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烧伤科连续5年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

2018-01-04高立平GAOLipingYIBo廖殿晓LIAODianxiao许利卷XULijuanCHENYing陈松林CHENSonglin周金武ZHOUJinwu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单胞菌病原菌创面

高立平(GAO Li-ping), 易 博(YI Bo), 廖殿晓(LIAO Dian-xiao), 许利卷(XU Li-juan), 陈 英(CHEN Ying), 陈松林(CHEN Song-lin), 周金武(ZHOU Jin-wu)

(解放军第187医院,海南 海口 571159)

烧伤科连续5年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

高立平(GAO Li-ping), 易 博(YI Bo), 廖殿晓(LIAO Dian-xiao), 许利卷(XU Li-juan), 陈 英(CHEN Ying), 陈松林(CHEN Song-lin), 周金武(ZHOU Jin-wu)

(解放军第187医院,海南 海口 571159)

烧伤科为我院传统优势科室,收治本地区约80%的烧烫伤患者。烧伤创面皮肤呈开放性损伤,天然屏障作用消失,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1]。近年来,随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烧伤科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也得到了高度关注。现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烧伤科2011—2015年连续5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为优化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解放军第187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烧伤科的住院患者。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部位、病原学送检情况。

1.3 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和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趋势卡方检验进行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2011—2015年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情况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2011—2015年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以烧伤创面为主(758例,89.70%),其次为下呼吸道(34例,4.02%)、上呼吸道(20例,2.37%)、胃肠道(14例,1.66%)、血液(12例,1.42%)及泌尿道(7例,0.83%)。见表2。

表2 2011—2015年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例)

表3 2011—2015年烧伤科不同烧伤面积患者分布及其医院感染情况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全院2011—2015年医院感染前五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9株)、铜绿假单胞菌(115株)、肺炎克雷伯菌(96株)、鲍曼不动杆菌(72株)、大肠埃希菌(42株)。其中烧伤科2011—2015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前五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04株)、铜绿假单胞菌(77株)、肺炎克雷伯菌(61株)、肠球菌属(55株)、鲍曼不动杆菌(51株)。见表4。

表4 2011—2015年烧伤科医院感染前五位病原菌(株)

3 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烧伤科医院感染部位主要是烧伤创面感染,患者烧伤面积越大医院感染风险越高[3-5],因此,近年来我院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在重点病区如烧伤科采用流程化管理模式,措施包括:(1)加强领导,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监控医生、护士组成的医院感染监控小组,配置兼职感染监控信息员负责相关的监控工作;(2)开展培训,加强医院感染法律法规学习和防控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认识;(3)加强病区管理,病房装配空气消毒净化器和紫外线消毒装置,加强房间通风、消毒隔离等;(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5)加强各种治疗处置的规范化管理,包括烧伤创面处理、呼吸道管理、静脉输液通道管理和泌尿道护理等。2011—2015年烧伤科医院感染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文献[6]报道结果一致,将流程化管理应用于医院感染控制,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烧伤科医院感染主要以烧伤创面感染为主,2011—2015年在所有感染类型中占89.70%,且患者烧伤面积越大医院感染发病率越高。烧伤患者的皮肤损伤破溃,机体免疫功能下降[7];且由于我院地处热带、亚热带海岛,对较大面积烧伤患者均采用创面暴露治疗,空气中的悬浮菌容易导致患者感染,加之创面治疗多采用局部外用抗感染敷料与静脉用抗菌药物相结合,在抗菌药物长期使用的筛选压力下,不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菌容易在烧伤创面定植,成为医院感染的致病菌[8]。对于烧伤面积较小(<40%)的患者,烧伤后早期(48 h 内)一旦血流动力学稳定,即考虑手术去除创面坏死组织;对于已经出现创面严重感染或脓毒症临床症状的患者,在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和维持呼吸、循环相对稳定情况下,需进行急诊手术,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并注意去除或引流感染病灶,有效覆盖创面[9]。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和烧伤病区的主要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近年在烧伤创面的检出率增加,且绝大多数为耐药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如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等的耐药率达8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90%[10-11]。结果显示,肠球菌属在烧伤科医院感染患者检出主要病原菌中居第四位,可能与患者烧伤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造成肠道二重感染相关。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联合药剂科、检验科及临床科室等部门,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提高医生的微生物送检意识,贯彻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强化重点细菌与耐药菌的监测,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提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

[1] 王惠, 余英姿, 温岩, 等.烧伤科监护室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4, 36(1):77-78.

[2] 李清杰, 刘运喜.医院感染防控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30-49.

[3] 索继江, 邢玉斌, 杜明梅, 等.利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提高监控效率[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4):8-12

[4] 徐敏, 魏诗晴, 熊薇.实施医院感染监测流程再造 降低医院感染率[J].中国医院, 2015, 19(11):16-17.

[5] 樊鸿雁.流程化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 2015, 32(10):52-54.

[6] 刘艳, 鲁维丽.门诊烧伤患者创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6, 13(3):47-49.

[7] 金新源, 谢尔凡.烧伤创面感染[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8):1989-1992.

[8] 窦懿, 章雄, 张勤, 等.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及抗菌药使用变化[J].中华烧伤杂志, 2011, 27(2):109-113.

[9] 向军, 陆树良.烧伤创面感染的新认识[J].感染、炎症、修复, 2015, 16(3):134-137.

[10] 彭玉芳, 何朝霞, 金秋菊.烧伤病人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医学报, 2014(B12):350.

[11] 李斌, 王茜.烧伤整形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8):29-30.

Retrospectivesurveyonhealthcare-associatedinfectioninburndepartmentforfiveconsecutiveyears

(The 187th Hospital of PLA, Haikou 571159, China)

2017-01-20

高立平(1963-),女(汉族),湖南省沅江市人,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研究。

高立平 E-mail:185815224@qq.com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1.018

烧伤; 医院感染; 烧伤面积; 发病率; 调查

R181.3+2

B

1671-9638(2018)01-0077-03

陈玉华)

猜你喜欢

单胞菌病原菌创面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人杀菌肽LL-37联合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齐口裂腹鱼肠道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