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与金融业对策

2018-01-02唐琳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39期
关键词:金融业农民农村

◎唐琳

新农村建设与金融业对策

◎唐琳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瞩目,全面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整体风气,让农民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虽然有了一些成效,但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对此,党中央为我国农村的未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的决策,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蓝图。

我国是农村人口多数的农业大国,能否实现真正的小康,“三农”问题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做好现在乃至以后一个阶段的“三农”工作提供了目标。新农村建设的出路何在,金融业的作为何在?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和探究。

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基本情况

农村经济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黑河市爱辉区情况为例:爱辉村以地缘优势为依托,发展特色经济。如黑河市区域内基本以粮豆薯种植,特别是大豆种植为主,种植面积450万亩且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0%。

类似蔬菜之乡兴福乡、芸豆之乡西峰山乡、西瓜村爱辉镇北三家子等特色乡村产业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些乡镇以重点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砖瓦化率也达到了100%,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的免征农业税、农机补贴、良种补贴以及粮食生产直补的“一免三补”政策已经得到了基本的发展,农民身上的负担也有所减轻。

推行强化投入机制、政策扶持、帮建服务和的强化“三项机制”。出台支持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16项,包扶11个乡镇,69个区直部门。仅2015年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500万元。

问题及症结:

问题一:镇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畸形。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下。加之近年来镇村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投入的比较多,使得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发展经济包袱沉重,很难形成向心力。在地区差异方面中,虽然大部分乡村已经迈入了小康,但还有一小部分乡村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问题二: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收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而且目前的传统农业不能从根本上使农民“致富”,只是单纯的能让农民“吃饱饭”。农业产品销售链条没有真正形成,农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限制了外出打工的领域,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多数仍然摆脱不了靠苦力挣小钱的困境。

问题三:规划编制滞后。新农村建设相对迟缓,省市县都缺乏系统安排部署,存在着规划编制的目的概念不明确、组织方法不灵活、资金落实不到位,能力水平不高。出现了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生产;以新农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

问题四:生态环境污染是造成公共积累缺失的“罪魁祸首”。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全,缺乏长期投入机制,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并没有在农业地区中发散以及大面积的实施。个人与农村的整体素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问题比以往污染程度有所加剧。

问题五:政策落实缺憾。其一,“一免三补”基本上算是到位了,但生产资料、农机具及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另外,农民运粮车还要设卡收费。其二,税费改革后,乡村,特别是村级费用锐减。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在设施以及作业费方面年支出总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是个别村一年的经费只有不到2万元。

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结合科学有效的指导和严密的组织管理。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走了两个极端:一从高度集中到大包干;二是由统一计划到各自为政。只有国家、各级政府及各行各业倾力相助,才能在短期内拉近城乡距离,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方面,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巿场经济时间不长,缺乏足够的经验, 并且需要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一些较为科学的理论和引导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其一、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进行集约化经营。因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由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这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因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素质高的新型农民。加快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速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体质改革的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增加农民的受教育机会。集约化经营推动集体经济的积累和整体实力的壮大,对形成人财物的合力和规模效应是非常有利的。只有集约化经营,想要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集约化经营才是硬道理。

其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产发展,组织起来是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保障是统筹城乡发展,政府要合理部署,并且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调整收入分配。尽快组织起来走集约化经营:一方面,加大新农村建设的筹划和帮扶的投入力度,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以及社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三级政府以及基层党组织村委会要带好头,加速发展集体经济,发挥其核心作用。在发展的同时,相关部门及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协助,共同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造起来。

其三、继承和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调整农村及其产业布局。 在继承农村淳朴乡风的同时也要兼顾发扬,努力传播农村精神文明。新农村的建设以良好的生态为侧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而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乡镇布局,转变经营风格,提升对环境的保护力度,重新整合行政村屯,该撤的撤,该并的并。推进生态移民及小城镇、城郊村、镇中村等的社区化建设和改造,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步伐。除此之外,调整产业布局。这样,在加大经营规模的同时还能调动剩余劳动力的积极性,解决其工作难得问题,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一个有效渠道。

关于金融业的对策

解决"三农"问题自从“十一五”以后一直被国家放在国家战略任务的首位,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各行各业中产生,面对这种情况,金融业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满足农民多层次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新农村建设与我国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国家各级政府共同关心的大事,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枢,必须从关注民生、维护稳定为立足点,关注农民的需求,为农民提供服务。

第二,实现金融资源的共享、立足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契机,各项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要以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同时这也拓展了金融业务、为银行新的信贷增长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协调发展,和谐统一,完善服务体系。

之一,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加快合作制改造的进程,尽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完善服务功能。农业银行要处理好服务“三农”与商业化经营的关系。农业发展银行的主体仍然是粮食收购、仓储等政策性经营,围绕新农村建设,向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进行资金投人; 并同时向农副产品、粮食加工企业涉农领域延伸。

其次,其它金融组织机构的配套服务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货币对窗口的指导,完善传导机制;此外,要及时解决支农资金头寸不足的问题,在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方面苦下工夫。二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各种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也理应积极参与进来。三是邮政储蓄的重新定位。邮政储蓄应该转为邮政储蓄银行。将部分资金用于壮大农村资金实力。四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如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保险,同时,加快建设农业保险公司。

之二,完善信用保障机制:现如今,制约新农村建设与金融业对接的最大“瓶颈”,就是“信用失衡”问题。现在市场经济防活放开,人们的生产、经营思维方式非常不理性,因而导致市场信用失衡。

一是进一步完善诚信管理体系,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实现信息共享。需要建立以政府牵头、以金融机构为核心、以职能部门为依托的“信用”管理组织体系,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采取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严惩违约、逃避银行债务等不守信用的行为,加大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三是建立、完善相关的中介机构、担保机构,例如,建立农户贷款担保机构等,这些机构由政府和财政部门筹资或农民自筹资金。

新时期即国家经济转型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新时期里金融业如何与新农村建设更有效地融合,金融业如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推波助澜,金融业如何在农民发家致富的进程里起到关键作用?都归结于新时期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因地制宜,把握机遇,有效融入,共同发展。

哈尔滨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业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PYRAMID PAINS
金融业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