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2018-01-03智惠

教师·中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思辨对话教学共情

智惠

摘 要:对话教学能够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生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他们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通过课堂教学具体实例,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施途径做一探索,从树立正确的对话教学理念到构建有效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对话教学课堂实践两方面,梳理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对话教学;共情;创新;思辨

教学活动是一个群体性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就一个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正确的阅读惯性,开拓创新实践的个体意识,发展个性思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拟就《变色龙》和《热爱生命》两篇课文的教学实践为依据,探索初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变色龙》——由经典分析到多角度探讨

《变色龙》是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是一篇经典课文。小说以“变色龙”为标题,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理一桩案件的过程中,围绕着“小狗的主人究竟是谁”这一问题一再改变断案态度的故事。小说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的细节描写,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嘲諷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卑躬屈膝的嘴脸。

对《变色龙》主题的探讨,一直以来思路都是清晰而明确的。首先带领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回答警官在审案的过程中有几次变化、怎样变、为什么变的问题,最终得出对小说主题的概括。但是这样的探讨有什么意义呢?教师对学生的启迪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针对这篇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辨呢?笔者决定由共情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在大庭广众之下,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他会有什么心理,他有没有窘迫,有没有难堪。问题提出来,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各抒己见,异常踊跃。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不断穿脱大衣正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尴尬;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出汗的细节恰恰说明了他内心极度的虚弱和紧张;还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最后裹紧大衣匆匆离去,是他出尽洋相之后竭力掩饰自己的不自在,表明他还残存着做人的羞耻感……可以说,学生们的思考无一不在贴近生活的真实。我们不仅应该看到奥楚蔑洛夫的可笑、可憎,还应该看到他也是社会中一个可悲的小人物,这才是这个人物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多面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着多重的身份,既有可能扮演压迫者的角色,也有可能扮演被压迫者的角色。即便卑微如赫留金,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仍然施虐于一只小狗。

《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深刻性在于揭示人性的弱点,在这一点上“变色龙”超越时间和国界。通过与人物的深层沟通,学生们对奥楚蔑洛夫由憎恨到保有一丝同情,丰富和细化了对人物的理解。这也启迪笔者,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在概念化的框架下给人物贴标签,而应该推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有效的对话在于教师对文本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设计出能够启发学生产生思维张力的问题。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实践的个体意识。

二、《热爱生命》——另辟蹊径,别有意趣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讲述一个被朋友抛弃的淘金者在荒原上陷入困境,与饥饿、寒冷、恐怖和死亡做斗争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热爱生命》作为一篇课外阅读的篇目,课堂上用于分析的时间只有45分钟。短短的一节课能给学生怎样的启迪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揭示了阅读的神奇性和成果的多元性。因此笔者决定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读文本,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标画出最打动自己的词语或句子,并结合自身谈谈感受。

课堂上,学生很快阅读完文本,他们感觉很轻松,在理解上并没有什么障碍。笔者请一位学生谈谈她画线的句子,她标画的是第24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这种要命的疲倦,很像一片大海,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识。有时候,他几乎完全给淹没了,他只能用无力的双手划着,漂游过那黑茫茫的一片;可是,有时候,他又会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另外找到一丝毅力,更坚强地划着。”这位学生说她看到人的虚弱和顽强。笔者看着她,思考着怎样去引导她,也启发其他的学生。我问她:“这个人在干什么?”学生们因为茫然而安静下来,“他在干什么?”学生们立刻七嘴八舌:“他太疲倦了在休息。”“他仍然顽强求生。”“他意志力非常坚强。”面对这些回答,笔者仍然选择追问:“他在做什么?”学生们鸦雀无声。笔者告诉学生们:“他在和狼耐心地对峙中。”学生仍有不解,笔者继续启发他们:“为什么这位同学会被这句话触动?”学生们沉默了,在沉默中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一个句子能够打动某个人的心灵,一定是与这个人的心灵有高度契合的地方。

生命是伟大的谜题,并非千篇一律。所以对《热爱生命》这类文章的解读,空洞的说教不如另辟蹊径,寻求心灵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懂得文学对人生的意义。通过这堂课,我认为学生们对文学的领悟加深了,文学不再单纯的是他人的故事,而是自我心灵的投影。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总结中心思想,而是服务于个体灵魂的成长。

三、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1.树立正确的对话教学理念

对话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话教学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认知基础,调动情感、态度,做独立、反思和批评型读者。在对话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理解,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围绕主题充分进行自主思考、多彩解读,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探索。

树立正确的教学对话理念一是要求教师由教学的领导者变为教学的平等参与者,要求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产生真正的理解与沟通;二是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态度作相应调整,教材不仅仅是权威性知识的载体,更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对话教学理念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引导教学过程。

2.构建有效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对话教学课堂

好的语文教学必然是一种有创造性的令人愉悦的言语产品生成的教学,它既包括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知识积累活动,也包括师生精神的交融,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对话教学必然是有效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对话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课堂文本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人类知识的精华,正确解读文本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认读和理解之上,包括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理清思路、掌握文本大意。

创造性的对话课堂要求教师科学设计对话目标和对话主题。对话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营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对话主题的设置应是开放的、动态的,蕴含多重分析视野、多样的解答路径的,能够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真诚、理解性地对话,互相影响和补充,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促进学生不断探求新的知识和真理。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英)韦尔思.在对话中学习:社会文化理论下的课堂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思辨对话教学共情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