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作曲技法的精致性探索拉威尔的创作风格
——以《小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2018-01-05

北方音乐 2017年22期
关键词:拉威尔作曲乐章

魏 玮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从作曲技法的精致性探索拉威尔的创作风格
——以《小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魏 玮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拉威尔的作品,以鲜明的音乐风格、谨慎的作曲技法享誉世界,又以极为精致的作曲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追求表现音乐主题的自由。 本文对拉威尔作品《小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语言、音乐结构等进行分析,从而说明拉威尔作曲技法的精致性。

拉威尔;印象派;小奏鸣曲;作曲技法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的音乐家,继承和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魅力。他的作品有着丰富的调性内涵,以明确的调性为原则,又作出大胆而又精致的转调。即便是在作品中某一处似乎无调可寻,但最终回归了调性的本真。创作题材的多样化造就了作品简约、精巧、朴实、严谨的特征。他在创作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善于阴阳对比,好似白天与黑夜、亮与暗的变换,表现出横向音乐线条与纵向和声织体的完美结合,令人沉迷在具有一番风景的印象之中。另外,他经常将弱音色块运用在简洁的主题动机之中来表现出光的色彩,突出表现音乐主题。

20世纪初,拉威尔的创作进入人生的巅峰时期,他创作的新时期的标志是钢琴小品《小奏鸣曲》的完成。这部作品从曲式结构、音乐情感方面都与他早期风格有所不同。“拉威尔式的音乐语言”成熟的标志就是以这部印象派作品保留了古典曲式结构、调性并进行发展而表现的。他集美术、诗歌、文学于一体,新时代与旧时代社会元素的综合,自我独创的和声功能属性融入在《小奏鸣曲》中。在第一乐章中,曲式结构大致保留了古典派的奏鸣曲式结构,简洁而又严谨的曲式与流动的音乐旋律构成了这一乐章的特色,将十八世纪法国古钢琴作品优雅、明朗的特点隐藏在其中。

《小奏鸣曲》中的第一乐章,保留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特点:调式调性明确,占据主要地位的是音乐旋律的横向发展。古典乐派的奏鸣曲中,大多数都有两个音乐主题,而第一乐章在古典奏鸣曲式原有的基础上,音乐主题被添加了很多富有意境的元素,使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共有34个小节。 主部的第一主题出现在#f小调上,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旋律动机贯穿了整个第一乐章,拉威尔仅仅将#F音—#C音简单的两个音符四度下行作为此曲动机的灵魂,轻快、舞蹈性的旋律流动显得作曲技法更加精致,线状的旋律织体显得更加气息悠长。点状的织体在主题即将结束时插入,增加了音乐进行的律动,赋予了主题具有生命力的音乐色彩。极富歌唱性的轻快、流动的旋律线条充满了法国音乐独特的浪漫的特点。第4、5小节将主题动机进行了发展,但旋律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值得关注的是,第一小节的动机起始音#F—#C出现在2/4拍的强拍弱位与第二拍的强拍上,而在第三四小节重复的动机却出现在第三小节的弱拍弱位与第四小节的强拍上(见图1)。之后的第6至第10小节更是将主题变化着进一步发展。拉威尔的这种变化、重复发展主题的手法几乎是很少见的,保留旋律的重复,由于拍位的不同导致每一句的主题被赋予新的色彩,虽是看似相像的织体结构,但音乐的流动感非常强烈,好似每一句都是独立的乐句,每一句的衔接不但不空洞反而更加丰富饱满。拉威尔有着“音乐界的钟表大师”的称号,这么完美的布局、精密细致的作曲技法不得不让人赞叹。

图1

接下来的连接部非常短,第11至第12小节,或者可以看做主部与副部的过渡,属七和弦的连续运用在两个小节中的四个后半拍上,直接了当地进入呈示部的副部,然而并未将属七和弦解决(见图2)。精致、变化多端的色彩和声,由多样性的调式和不解决的和声功能构成。拉威尔运用这种作曲手法衔接主部与副部,在传统的奏鸣曲式上是极少见的,这也是突破了传统曲式的一个新颖、简洁的创作手法。

