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鲜活艺术的独特作用

2018-01-03邢岳强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思想教育青少年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青少年价值观偏移的现状及原因,论述了鲜活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贡献;探讨了艺术作品普及面临的障碍,提出了改进方法。应通过艺术实践,使得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接受艺术的熏陶;通过“艺术实验”向青少年们普及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得这些教育知识更加“鲜活”地呈现在他们面前,从而达到提升个人整体人文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艺术作品;青少年;思想教育;作用

本人曾经问过外婆一个问题: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人们都那么淳朴勤劳吗?

这个问题,是源于外婆对过去时代的无尽怀念,外婆不止一次地向她的后辈们吐露过去日子的美好。她是真的爱过去,真的爱毛主席。而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虽然通过学习,仍然能明白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但总是没有这样的真情实感。毛主席的时代,虽然有不少事情现在看来很难以理解,但人们心是齐的,情是很纯的。如今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偏移的价值观——解决问题迫在眉睫

如今,国家强盛,物质丰富,可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对毛主席怀有真情实感的日子,以至于当外婆讲述過去的事时,我竟然发出这样的疑问:那样的日子真的存在吗?过去,解决物质财富的匮乏才是首要问题,大家虽然贫穷,但目标一致,所以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几乎是一夜之间膨胀起来。但物质财富满足之后,人所固有的欲望将开始显露,享乐主义,依赖心理开始浮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已不想再致力于社会建设,而是无节制地从社会攫取资源以满足自己的心理。

近二十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信息涌入人们的思想之中,大部分成年人由于在社会立足已久,尚且能分辨信息的好坏。而众多青少年由于缺乏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加之轰炸式信息的涌入,使得这些青少年根本无暇思考与分辨信息的好坏,只要觉得新奇的,好玩的信息便供自己把玩,不少有害的信息均可对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如此一来,他们的价值观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偏离了。更可怕的是,这当中的一部分青少年已经成年,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新媒体丰富了人与人的交互方式,使得人们发表言论不再具有任何成本,想到的话大可随口说出来并为全网络所观摩。如今的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对任何新闻的发布,都伴随着网友们肆无忌惮的评论,很多偏激的言论甚至最终影响了很多新闻当事人对某一事件的决定,虽然有不少恶性事件被曝光后由于不堪舆论压力而不得不进行整改,但有时候舆论的过于偏激,会使得这些事件由一个恶性循环转入另一个恶性循环。有的网友调侃称之为“舆论治国”。

可见,如今由于物质的丰富,信息的轰炸,人们的思想便不如从前那么单纯。

面对外界目不暇接的信息,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对社会基本认知的教育可见是多么渺小。试想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老师在课堂上对着一本教材对底下的孩子们普及思想品德知识,即使时不时举出一个实例来丰富课堂,但,这些最终都只是考试卷上的知识点。再看看如今高等教育当中的思想教育,老师费尽心思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尽力丰富教案,而换来的只是同学们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同样的,这些只不过是知识点。

当然,我们讨论的不是如何钳制人们的思想,而是如何在纷乱的世界中时刻保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努力学习工作而实现个人的目标,同时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又使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不在这个社会中迷失自我。

二、鲜活性效应——艺术作品对德育的重要贡献

在科学理论中,鲜活性效应是指:人们会倾向于相信自己身边真实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而不是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例如,购物时,我们在不同的品牌前权衡了半天,最后却由于某个朋友或某则广告对另一产品的推荐,而在最后一刻放弃了自己的选择。这个理论对普通人的作用通常是告诫人们不要盲目地追随身边所发生的“鲜活”的事情从而忽略了理论上的正确分析。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直接利用事物的鲜活性,用在对我们的德育中。

而这里利用的,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鲜活性”。

话剧艺术作品《雨花台》已经在南京市引起巨大反响,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时期,在南京国民党监狱中,以恽代英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三位国民党高官的严刑审讯下,仍然坚定信仰,不愿吐露红色特工“保尔”的真实身份,最终毅然就义于雨花台的故事。舞台中并不如大部分人所想的通篇红色口号满天飞,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监狱一角共产党人们与国民党军官斗智斗勇的故事,有每个人家庭成长的故事,有青年共产党员施滉、许包野与国民党军官巧妙周旋的故事,也有一行人被严刑拷打,最后出现幻觉与家人团聚的情形,甚至最后剧情里出现了反转,使人们眼前一亮。真实的场景令人们感觉仿佛自己就处于监狱一角,与这些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战士一起战斗。演出中,许多场景都能令人们流下热泪。而演出结束后,也有不少人表示一定要去雨花台看看,去看看当年先烈们抗争过的地方。

