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生命
——你往何处去?

2017-12-29

星星·散文诗 2017年23期
关键词:幻象木质首诗

钱 刚

聆听生命
——你往何处去?

钱 刚

本期三首诗属于聆听内心和感悟生命的作品,伴随着这种聆听和感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伤与困惑,有的属于生命底色,有的只是一时之感,“往何处去”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意味着不同的答案。

余真的诗一贯纤细敏感,充满着警惕、质疑乃至绝望感。诗人的世界随时破碎,悲观才能让人安全,纯真过于虚假,乐观则属自投罗网。诗中的自我形象永远处于弱势,甚至软弱到不足以对世界报以敌意。这首《动摇》让人读到生之绝望,阵阵抽泣来自平静的河底,这很能说明诗人的天赋,洞悉幽微,直觉精准。第一句如咽喉之梗,一下堵住了我们的解读之路,它像句悖论,一切的自由与辽阔仿佛触手可及,但是……路却自己断了,成为自由和未来的断头路,暗示了悖论式的生存悲剧和荒谬之境。

秦岭、密西西比河和死海在地理分布上相距甚远,在诗里串成大雁的飞行路线,完成了碎片式拼贴。死海边的母豹产子,繁衍生生不息的暴力,草原儿女——羊群永远被伤害和毁灭,这种宿命的悲剧充满压迫感。诗人将大雁设为“路过”,则显示了其极度渴望逃逸的深层次心理。河岸广阔而无路可逃,代表真正自由、轻盈的芦苇和风缺席,生命的恍惚包含无法脱释的惶惑与惊忧,而生命的经验无法轻盈起来,无法跳脱出去,导致诗人无法分清自我,最后注定无法升华成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意义的通透把握,这既是悲观,也是反思。余真的悲观有特殊性,它深存于幻象中,暗示生命经历现实的虚假可能后,意义和自由最终会扑空。这种终极悲观陷入死循环,反复念叨咒语——自由皆幻象,生命皆幻象……在诗人看来,自由的宿命就是自我否定的不自由,此刻难逃,未来难逃,一生难逃。细腻得密不透风的不安全感、脆弱感通过诗歌的每个毛孔散发出来,恐惧与悲观被闷在铁屋子里,死死掐住读者的咽喉。

代薇的《停顿》由“我记得”贯穿,从可感的身体到飘渺的火车,再到“你的眼睛”,最后到彼此感应的“伤口”,结构整齐,内在句子却连接松散,利落多变,加之漂亮的蒙太奇剪接,意象虽旧,但有老树新芽的质感。

这首诗的微修辞值得注意。第一个“我记得”中,金属的坚硬对比肉体的柔软,冰冷对应体温渐失,弯曲暗合内心伤痛,它的冰冷沉默还暗合着夜晚的冰凉无言,对应着哼哼唧唧的唱片,这些意象相互指涉,使意蕴微妙丰厚,夜晚与身体越发颓荡。诗人见好就收,马上关停这种久读则生厌的场景,跳到第二个“我记得”。这次直接表明心迹——无能的力量,恰似那句“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执迷又无能,进而痛彻心扉,像移动的火车,一去不返地前进。时间空间虽然前行,但车厢本身不为所动,似漂移悬浮,陷入自我的漫长停顿,同时也陷入漫长的无能和漫长的痛苦。火车意象表达犀利,如神来之笔。第三个“我记得”中,诗人重回至可感的身体,用喻新奇贴切,构成了内在节奏,不仅从身体出发,回归到身体,情感表露也越发直接和深切,形成情感势能,最后的用喻一锤定音,耐人咀嚼。

窗户的《身体里渐渐有木质的东西》朴素馨香,读诗感觉像闻到木匠的刨花香。它有着清晰明白的象征含义和情感表达,这种“木质的东西”是诗人精心选择的意象,富于韧性,有厚重感,又具清新之美,如同诗尾揭示的大白话:“时光不能夺其芬芳/还会令其越久越坚硬”。诗人从一而终,将此意象用深用透,值得从修辞层面上细加体会。

木质的东西在这里已是第一重意象,诗人又进一步将其喻为皱纹和水纹,犹如意象的繁衍分叉,构成二级意象与象征义,使得这首诗的意蕴更具层次感,形成了相对复杂的意义指涉。但同时,诗人没有将象征物彻底实化,而是用了相对抽象的指称——“木质的东西”,让意象扩散而有了幽微感,无所不在又带有不确定性,像在生命中寻找已得的对应之物,有着更大的契合性与包容性,这是诗人在技巧上带给我们的小小启示。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幻象木质首诗
《上课没人抢》
熟香新酿
我想写首诗给你
古城楼下的自行车 木质画
木质餐具的清洁与保养
李彩云 汤丽 作品:城市幻象
英国退欧或将长期影响欧盟木质家具市场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漂浮之物(2)
People get to be inside of pain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