图2

在这里将调式定为伊奥尼亚调式,可以看成是大调音阶,以A伊奥尼亚调式为主调,拉威尔为了使调式的主音产生多次的游移并制造出模糊抽象的印象,运用了自由的创作手法,将旋律蒙上一层飘忽不定的色彩。第13至第17小节中,拉威尔将B音进行强调(见图2、3),直至第19小节,将乐句的结束音停在了调式的属音上,由此进入了(第20至第26小节)结束部。结束部中第20至第22小节中,每小节的第一个音都落在了#C音,在第 23 小节中主音A音落在了弱拍弱位上,而在这里 A--#C—E—A 构成了伊奥尼亚调式的一级七和弦。副部主题旋律的调性始终没有得到明确,原因是因为主音的飘忽不定、主和弦未真正出现。主部与副部中的两个主题在欢快与优雅的情绪交替对比中,呈示部似乎结束了。在这里,拉威尔运用了“鱼咬尾”的手法,将结束部与展开部的引入部分放在同一小节,或者说是运用了“闯入终止”。但特殊的是,在乐章的第28小节后又从第四小节进行反复,此时的小节数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在26小节的第二个音就已经是主部主题了,再次反复的第4小节可看成是第27小节,最后结束在第51小节(谱面上29小节)进入展开部的引入部分。这样一来,整个呈示部就变成了两个带有奏鸣曲式结构的重复乐段。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古典派的奏鸣曲式中非常罕见。正因如此,拉威尔在作曲技法上将古典派的奏鸣曲式结构进行突破、创新。

图3

展开部可划分为30个小节(第51小节至第80小节)。第51至56小节为#f弗里几亚调式,在这里,拉威尔又运用了“鱼咬尾”的手法进行衔接,将展开部的第一部分放在第56小节。展开部的第一部分,这里运用了呈示部主部第一句的材料,旋律的始终围绕着B音进行,似乎是向e小调的方向进行转调。 在转调e小调的基础上,第65小节至第73小节(展开部第二部分)发展了主部第二句。在这里连续五个小节出现固定低音主音E音的反复,从而稳固了这一部分的调性。 从第70小节开始,织体发生改变,小附点连续进行,旋律不停地变音重复,使音乐情绪显得急促不安,由音乐力度变化(pp-mf-f-f)进入展开部的高潮,也就是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综合了之前音乐进行的所有材料织体,由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经过小附点的过渡最后在宽广的四分音符中结束高潮,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的主部与呈示部的一模一样,主部调性回归为#f小调,但在连接部处调性发生了改变,连续四度下行的属七和弦向副部的#F大调的关系调(#d小调)靠近,第93小节处进入副部旋律。在这里,拉威尔并未像古典派奏鸣曲式一样副部服从主部调性,而是在经过副部的#d小调之后才转为#F大调进入结束部。由于音乐情绪、织体的变化可将第103至109小节划分为乐章的尾声。值得一提的是,是乐章的最后一个由#F音-#A音-#C音-#G音构成的和弦,省略了这个和弦的七音(降E音),这是个被赋予了和声主功能性质的主九和弦(图4),在这个和弦出现之前与之后,完全没有任何的预备和解决。正是因为这样具有不完整内部结构的和弦,导致纵向和声的音响效果发生了改变,为乐章的结束制造出了不同凡响的色彩印象。虽然乐曲最终回到了#F大调的主音,但拉威尔不解决和弦的手法使音乐的感觉更加具有神秘性,再一次突出了印象派诗意的特点。

图4

拉威尔虽然始终追求着自由的作曲技法,但在创作上却始终不离古典派形式与严谨的艺术准则。他最终是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表达情感,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和弦语汇、管弦乐音色、主题和形象等丰富了当时法国的音乐。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将《小奏鸣曲》中独特的动机进行反复突出强调,将诗意的音响效果用独创的和声功能进行表现,将流动自由、随心所欲的节奏型进行巧妙组合,利用高音区的音域特色和钢琴独有的演奏技法来表现被太阳照射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晶莹剔透的音响效果,将只能用肉眼体会到的景色用音乐的魅力展现出来,这正是他作曲技法的精妙之处。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笔者通过对《小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研究,深入解了拉威尔创作的风格,更加学习了其作曲技法,以便运用到今后的作曲中去。

J614

A

猜你喜欢

拉威尔作曲乐章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逐梦
谱写肌肤新乐章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邀你来我家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
寂静中的斑斓——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之《睡美人的帕凡舞曲》配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