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EHS“三位一体”式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构建

2018-01-02周玉央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39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危险源管理体系

◎周玉央

智能化EHS“三位一体”式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构建

◎周玉央

环境、安全与健康体系(简称EHS)是建立环境、健康和安全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构成的整体,是衡量环保、健康和安全3项重要发展指标的“三位一体”式管理体系。拟从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安全文化建设支撑、智能化网络管理三方面出发,构建智能化EHS“三位一体”式管理模式,为高校环境类实验室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环境、安全与健康体系(Environment,Health,Safey,简称为EHS)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建立环境、健康和安全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构成的整体,也是衡量环保、健康和安全3项重要发展指标的“三位一体”式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管理思想,其影响已广泛涉猎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仪器以及化工等各行业。为了更好地向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美国高校从21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EHS或与之相关的职能部门,聘请专人负责安全管理,把安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学习环节之一。学生在毕业后将完整的安全理念引入到所服务的企业中去,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将安全文化发展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高校的EHS“三位一体”式管理体系起步晚、发展慢,体系建立也不完善,在安全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上也有明显差距,总体而言,大多数高校的安全管理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由于社会市场化的挑战以及高校在高速扩招和成果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环境、健康和安全问题被相对弱化;此外,实验室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地是出于一种自然的本能保护反应,对观念、意识、制度、执行等各个方面大多表现出一种被动服从的状态。因此,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1)实验室安全防范重视程度低、意识薄弱,实验室安全仅停留在口号和文字上;(2)多部门分别管理的安全体系构架松散、应急能力低;(3)安全制度落实困难,没有很好的预防措施及危害排除方案,人性化管理不足;(4)往往比较重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与更新,却常忽视实验室环境与安全设施的配置;(5)安全教育、安全培训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安全知识与技能考核。然而,由于科学研究的探索特性,高校实验室危险性远甚于一般企业,火灾、中毒人身事故和环境污染等实验室安全和环保事故屡有发生。因此,急需引入EHS“三位一体”式管理体系,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构建一个完整的ESH管理系统,需具备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配套的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大多以“设备处-二级学院-实验室”垂直管理的组织管理机构模式,并通过新校区的建设等措施,完备了与环境、健康、安全相关的配套硬件资源,但配套的软件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因此,本文着重从软件资源建设进行研究,引入EHS“三位一体”式这一以风险评估、预防控制、持续引进为特点的先进管理工具,对危害源进行系统识别和风险评价,开发危险源管理模块,严抓前端控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EHS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证;并借助现代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EHS网站管理系统,实现EHS“三位一体”式智能化网络管理,探索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化环境实验室安全文化。

开发危险源管理模块,严抓前端控制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环境实验室通常涉及生物、化学等多种实验,其危险源主要包括:①化学试剂污染:如易制爆类(高氯酸、硝酸、过氧化氢等)、易制毒类(甲苯、丙酮、硫酸、盐酸等)、剧毒化学品(氰化物、氯化汞、砷化氢等)以及重金属物质等;②生物类污染:如一般实验用的动物活体材料及其代谢物、细菌培养基和细菌标本、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等;③物理性污染:如仪器漏电,超净工作台UV照射光,电磁炉、超声破碎仪产生的辐射,共聚焦电子显微镜产生的强辐射,高速离心机噪声,高压灭菌器爆炸等;④人身健康伤害: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时间在受污染的条件下工作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实验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造成安全事故(如烧伤、烫伤等);⑤其他:如易燃易爆气瓶、尖锐物品(针头等)、碎玻璃、火灾、水灾等。

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正确辨别危险源并合理评估风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给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因此,有必要根据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对化学试剂污染、生物类污染、物理性污染、人身健康、灾害等实验室的EHS危险源进行系统识别和风险评价,建立统一危险源档案,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审,及时更新。通过计算机编程,开发危险源管理模块,上传至云服务网络平台,便于实验室管理人员和现场实验操作人员随时了解和查看危险源管理情况。

建设EHS安全制度文化,实行制度保证

建设与落实好安全制度文化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安全文化最终形成的有力保证。建设安全制度首先要对实验室人员普及和宣传教育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实验室考核及奖惩制度;执行实验室安全责任制,签订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模式责任书,切实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在事故发生后,事故涉及的相关人员都要接受处罚,在制度上杜绝“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现象。建立以考核为基础的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制度,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安全准入考试,把学生安全教育的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系统化、科学化的安全制度手册是制度得以全面落实的基础。结合环境类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一线经验,编制紧急情况处置、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电气安全等各方面的安全指导用书,每个细节都要有具体的可供实验室人员实际操作的指示性文字,以避免仪器损坏、环境污染、试剂中毒,甚至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实验员等与实验室密切接触的人员是安全手册服务的主体,文字说明应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后续检查和监督工作开展。

此外,还需加强力度建设实验室文化,充分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动作用,建立实验室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使其内部形成一种无形的自制力,以保证实验室和谐高效运转。

EHS“三位一体”式智能化网络管理

通过借助现代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EHS网站管理系统。网站内容设计不仅包括规章制度、联系方式、培训资讯、应急处理等事务性项目,还需纳入危险源管理模块以及生物安全、化学安全、放射安全、工作场所人身安全等学科性安全管理项目;并在网站最显眼的地方或用特殊的图标标识设置实验室布置、应急预案、安全事故处理等指引性项目。

对于实验室最大潜在危险源-危险化学品,我们专门开发危化品管理系统,分设“在线申购”和“全过程管理信息查询”,对申购、审批、采购、验收、入库、回收等过程进行网络化管理;借鉴美国主流高校管理模式,配备专门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网站上设定危险品报备和有毒有害废物销毁等的流程指引,便于追踪调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管理。

高校环境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既是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维护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和保障,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验室成员、专职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全力合作和重视。而EHS管理模式是建立于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体系,将其引入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并借助现代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EHS“三位一体”式智能化网络管理,将显著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实验室效能和科学研究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力助推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输出质量。

浙江工商大学校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智能化EHS‘三位一体’式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初探”(项目编号:Xgy16073);

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课题‘“PBL’模式引导下的‘翻转课堂’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B201735)。

浙江工商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危险源管理体系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