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陶冶性灵之方,安身立命之本

2018-01-02段华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陈太丘咏雪礼记

段华明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逸闻轶事。教材所选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陈太丘与友期行》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元方责备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

可以说,《世说新语》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影响极其深广的伟大著作,它的某些方面甚至是无与伦比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文化切入呢?

教育文化学家吴式颖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在引导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道德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实现自身精神的成长;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由此而思之,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之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从文化的视角和人文关怀的立场重新审视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视作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如此,让学生在接受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人性的陶冶,灵魂的浸染,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建构。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就读语文课程专业期间的所学知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寻《<世说新语>二则》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从“笑乐“,看和谐的中国文化

适中的和谐之美,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审美观念和基本精神。其中,中和之美的基本内涵是教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三组关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一线教师在讲授《咏雪》时,会选择重点把握谢道韫所用的比喻之妙,停留于文字表面,未能深入到《世说新语》的精神文化层面:和谐文化。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兼爱”篇中说:“国家人民之大害,在于国家人民之互相争斗,无有宁息;而其所以相争斗之原因,则起于人之不相爱。”在国家层面,一国之内子民相斗,会给国家经济人民带去“大害”,唯有“兼爱”,才能“兴天下之利”,为天下百姓造福,谱写盛世华章。

国是千万家,求天下之大利,必先有千万家之谐和。《咏雪》写的是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安将家人聚集在一起,同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更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想什么呢?”之后,其“兄子”和“兄女”一前一后,借以比喻作答。读者一读,便能觉其“兄女”之喻:“未若柳絮因风起”,更为含蓄深刻。但是,谢太傅只“大笑乐”而已,对二者答案未置可否。

文中“大笑乐”一语,十分耐人寻味。对于两位晚辈的回答,谢安未对其加以高低的定夺。孰优孰劣,已经随着这一声“大笑”,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营造出了一种融洽、欢快、温馨、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此时,屋外冰寒雪骤,室内却是谈笑风生。若将此处的“公大笑乐”和前文的“公欣然”相联系,那么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便跃然纸上了。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曹明海先生,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一书中写道:“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与人文化似血肉同构,融汇成回旋激荡、奔突绵延的急流,传播、追寻和创造着人类的文化精神,为人类构造精神的家园。”若我们能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对文中的“礼”和“信”加以阐释,课堂便会具有语文味,具有书卷气。语文课应尝试观照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吸收中国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实现自身精神的成长,进而体会到学习的意义,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二、礼:一个人最基本的出发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友人小斩”的原因之一是:“無礼”。那何为“礼”?“无礼”又会陷入怎样的境遇?这就需要追根溯源,翻阅古典文献一探究竟了。语文教师如何让课堂有语文味,有文化的味道,多取决于语文老师是否读书,读了多少书。曹明海老师认为语文教育文化过程,有着唤醒文化意识觉醒的功能。《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其中不乏有与课文所叙故事道理相近的论议:

“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礼记·曲礼》)依礼而行,不超越节度,不侵辱他人,不与人亲昵失敬。文中“友人”怒骂元方之父“非人哉”,超越了节度,侵辱了他人的名誉。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礼的原则,要求自我前辈而尊重别人。有人未能如约而至,一是未进行自我反思;二是“对子骂父”,怒责曾任太丘长的元方之父;三是言:“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之语,既没有自我谦卑的意识,又没有尊重陈太丘和晚辈元方。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用修睦,而固夫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礼记·礼运》)礼义,是人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文中友人粗鄙之语,已经是无礼之为,“人之大端”已失,何言其他呢?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礼记·礼运》)礼的不同,不可以增加,不可以减少,借以维持人情,而保持自我警惕之心。用粗野之语,怒责他人,礼已“杀”,有人唯恐自己与陈太丘人情关系难以维系,便深感惭愧,并下车去牵拉元方,欲获得谅解和宽恕。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礼记·少仪》)语言的美,在于恭敬和而符合正道。“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记·曲礼》)现在作为人而无礼,虽然能说话,不也是禽兽的心态吗?人若无礼,与禽兽则无异处。诚然,一个“惭”字,也能说明友人也是一知礼之人,只是在“怒”气之下,一是胡言乱语了一番,最后,在元方的据理反驳下才幡然醒悟过来。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教学中,可尝试以“礼”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验,理清“友人惭”之根本缘由,获得思想文化修养提升的机会,实现自身精神的成长,唤起文化意识,实现生命个体健全且有个性的发展。(参阅《礼记释注》,杨天宇撰)endprint

三、信: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承接上文,这一部分简要探讨《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友人惭”的原因之二:“无信”。《论语》《礼记》中多有关于“信”之传统文化的言论:

“与朋友交而有信。”(《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而且提出“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作为人而没有信用,作为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无信之人,谁有愿与之相交呢?“顾”与“不顾”又何妨呢?连“时年七岁”的小儿元方都已明白此理,那与父同辈的友人同样也早明了于心,“惭”便是必然。(参阅《论语释注》,金良年撰)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说话必先有诚信的态度,行动必须无偏差。“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而把忠信当作宝。可见,欲为一有品行之人,必须要讲信用,诚信是儒雅才德之人必备的本质之一。

“言前定则不跲。”(《礼记·中庸》)说话先考虑好就不会发生窒碍。若“友人”与陈太丘在相约时,考虑一番,则可避免“过中不至”,而失信于人。当然“期行”已定,则必须于“日中”时到达相约的地点。“修身,践言,谓之善行。”与朋友相交,说到做到,才能守信于人。浏览古籍,可见在古之文人志士的眼里,诚信的价值远大于金玉宝物的价值。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体验感受传统文化之奥妙,又何乐而不为呢?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人文性内涵最为丰富的学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且深刻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将文本教学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从传统文化视角和人文关怀的角度设计教学,让学生主体获得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丰富精神世界,形成健全人格,體会人生幸福。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若能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畅游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践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社会生的冷漠和麻木便会少一些,温情和幸福便会多一些,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氛围就会浓厚一些。

(参考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文题目:《〈世说新语〉二则》)

(推荐人:黄钰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太丘咏雪礼记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Ode to Snow咏雪
SOUNDS OF THE VILLAGE
汗不敢出
忘炊窃听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七绝·咏雪
《咏雪》六练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