我们在教科书上课堂上了解十次雨花台曾经历史的文献信息,也不如这次话剧带来的冲击更直接。试想如果不是这次话剧,有多少人会是因为为了纪念革命先烈而去雨花台瞻仰、祭奠,而不是为了纯粹的游玩。

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样能激励我们,《黄河钢琴协奏曲》中,弦乐声部铺在整部作品背后,就好像将人们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钢琴的主旋律建立在背景之上,就好像黄河岸边的中华儿女共同为命运抗争一般。而最后加入的《东方红》和《国际歌》部分更是点睛之笔,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其他的许多音乐作品同样优秀,《瑶族舞曲》放在当今时代,使我们更能感受到置身家与国的幸福,更加珍惜当下。被外国人称作第二国歌的音乐《茉莉花》,同样的能使我们的身心平静下来。

离我们更近的,如今大火的电视综艺节目《奔跑吧》,也为主旋律助了一把力。在某一期节目中,节目组邀请了李云迪,西安音乐学院的交响乐团与合唱团,和节目嘉宾一起在黄河边合唱《保卫黄河》。尽管处于屏幕前的我们与现场感受有实际差距,但已经比直接读到一段“《保卫黄河》表现了中华儿女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这句话更能深入人心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我们学校公映的话剧《缘梦竹蜻蜓》坚定了多少学子航空报国的信念;纪念12.9运动主题情景剧《抗战老兵国瑞敏》,全剧中观众几乎带着泪水看完,演出最后甚至请出了国老本人,使得观众的情绪又一次被带动;电影《金陵十三钗》公映后,歌手韩红在看完后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破口大骂侵略者,尽管其形式欠妥,但不可否认,这些艺术作品,确实能带动我们的情绪,使我们真正感受到曾经的历史。

以上的种种举例,也都是以文字形式而表达出,本质上仍是理论,而当我们实际感受的时候完全是另一种感觉。这里我们不能忽略重要的一点,即鲜活性的强弱问题:通过电视计算机等媒介感受这些作品能比读教科书式理论文字更能使人印象深刻,而置身于大剧院当中又比隔着屏幕更能带动人们的思想情绪。

三、艺术普及之难——不可忽略的障碍

朱光潜先生就曾经举过一例: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艺术审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国外的古希腊民主,文艺复兴都是如此。但自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近四十年如此之快的经济发展,使得我们在艺术方面的教育严重滞后,艺术在对人塑造上的作用被严重忽略。而以个人的视角看来,以下三点则是迫切需要改变的:

其一,如今社会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人们在解决自身温饱问题后,很少能真正接触到优秀的艺术作品。而许多的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被丰富的电影、电视综艺节目充斥着,而这些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流量式作品又有多少是真正有价值的呢?更甚者,一个普通人,当他的学习工作生活结束之余,选择丰富自己精神生活方式时,有多少人会去翻开一本书,品一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有多少人转而打开电脑去看最新最热的综艺节目呢?

其二,如今人们似乎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这些西方舶来的艺术作品都过于“高端”,“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欣赏得了的。”这些误解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很少有,但文学作品与上面列举的艺术作品具有同等的价值,甚至很多文学作品所触及不到的领域可以以音乐美术等形式表现出来。而“怕高端”更是不需要担心的问题,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文化已经发展出了相当多的优秀的能令我们国民看得懂,听得懂的艺术作品。上面所举出的令人震撼的例子,都是近几十年发展的成果(当然是基于传统的作品的改编等),但已经能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什么贝多芬、莫扎特对人的塑造了。只要花心思细细欣赏,一定会使自己受益匪浅。

