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乃现代设计技术发展之根本

2018-01-03杨爽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33期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工匠精神

杨爽

摘 要:当代中国,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设计技术也随着无限膨胀,由它决定的创新性抛弃了传统、丰富的人文关怀意识,使设计千篇一律而失去丰富性。“工匠精神”的转型,对于设计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现代设计技术;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8)33-0084-02

Abstract: In present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design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innovation determined by it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rich awareness of humanistic care, hence design uniformity and loss of richne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sign technology.

Keywords: "craftsman's spirit"; modern design technology; humanized design

1 當代设计技术下的“工匠精神”解读

在当代,伴随着移动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渗入设计行业,设计技术开始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前的手工制造者、手绘绘图者逐渐被电脑屏幕、数字媒体、智能信息代替,新时代的工匠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手工艺者。设计变成了一种机械的、固定的、即成的设计模式,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设计思维。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虚拟的设计技术正在消解着“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主体性、价值性、审美性的感性需求,也使“工匠们”的创造力一并被扼杀。我们在追求“速度-效率-数量”的过程中,应该把“主观-感性-认知-行为”的新“工匠精神”放在主导地位。

笔者认为,把先哲们的人文主体价值思想运用到现代设计技术上,不仅能传承与发展工匠精神,也可以让它不受时空的限制,转接到当代设计技术上;让人文关怀思想融合到高技术之中去;让人类成为技术的“能主”。这也是当代设计技术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2 人性化设计是“工匠精神”与现代设计技术结合的切入点

几千年的传统造物设计蕴含有丰富的人性化要素,体现着对人的主体性、感性、表现性的关怀,是工匠精神最本质的东西。比如:庄子曾在“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2]中强调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工匠们以“残”为代价,“破坏”原木,制造出华丽的酒器;以“破坏”白玉为代价,做成圭和璋。造物是工匠们的“破坏性”行为。这种行为杂糅了工匠们的主体性、创新性、精神性和审美性思维。工匠们依靠这种设计思维,利用手工艺技术改变自然物的本性来制造符合人们需求的创新性设计品。其创作行为和形式能够激发工匠们的创作潜力和热情,完美地发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如果我们从关注和理解人们的主体性地位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合理利用当代技术,把传统工匠精神中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提取出来应用到技术过程中去,使过程充满审美情趣和生命力。大众在体验过程中能够获得舒适愉悦的快感。如产品设计能够带来一定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不仅仅来自对产品造型、结构、形态、材质上的直观感受,而且也来自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协调性、舒适性等。无论从设计师还是使用者的角度,能够让人们感觉温暖、亲切,富有感染力。

因此,人性化设计是工匠精神与现代设计技术结合的切入点。工匠精神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性化设计要素,可以促进工匠精神与当代设计技术的结合。

3 坚持“工匠精神”与现代设计技术整体和谐的设计价值观

3.1 坚持手工艺与高科技的统一与整合

首先,是传统手工艺的系统性与现代设计技术的精神性需求相统一。传统手工艺要求设计过程的子环节与子环节、子环节与子过程、子过程与整体之间要统一与协调。从原料选择、能源消耗、设备构造到物品尺寸、重量、容积再到工时、技术规范等都要有详尽的分析与说明。每一个环节对于考虑造物之间如何合作、沟通、进退、定型等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详细的步骤、预留的时间,确保进程的有序性。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3]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等作为综合性因素在手艺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传统造物设计趋于“科学化”的精神值得现代设计技术传承与学习、创新与发展。坚持传统手艺个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统一与整合,对于实现传统工匠精神与现代设计技术的结合和传统设计与当代设计、未来设计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为传统手工艺的转型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作一定的贡献。

