己的顾虑。

如果他们盯上你,来找你谈,是件好事,说明你做的事情已经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如果他们还没来找你,说明你做得还不够大,没引起他们的重视。但在细分领域,如果做得最好,一定能够打败巨头。

我决定做滴滴,更多的是靠个人直觉。我之前经常因为打不到车误机,也有亲戚来北京在用车的时候打不到车。有创业想法后,我咨询了周围的人,所有人都说不靠谱。

这是正常的,这就是创业的第一关,只有闯过这一关才可能成功。2011年,对司机师傅来说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做打车软件这种想法根本不靠谱,但正是在市场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创业才可能成功。现在你再做打车软件,基本上没有机会了。质疑的声音和反复衡量,不停地问自己,不停地磨砺自己,是创业的第一关。

投资人的建议可以听一听。好的投资人看过很多项目,对行业有判断,他们的建议确实能够帮助你。

在我看来,创业很少有最大的困难。现在的创业是平衡的创业,不像过去依靠长板去赢。现在的创业过程其实是不停补短板的过程。

一开始,决定做滴滴,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开发软件和线下找司机。我从阿里出来,业务能力偏线下。我认识的有线下背景的创业者,95%面临找不到技术合伙人的困难。我自己也是,有线下执行力,但没有技术合伙人。

摆在我面前的就两条路,自己组织团队开发或者外包。我也不懂,就找了外包,当时还惊讶可以讨价还价。

结果两个月后交付产品时,完全不能用。对方说,50%的几率就可以响应了,但这不行,当时又着急上线,我就跟对方商议,能不能改进,响应率提高到75%的时候再上线。

人总要为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付出代价,创业没有侥幸。等到你真的痛的时候,你就会去补短板。

比做产品更不容易的是线下

当时,北京有189家出租公司。我们定的目标是两个月内突破1000个司机。结果40天过去,没有一家出租车公司肯跟我们签约。

每天早上,线下的同事都信心满满出发,晚上灰心丧气地回来。每次回来他们都很气馁,他们每天都会被问同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交通委员会的红头文件?但是真的没有。当时想换个城市试一试,结果印象中很开放的深圳也遇到了一样的问题。

等到你努力到无能为力,觉得走头无路的时候,上天就会给你开启一扇窗。第四十多天,一个同事高兴地给我打电话,说有一家出租车公司愿意跟我们合作,是昌平一家很小的出租车公司,只有70辆出租车。

当时对方也不知道滴滴能做什么,只是觉得我们挺不容易,就答应了。我现在看到这家公司的车还会特别亲切,充满了感激,因为这就是曙光。

接下来一个星期内,我们顺势又签了4家出租公司。之后就是组织给司机培训。当时100个司机中不到20人有智能手机,一般每天只能装七八个。我觉得特别凄凉,我们原计划两个月装1000个,真不知道公司什么时侯能做起来。

创业的时候,很多事都没有想到过,如没有考虑过技术合伙人,也没有思考过市场、运营、CFO等。

技术外包不靠谱,就开始找技术合伙人。为了找到可能搭档的技术合伙人,我们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我找了支付宝的同事,问了在老家开网吧的堂哥,去腾讯、百度,约有可能有工作变动的人吃饭喝咖啡,都没有愿意合伙的。

我现在相信,等你努力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上天就会帮你。我偶然在一个微信群里遇到一个猎头。一个月后的一天,他说,手里有一个人,我赶紧约了见面。那个人就是我们现在的CTO张博。

产品上线一切只是开始

找到张博后,张博说产品不行,但时间不能再拖了,必须上线。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上线。

原以为产品上线是一个门槛,但其实上线只是开始。早期太苦了,我们不知道怎么提高流量,连张博都一起想办法,用尽了很多办法都没用。

还是那句话,努力到无能为力,上天就会帮你开一扇窗。我们遇到了一个比我们出钱更多的竞争对手。他们第一个策略是在广播电台做广告,第二招又租下了机场摊位。我们也找了各种资源,但还是要看钱。现在看来,遇到这样出手狠辣的对手,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赢。

有些事情,你可能一辈子也不能理解,但依然要坚持和拼搏。事情做没做成,就看有没有用心。

有了司机后,我们订单压力变得更大。对平台来说,最重要的是运营,是线上线下的平衡。2012年北京的雪特别多,那个大雪的夜里,我们的订单一夜之间过了1000单。我们的运气是好的,但这些运气首先是我们在不停努力,一直把事情做到了极致。

