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能、运动技能协调发展的大学体育改革研究

2018-01-04巩庆波刘英辉胡宗媛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体质技能运动

巩庆波 ,吴 瑛 ,刘英辉 ,胡宗媛

(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2.山东工商学院体育部,山东 烟台 264005;3.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能、运动技能协调发展的大学体育改革研究

巩庆波1,2,吴 瑛1,刘英辉2,胡宗媛3

(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2.山东工商学院体育部,山东 烟台 264005;3.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在健康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针对学校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和终身体育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查阅体能、运动技能相关研究文献,对健康、体能、运动技能的概念,体能、运动技能的健康促进作用及其争论、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体能、运动技能协调发展的构想。依据学生现实体育需求,遵循体育运动技能形成、体能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实践调查访问,得出结论: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进行合理规划定位;明确把握体能发展的持续性,运动技能掌握的终身受益性特征;回归体育课堂的学科定位和课外活动的规则自由,实现体能、运动技能的协调发展,更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健康;体能;技能;大学体育

收稿时间:2017-07-01

基金项目:2015年山东省教学改革重大课题:大学体育综合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D002)。

作者简介:巩庆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通信作者:吴瑛。

健康与人民生活幸福息息相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突出了健康的国家战略地位和健康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作用。面对多年下降、令人堪忧的学生体质状况,国家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却难以实现预期效果。伴随以人为本、兴趣培养等观点而导致学校体育多年徘徊、彷徨于体能与运动技能,强迫与自由之争,教师迷茫、学生困惑。几乎贯穿于小学到大学整个在校学习阶段的体育课,却没能改变学生运动技能没掌握、体能难提升、体育锻炼习惯难养成的现状,阻碍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和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笔者试图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视角出发,探索体能、运动技能协调发展的大学体育改革路径,以期能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帮助。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以关键词“学生体能”“运动技能”,主题“大学体育改革”检索知网相关文献二百多篇,选取40篇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 调查访问法 2016年6月,针对大学体育学生选课、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评价办法、竞赛开展、体质测试等问题,调查走访了合肥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体育教学改革实施较好、特色突出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院部,与分管教学的领导、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为研究提供了思路。

1.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相关原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提高、体育教学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内在关联性,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 健康、体能、运动技能释义

健康:《辞海》对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健全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正常状态”[1]。健康包括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道德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适应健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2]。

体能:体能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身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三部分。身体形态和机能是体能的物质基础,运动素质是体能的核心,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人体的健康水平、心理、技战术水平以及外在环境条件等因素都和体能的发挥利用有关[3]。

运动技能:从狭义上讲是个体或群体通过反复练习整合体育运动行为潜能的过程;从广义上讲是个体或群体从事各种身体活动过程的总称。换而言之,运动技能是按照技能规律对包含目标、知觉、动作和练习的运动行为资源进行整合或调控过程的总称[4]。

3 体能、运动技能与促进健康之必然联系

体能是技术掌握的基础,只有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够保证技术的掌握和有效的表现,在练习体育运动技能过程中,必将促进体能的增强,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能与运动技能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在学习运动技能、发展体能、进行体育运动比赛的过程中,必将与人的生理、心理、精神、行为、适应能力等体现个体健康与否的因素产生密切的关联性(图1)。

图1 体能、运动技能与健康的关系

4 体能、运动技能争论之历史回眸

中国学校体育一百多年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引入国外成功经验的过程。20世纪初学习日本、德国;30~40年代学习美国;建国后大力学习苏联;改革开放后,学习转向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21世纪后遍及世界范围的学习交流[5]。然而,貌似虔诚谦虚的学习引入,并没有发扬光大中国学校体育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贯穿了我国学校体育整个体系[6],持“体质论”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当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持“技能论”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在于传授技能,有侧重一方者,也有寻求左右逢源者[7]。针对二者存在相互结合的倾向产生了“体质技能结合论”,针对体质下降、运动技能无起色的问题,张洪潭教授又提出了“技术健身论”。“体质论”“技能论”“体质技能结合论”“技术健身论”,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多年争论的问题。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技能论”居优势;80年代的体育概念之争、“体质派”与“三基派”的派别对立,“体质论”稍占上风[8]。现阶段虽然体质与技能之争渐趋平静,然学生体能难提升、运动技能难掌握却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瓶颈,对“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片面理解,过多的体育课堂风险规避及“任意的自主”,使得大学生体育课与原来盛行的田径、体操项目以及跑、跳、投、翻滚、攀爬等运动技能渐行渐远,柔性化教学、客气化考核现象泛滥。

