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钱学森科技 创新思想助力建设创新强国

2018-01-04黄志澄

军工文化 2018年9期
关键词:钱学森强国科学

黄志澄

钱学森用自己的科技创新实践和在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上的创新,丰富了人类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弘扬钱学森先生的科技创新思想,对我们建设创新强国,将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钱学森的一生,是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作出杰出贡献的一生,他开创的中国航天事业与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的一座丰碑。钱学森的一生,是创新的一生,他科学上不断从一个高度攀登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探索永不停息。他用自己的科技创新实践和在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上的创新,丰富了人类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因此,在我国新一轮科技创新高潮即将来临之际,弘扬钱学森先生的科技创新思想,对我们建设创新强国,将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

抓住新科术革命机遇建设创新强国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钱学森多次谈及技术革命,他说:“我们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要考虑这四项技术革命,一个是原子能技术革命;第二个是电子计算机的技术革命;第三个是航天技术的技术革命;第四个是创种技术的技术革命。就这四项技术革命了吗?现代科学技术是否还孕育着其它更新的技术革命?这也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关于人工智能,钱学森在1984年就对智能计算机有非常前瞻性的论述:“如果说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一项革命,那么智能机的出现也将是一次技术革命。”“还有许多人还没有取得的经验,机器是无法吸收进去的。所以,人不會被机器所代替,人还是人,人还是机器的主人。”

关于航天技术革命,钱学森在1986年就说: “人上天不是待在天上,而是把东西送上去,然后回来,第二次再送上去,再回来。这个系统,美国人叫航天运载系统,这是航天技术的一个新发展,提高卫星的效率,节约费用。航天技术的上述这些发展和将来的其它发展,一定会对我们地面上人的生活,社会活动,生产活动,科学试验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这也是一项技术革命。”

打通创新链条促进全链条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由此可见,根据科技创新的过程,创新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起点是科研创新,再经过产品创新,最后进行应用创新。这种全过程的创新,也就是全链条创新,一体化创新。这三个阶段对应科技创新的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原始创新。它是指基于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创新成果。第二层次是集成创新。它是将系统的各种要素通过选择、集成和优化,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最低的层次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由此可见,原始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它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另一方面,为何我国现在要注重原始创新和全链条创新呢?原因在于我国的创新能力与世界的发达国家比起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两方面的能力,已经大体相当,但原始创新能力还有一定差距;而我国从科研成果到面向市场的产品的转化,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为了实现原始创新和全链条创新,一是要加速培养创新人才,改善创新环境,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融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后,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同时系统地阐释了技术科学的思想,并首次提出了科学技术分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的观点。钱学森先生认为,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原始创新成果,需要技术科学的桥梁。技术科学侧重揭示现象的机理、层次、关系等,并提炼工程技术中普遍适用的原则、规律和方法。技术科学作为科学发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推动了工程技术的迅速进步。钱学森又根据自己在“两弹一星”中的创新实践,对于工程技术的综合集成又总结出了“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由于重大工程项目,必须集成许多全新的技术,为此,钱学森又提出了在新技术向工程转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先期技术演示阶段。这是新技术向工程转化的一个创新过程。

近年来,我国基础科学水平不断提升,出现了一大批重大成果,但要实现更多原始创新和全链条创新,还需要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重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总之,钱学森先生认为,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原始创新成果,需要技术科学的桥梁。技术科学侧重揭示现象的机理、层次、关系等,并提炼工程技术中普遍适用的原则、规律和方法。森有关科学、技术和工程相互关系的论述,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将具有重要的价值。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钱学森先生的科技创新思想集中地表达在《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一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发表于2009年11月5日的《人民日报》)中。虽然,这次谈话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离今已有12年多了。经过努力,钱老当时指出的问题,现在已经有所缓和,但远未彻底解决。在这份称为钱学森的“临终遗言”中,钱老语重心长的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钱学森先生说:“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为了发扬创新精神,我们要向钱学森先生学习。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所创新。钱学森一生,从一个科学高峰,不断攀向另一个高峰,就在于淡泊名利,潜心科研。他一生中主动辞去了包括国防部五院院长的许多重要职务。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在“口述钱学森”时说,钱学森一辈子不愿为名所累,就想非常低调的做人做事,在日常工作当中,他对自己的生活规定过很多个“不”,包括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退出一线工作以后不去外地出差、不出国、不参加任何应景的活动,不担任任何荣誉职务。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基沃斯曾来华邀请钱学森访美,由总统或副总统授予他美国国家科学勋章,钱学森断然拒绝了。他说: “如果将来我死了以后,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还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办了点事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钱学森一生严格遵守科学规律,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科学。钱学森在美国期间,将研究工作中的手稿认真保存,他的好友佛朗克·马勃尔( Frank Marble)在整理钱学森在美国的手稿时,发现他20年的手稿竟然一页也不少! 1964年,钱学森在《力学学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土动力学问题的文章,远在新疆的年轻人郝天护发现他的论文当中有错误,就给钱学森写信指出错误;钱学森不仅回信承认了错误,还推荐郝天护将他的观点写成论文并在《力学学报》公开发表。

培育创新文化改善创新环境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确实也有一些不利于创新的因素,如我國古代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和重“道”轻“器”,重理论轻实践、重解释轻技术的倾向等。因此发展创新文化,必须在大力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扬长避短,兼收并蓄。

正如钱老所言,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还有欠缺。为此,我们要克服“官本位”思想,减少学术“权威”对决定学术问题的行政干预,努力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和透明的学术环境,保持一个“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学术氛围,让一大批敢于提出新观点、敢于面对失败的创新型的“小人物”脱颖而出。

钱学森先生回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情况时说: “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 “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钱老生前曾说起,在力学所学术讨论班上,他讲完后没有人发表意见。后来在报告时故意讲错几处,但结果仍然是冷场。究其原因,有人没有发现错误;有人听出来讲错了,但认为钱老不会错,可能自己错了;也有人听出来讲错了,但怕提出来会影响钱老的威信。总之,钱老在上述谈话中已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个开放、包容的思想交流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人才上的优势,谁就会拥有创新实力上的优势。实际上,我国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一线科技人员创新能力不足、年轻科技人员重大创新成果较少、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钱学森先生根据他对创新规律的研究提出,科技创新要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这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就表现为“文理兼通”。他在讲话中说:“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钱学森先生在这个讲话中,对“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的状况,感到痛心和忧虑,并由此反复强调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90多岁的钱老,在病榻上,讲了最后一次“别人没说过”、“别人不敢说”的话,为国家、为人民留下了最后一笔珍贵遗产。

今天,当我们在开启建设创新强国之旅时,再次学习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仍被它表达出的科学精神和深刻的内涵,强烈震撼。为此,我们一定要弘扬钱学森先生的科技创新思想,为建设创新强国而奋力前行。

观点

1

根据科技创新的过程,创新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起点是科研创新,再经过产品创新,最后进行应用创新。

2

我国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一线科技人员创新能力不足、年青科技人员重大创新成果较少、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

3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因此发展创新文化,必须在大力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扬长避短,兼收并蓄。

猜你喜欢

钱学森强国科学
钱学森之答
“又见钱学森”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秦晋争霸
科学拔牙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