其次,在传统手工艺中分工要明确,追求“精益求精”和“完美的态度”值得现代设计技术学习。在《礼记》“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4]中明确了传统手工艺分工的精细度。根据造物设计规范,这六种工匠秉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执着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负责制作陶器、武器、金属器、石器、皮裘、草编器等不同的器物。待到年终向天子约“享”自己的创作业绩,即“典制六材,五官致贡曰享”。这种精细的分工蕴涵着严谨、耐心、执着、专业、极致、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理念的传授没有任何理论文本可供参考,靠的是有实践经验的的匠人口耳相接,代代相传,使传统手艺的造型与形式、知识与文化、精神与理念不断累积、发展与优化。传统手工艺传达的“精”、“专”、“美”可以满足当代人们对过去传统手工的怀旧与热爱。民族化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的高科技的结合,可以实现民族工匠精神向现代设计渗透,民族工艺与现代技术的一脉相承。

笔者认为,发扬传统手工艺精神,开发具有传统人文关怀的现代技术,是传统设计思想在现代设计技术中应用的必要手段,是现代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3.2 坚持设计技术创新与“工匠精神”革新的同步

当代,设计技术的无限膨胀导致很多设计制品仍然以经济、实用、美观、效率作为评判设计好坏的标准;使设计草率,工序简单,产品粗糙,缺乏品位、人情味,与传统文化隔离;以追求效率、数量、外观形式为目标的设计技术忽略了审美的、社会的、伦理的、道德的综合标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转变,感性需求作为附加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转换技术思维:把当下持续重复的、单调枯燥的技术流程转化成以“工匠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为体验中心的技术过程;让感性信息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工匠们”的感官中,最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状态。当感性需求得到满足后,“工匠们”也会逐步对设计抱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

笔者认为,技术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它与“工匠精神”革新的同步。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设计技术和“工匠精神”不断地更迭、演化与突破。

首先复兴与发展手工艺。坚持设计技术与手工艺的同步发展。在智能化、数字化的今天,尝试走“设计与手工创作一体化”的设计道路,可以模糊技术与艺术、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况且手工艺自然、亲切的价值取向,值得设计技术学习与发扬。

其次,在此基础上,从手工艺的角度来解救无限膨胀的现代技术。手工艺中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文化要素。手工艺表达了手艺人的个人情感和约定俗成的规范,是和手工艺时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相协调的,这是高新技术时代缓解技术与人文对立紧张状态最有效的温习。手艺通过天时、地利、人和达到价值效应。[5]虽然技术具有双面性,但是技术的人文关怀是人赋予的。[5]只有从手工艺所特有的人与自然、人与设计、人与技术、人与物品的平衡视角来端正设计技术,才能走出用“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逻辑,找到解决技术问题的实质,实现技术的人文关怀。

最后,当代设计技术与现代手工艺想要创新发展,必然要把大众的艺术审美纳入技术之中,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作为审美主体的大众面对结构繁杂的信息技术体系有着自己的一套审美标准。他们的视、听、味、嗅等感官对客观世界有一定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因此,技术与现代手工艺的创新发展要与时俱进,并以大众的主体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创造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设计为最终目标。

总之,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从整体和谐的设计价值观开始,时刻关注设计的材料、功能、造型、技术、审美价值。当然,从坚持手工艺的复兴与高科技的统一到坚持设计技术的进步与工匠精神的革新同步,能够促进整体设计价值的提升、发展与进步,形成更高层面上的整合,也是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设计技术由于缺乏对“精益求精”、“完美态度”的坚持、追求和积累,使我们的设计技术走了不少弯路,也导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陷入低迷状态。为了设计技术的生存、转型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寄希望于“工匠精神”的复兴,相信“工匠们”和“工匠精神”的回归能够让新时代的技术精神换发勃勃生机。结合当前现状,它们的回归难度似乎不小,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新局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工匠精神”,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它浸润在现代设计的养分之中,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我们。

让我们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以宽广的视角来宣扬“工匠精神”,完善当代设计技术的功能,实现技术的个性化、差异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其昌.设计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212.

[3]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37.

[4]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561.

[5]李立新.设计价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70.

猜你喜欢

人性化设计工匠精神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浅析城市公园的人文表现
高校图书馆阅览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基于中国书院文化的卫浴产品创新设计
普通汽车遮阳板的改良与设计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