5 体能、运动技能之现实困境

面对多年连续下降的学生体质状况,国家每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遍及全国大、中、小学校的学生体质测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体育锻炼。然而,在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一方面,锻炼为测试,测完不锻炼,以及找人替测、弄虚作假者不在小数;另一方面,考试性的体质测试,占用了体育课运动技能的学习时间,影响了运动技能的掌握。大量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十多年的学习中,难以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不知如何教、如何学、如何练的运动技能困扰着学校体育教师、学生。

体能、运动技能最大的不同在于运动技能的持久性特征,学会一项运动技能基本不会忘记,将终生受益,体能则具有即时性特征,长时不练会逐渐消退。单纯的体能或运动技能练习枯燥单调,而如果在掌握了一定运动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各样的比赛,则既能够巩固提高运动技能又能够发展体能,使学生在大汗淋漓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如打一场激烈的篮球赛以及完成与之相同运动量的跑步,锻炼者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将是完全不同的,篮球运动更多的是在激烈竞争、心身愉悦中完成的,而长时间的速度耐力性跑步则可能是在紧咬牙关、不断坚持、心情痛苦下完成的。

6 体能、运动技能之协调发展路径

依据“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体育教育学原理,项目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掌握终身受益的运动技术动作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应从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入手,协调发展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6.1 目标确立 学校体育的目标直接影响并引领了学校体育评价的内容、标准与方法,决定了最终的体育教学效果[9]。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包括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等多方面。一周一次的体育课难以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应依靠自我不断的长期锻炼积累,体育课应为学生自我锻炼指明方向,解决自我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布置好学生自我锻炼的任务。

现阶段大学体育的目标应立足于运动技能掌握、体能增强。实现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学校体育的评价方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多方面的最佳优化组合,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体能提升协调发展的学校体育目标。注重考试结果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目标,不仅偏离了公共体育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根本目标,而且脱离了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才的最终目标[10]。

6.2 内容选择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变化应紧密依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时刻贯彻现行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1]。围绕学校体育强身健体、学习运动技能的目标,体育课在项目设置上应选择具有一定运动量与强度的项目,严控运动量小、强度难以上去的休闲娱乐类项目进入大学体育课堂,避免盲目追求专项选修课项目多样化而导致体育课程去竞技化。应注重体育项目特点并进行合理分组,普通本科生的体育教学应明显区别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不能将其看成是体育专业课教学的初级阶段,而且是没有更高一级甚至后续阶段的一个终结性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多样化,突出粗略广泛的特点,适应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结合并利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切不可一味在动作的细节规范性上浪费过多的课堂练习时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身心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完成个人最大运动量。内容安排上结合学生特点,在掌握运动技能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入专项素质与体质测试项目的练习内容,并给予一定课堂练习时间保证,布置便于执行、较少受场地时间等外在因素影响的自我课外锻炼作业,进行课堂检查评定,以评促练,督促学生进行课余自我体育锻炼,体能、运动技能并行发展。

6.3 方法运用 体育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过程的重要因素,是师生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中的路径操作程序[12]。大学体育除了网球、瑜伽等少数在一般中小学无法开展的项目外,其他诸如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多是中小学体育项目的重复,学生基础差,教学内容难度低,教学方式上依旧以初学者来对待。中小学体育在动作技术教学上的缺失,使得大学体育依旧重复着伴随学生多年的基本动作技术教学。更可悲的是大量学生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后依旧无法熟练运用即使已经初步掌握了的基本技术动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正视学生的现实情况,明确了解不同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状况,采用集体练习与分层次分组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课堂上以多练多动为主,以少讲精讲为辅。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坚持只要学生喜欢的、只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动起来的都可以去尝试[12],在不断探索总结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完善。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技术、项目规则的情况下,通过比赛学习运动技能、提高体能,让学生通过比赛享受、体验运动中的快乐、运动后的满足,实现对运动参与的渴望。