平台类的打法,是双边交易市场的模型。其中的关键点是低门槛,今天零门槛都没用了,我们甚至还要去补贴用户。

接下来,就看谁跑得快,然后把业务结果变成资本。在A轮前,我没有见过投资人。你要记住,投资人都是锦上添花的,没有雪中送炭的。你一定要等到公司做到了一个可以言说的点,再去找投资人。

我对创业者的忠告是:要迅速、有效地去试错,找到最有效的打法。一开始,最多先在一两个城市把自己的模式验证好,要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放进去驗证整个打法。

CEO的任务是组建梦幻之队

我40%的时间都用在了招聘上。业务都是假的,团队才是真的。没有好的运营,没有融资,团队也是假的。所以我们的第一天条是:一切问题,都是管理者的问题。

首先,你要敢想。招聘柳青的时候,我紧张,全方面素质都好的人让人紧张。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迈出第一步是最难的。

创业就像大海行船,船长是不能弃船的,船沉了船长要跟着一起死,企业的路大于人的寿命。麦哲伦当年带了三艘出海,碰到了无数困难。

人在没有希望的时侯是会疯狂的,如果我们每天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走哪条路,就可以实现一些事情,这就是人生的修炼。

天使要找有经验的人,朋友的钱最好不要。创业初期,一个错误公司就有可能死掉。从天使到A轮,最重要的是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式,在此之前,投资人是不会投你的。每一次谈判,每一个条款都可能决定公司的生死。不要心疼钱,要找到好的代理中介,这是值得的。

第三次世界级浪潮 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未来的交通会借助共享、新能源、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和智慧交通的人工智能技术去学习人们出行的规律、了解交通工具。我认为,交通和汽车领域将爆发第三次世界级浪潮,新能源、共享、智能等技术创新在未来10年会交汇。

企业之间,最终比拼的是进化力。滴滴希望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并在全球移动出行领域布局。如果只看10年,交通领域未来有3个趋势:

第一是汽车共享。人类会逐步意识到:我要的是出行,而不是要一辆汽车。如果出行能够被稳定高效地解决,没必要每个人拥有一辆车。

个人汽车的使用率只有5%,为了5%的时间有车开,需要付出100%的成本拥有。95%时间被闲置的汽车导致城市变成停车场,很多城市停车位比车都贵,这样的城市不可能持续发展。几百年汽车工业的惯性很大,广告商还在鼓励大家买更多的车。

过去20年,大城市的机动车每年增加20%,但道路只增加1%,供需这么大的差异,一定会导致拥堵。所以要发展共享汽车,按需使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不必拥有。汽车白天在城市里服务,晚上统一停到郊区充电,城市里面大量的停车场可以变成绿地和学校。

第二个大趋势是新能源。3-5年之内新能源汽车的综合使用数量会超过传统燃油汽车。过去我们在全世界开采石油煤炭,运输到各个地方;将来我们会建设超大的、基于风力或者太阳能的新能源发电中心,通过特高压网络给全球输送廉价能源,大多数地方不需要再建发电厂。

过去一两百年,对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的争夺塑造了当今世界和城市的形态,这会被新能源的世界规则所改变。全国100万座加油站,将来可能会变成30万座充电站。

第三个是无人驾驶和智能时代。汽车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大规模应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人这种动物并不很适合开车,人类的可靠视距大概只有两三百米,但是激光雷达可以看到更远。

人类只能看到前面180度的视角,看不到后面有车追尾;机器可以环顾360度。人类只能靠个体学习积累驾驶经验,用公里数换经验;机器可以100万辆车共享一个大脑,学习沉淀经验。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机器驾驶的综合安全性会比人类高一个量级。这意味着什么呢?每年有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未来可能有27万人因为(机器的)安全驾驶被拯救下来。

当然,机器人驾驶也会有一系列新问题,比如新的伦理、交通规则。但如果最终能够拯救27万人的生命,这种转变没什么可犹豫的。

无人驾驶是汽车的操作系统。从手机和pc的经验看,全世界最后只会留下两套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Linux;iOS、安卓。

猜你喜欢

智慧交通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宁夏银川:创新驱动“智慧交通”
一种基于像素分析的夜间交通路况侦测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研究
基于FPGA的智能流控交通灯设计
城市智慧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智慧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