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观察

2018-01-03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来潮寒凝下腹

方 华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常州 213200)

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观察

方 华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常州 213200)

R271.113.151

B

1004-2814(2017)12-1438-02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用针刺治疗,观察组用隔姜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优于单用针刺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隔姜灸

本研究用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诊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19.4±1.6)岁,平均病程(56.6±8.5)个月。观察组平均年龄(19.1±2.0)岁,平均病程(55.1±9.4)个月。两组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原发性痛经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即规律性下腹疼痛,但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指标均无明显异常;②寒凝血瘀证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经期前或经期中小腹冰冷、疼痛拒按、遇寒加甚、得热则舒,伴有面色青白、畏寒肢冷、经血量少、色紫黯有块等;③年龄18~35周岁;④前14天内未用镇静止痛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①器质性病变而致继发性痛经;②不能接受针灸治疗;③非寒凝血证。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取关元穴、子宫穴(双侧),选长1.5寸亳针,常规消毒后缓慢进针1~1.5寸,提插捻转至出现酸、麻、胀等针感后留针30min,期间每隔5min行提插捻1次。

观察组:取关元穴、子宫穴(双侧),用酒精消毒穴位处皮肤后擦涂适量万花油,上置扎好针孔的生姜片,在姜片中心放置小艾炷,点燃施灸,艾柱燃尽后易炷再灸,轻者5壮,中度8壮,重度10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两组均于经期前1周开始治疗,日1次,连续1周或至月经来潮,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估效果。

3 观察指标

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评估,量表评价内容包括痛经症状的总频率(持续时间)和平均严重程度,症状包括腹部疼痛、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背痛、腿痛、乏力、眩晕、腹泻、面色苍白、面红、失眠、全身疼痛、抑郁、易激惹、神经质等。每个项目分为5级,评分为0~4分,0分表示无,4分表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月经来潮时无下腹疼痛,疼痛评分降低90%以上,且停止治疗后3个月内未复发。显效:月经来潮时下腹疼痛明显减轻,疼痛评分降低70%~90%。有效:月经来潮时下腹疼痛减轻,疼痛评分降低30%~70%。无效:月经来潮时下腹疼痛无改善或加重,疼痛评分小于30%。

用SPSS 17.0软件包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治疗结果

两组痛经症状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3.6±2.5 8.2±1.5*观察组 40 11.9±2.1 6.3±1.7*△

观察组痊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

两组均未出现滞针、烫伤等,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6 讨 论

寒凝血瘀证痛经为主要证型。寒为阴邪,若伤于下焦,客于胞宫而不散,易致经水凝滞,运行不畅,而疼痛[3]。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冰冷、疼痛拒按、经水量少、色疲暗、有结块,或伴有面色青白、脉沉迟紧、舌疲紫而暗等[4]。

灸法遵循“寒则热之”之旨,选用艾叶取其辛温之性,加上火之温热,可舒筋散寒、通络行气,达到“通则不痛”。生姜有温中散寒止痛之效,配合艾叶施灸可快速通过穴位皮肤,气至病所,增强温经散寒功效,快速缓解疼痛症状,发挥治疗效果。

痛经病位在胞宫,而治疗寒凝血瘀证以温补元气、通调冲任为佳。关元穴位于少腹,起于胞宫,具有“主胞胎”的作用,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具有补益下焦、温通胞脉、强壮保健等作用。子宫穴位于膀下少腹处,为蓄养血脉之处。根据穴位的近治作用等原则针刺关元穴、子宫穴能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较针刺治疗效果更好。

[1]罗清平.经前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1):1033-1034.

[2]许世闻,于川,赵吉平,等.经前针刺对原发性痛经的镇痛作用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4,33(1):41-43.

[3]杨春花.温针灸配合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2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3):284-285.

[4]李素华,张盛燕,林宇芬,等.新型腹部艾灸盒灸疗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7):620-622.

2017-07-21

猜你喜欢

来潮寒凝下腹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长相思·江水东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急性阑尾炎周围组织超声表现分析
来潮前为何鼻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