6.4 评价实施 教学评价是无形的指挥棒,对包括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发展、学习情感等教学的各个方面有着深远影响[13]。对体育课的评价既包括对教师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课堂组织、教学效果等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学习掌握教学内容、锻炼效果、体育习惯养成、身体素质水平等的评价。现阶段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打分、部分领导评定等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最后的量化评分。而学生评教往往占了绝对高的比重,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者的意见的科学重要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为规避严格管理要求带来的学生对教师认识上的负面影响,导致客气化考核现象产生[13]。课堂松散,学生懒于练习,强度上不去,运动量不足,课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后自我锻炼更是难以保证[14],学习运动技能、抓体能也就只能是管理者的一厢情愿了。

目前对于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虽然包括了专项、素质、体育理论、课堂表现等多方面,但是各方面内容还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多是在学期末拿出几节课对所考项目进行集中测试评定,这种关注结果的单一终结性评价,忽略了学生的练习过程,缺少了对学生整个自我锻炼过程的监督褒奖,很多学生被难求高分、及格足矣的思想左右着,影响了体育教学及自我锻炼效果。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执行健康体育及终身体育意识的进程中,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大学生体能练习的过程、运动技能掌握的结果进行合理评定,将评定作为促进学生体能增强、技能掌握的一种手段,而不仅仅是为实现学生分数等级划定的目的。

7 小 结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的培养,多种网络游戏及娱乐方式占据了学生的闲暇时间,体育场地设施的增加与高校扩招失衡,难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枯燥乏味且需顽强意志品质支撑的跑步难令多数学生适应,没有了体育课的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因缺少体育考试的监管机制,更难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质下滑,运动技能越发生疏。

依据大学生体能、运动技能现状,遵循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体能、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体系与监管评价机制,并在体育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予以体现。把握体能练习的持续性、技能掌握的终身受益性特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协调好大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关系,避免将大学体育课变成类似的军事体能课或是花拳绣腿式的操练课。以学促用、以赛促兴学技能,以评促练、以练促健增体能,回归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学科定位和课外活动的规则与自由,将是大学体育发展的方向和实现学生终身健康促进的保障。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695.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8/201001/80824.html,2017-07-07.

[3] 苟波,李之俊,高炳宏,等.“体能”概念辨析[J].体育科研,2008,29(2):47-52.

[4] 王健.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中小学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5] 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源流纪[J].体育与科学,2009,30(3):89-96.

[6] 张洪潭.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百年学校体育主线索厘澄[J].体育与科学,2000,21(1):8-16.

[7] 张磊.再论“体质论”与“技能论”—兼评张洪潭之“技术健身论”[J].体育学刊,2009,16(10):11-13.

[8] 张洪潭.体育教学思想起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1):1-7.

[9] 邵伟德,刘忠武,李启迪.体育教学目标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96-101.

[10] 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4-6.

[11] 李启迪,周妍.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甄异[J].体育与科学,2012,33(6):113-115.

[12]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1-7.

[13] 黄聚云.教育柔性化及其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负面影响[J].体育学刊,2012,19(6):5-10.

[14] 卢元镇.当今学校体育中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1-6.

A Study on the University Sports Reform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Skill Coordin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GONG Qing-bo1,2,WU Ying1, LIU Ying-hui2, HU Zong-yuan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 3.Yantai Industry and Trade Technician College, 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health has become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focus on the health promotion and life long function of school sport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ncepts of health, physical fi tness and motor skills, physical fi tness, sports skills, health promotion role of controversy and predicament.I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fi tness and motor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physical education needs of students, following the basic rules of sports skill formation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reasonable planning should be made based on the objective, content, method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early grasp the sustainability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lifelong bene fi ts of skills; return to the discipline ori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and the rule freedom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fi tness and skill,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lifelong sports habits.

health; physical fi tness; skills; college sports

G807.01

A

1004 - 7662(2017 )08- 0034- 04

猜你喜欢

体质技能运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不正经运动范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