其三,身边的障碍。我们处于工科院校中,而目前工科院校似乎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很多同学反映,自从上大学后,就再也没有接触过语文课。大家学习的都是清一色的理论与实验,却忽略了关于国民意识与价值观教育。在学校的必修课马列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述、思想修养、近现代史,同数量众多的力学、电学、计算机理论相比,两种课程仅从数量的比例看就不在一个量级之上(当然,也不主张另一个极端,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仍然是我们的首要目的)。而从上课的质量来看,更是呈现一种非常荒谬的态度,越是课时众多的理工类课程,大家听得越是认真仔细。而本身就课时少得可怜的思想教育,反而没多少人关注,如同本文前面说的,这些课程都沦为了“知识点”。

四、迈出第一步——改进方法的提出与初步的尝试

如果我们不能在数量上增多这些教育的比例,那我们至少可以在质量上提高,想方设法地提高青少年接受这些教育的效率,而通过艺术作品就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在理工类学校,实验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对大学生而言,实验技能有时比理论分析更重要。我们做惯了力学电学实验,又有多少人做过关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实验呢?“艺术实验”便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通过向青少年们普及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得这些教育知识更加“鲜活”地呈现在他们面前,从而达到提升个人整体人文素质的目的。目前我们国家对这一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薄弱,大部分的公众几乎从来未了解过这一类艺术作品。不过近年来社会上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努力。全国各地兴建的音乐厅,以及越来越多的驻市级交响乐团与话剧团队的成立,极大地弥补了这一薄弱。南京市政府甚至为相当多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行了补贴,使得市民能够更为容易地接受这一类艺术的熏陶。

当然,我们并不主张仅仅就靠这些目前成本还略高的部分艺术作品来达到培养人们思想建设的目的,而是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这里所指的实践,则相当部分比重是指艺术实践,通过适当的理论教学,辅之以适当的艺术作品类的实践,使从前的理论学习通过实地感受更能深入人心,使人们能自觉地、有判断力地主动认识这个世界,建立正确的并且符合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归根结底,是要让人们打心底主动去思考,而不是仅仅接受课堂上的“知识点”。

但大多数情况,由于上面所提到的“太高端”的误解,很多人拒绝主动了解这些优秀作品,完全避开这一塑造自己的捷径。因此学校可以尝试适当的强制性教学。在本人的高中时期,学校曾组织了一部分班级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于大多数同学并没有接触过这一类艺术形式,因此许多同学以为这不过是一次无聊的报告会议,甚至拿了许多书本作业到礼堂,准备打发时间。但自从舞台上的演奏者同时奏出第一个音符直至演出结束,所有人都被这样的艺术形式所吸引,没有人再低头做自己的事。

但是,要实现这样的教学,仅靠上面所举例子一类的作品还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应该更加支持對这一类艺术形式的创作与普及。应该不仅有催人泪下的家国故事,更应该注重理论的实践,将更多的书本上的知识加入创作列表。例如,通过对马克思生平的演绎,使人们更加了解马克思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的共产主义,从而更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甚至可以讨论由马克思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对如今社会的适用性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些演绎令人们发自内心地思考,毕竟一个鲜活的马克思就在你的面前。这里要再次强调,相比于通过电视剧、音乐平台等以现代媒介为基础所传达的信息的鲜活性,通过舞台剧或者音乐会的形式传递给人们的信息鲜活性,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不能因为在电视创作中已经有了一个马克思,便放弃对舞台马克思的追求。

五、总结

过于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我们忽略了同等重要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人文素质如此,自然环境保护如此,艺术教育也是如此。相比于枯燥的书本教育,艺术教育更为直接,鲜活性更强,能更多地令人们发自内心地思考。而普及这一类教育,则是一个文明社会必然要做的事。当然,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指上面所提到的音乐、舞台剧等等。而把艺术教育提高到与德育同等的高度上,也是未尝不可的。古希腊许多学者将美育直接称之为德育,柏拉图甚至认为文学和音乐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十分注重对儿童的文艺教育。且不谈他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但是从现阶段社会对艺术的态度来看,我们有必要使得艺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第10版).窦东徽,刘肖岑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 朱光潜.谈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柏拉图.理想国.顾寿观译,吴天岳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0.

【作者简介】

邢岳强(1997.10—)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级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学生会文艺部部长.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思想教育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