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的放矢,有效过渡韩璐

2017-12-27张珠峰

考试周刊 2017年43期
关键词:过渡应对问题

张珠峰

摘要: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正逐步展开,新变化给高一历史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试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分析问题的由来,提出了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与学;过渡;问题;应对

如何实现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身体和心理日趋成熟,思维更加敏捷、理性、深入,亦可以说是知识迅速提升的黄金阶段。可是这一时期部分学生却面临着学校、老师、同学等一系列变化;学科知识难度的加深等一系列挑战。面对种种问题,高中老师该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变化从而实现高效过渡呢?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解决问题,先要认清问题。问题首先表现在初高中教材差异上。初中和高中属于历史教学的两个不同阶段,高中教课书内容需要与初中教材相配合与衔接,就难免会出现重复,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主要限于主题方面,在知识内容的繁简、深浅、难易上自然会不同。从内容上看:初中历史教材重中国史,轻世界史,翻开初中教材目录,涉及世界史共十六个单元四十二课,中国史二十一个单元八十七课,而高中世界史和中国史内容设置大致相当,此外初高中课程在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三者比重的设置以及新历史概念的选用上也有较大差异。“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知识的深度是以广度为基础的,广度也体现了一定的深度”。從结构上看:新编高中四个版本历史教科书(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均以专题式构建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即采用打破时空观的混编专题史体系,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联系性和系统性,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初高中教材内容和结构差异,在能力要求上,高中课程大幅度提高了理解层面和应用层面的考查,放轻了识记层面的考查。这就意味着初中历史要就学生有识记、浅层的阅读理解能力,而高中历史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突现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能力,从而加大教与学过程中的难度。问题的第二点来自于教师自身。所以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理所当然的认为所有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全部掌握了,教授知识较深、教授过程较快,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补充说明,更忽略了高中历史课本中大量新出现历史概念的解释,殊不知高中课本中新增了相当多的历史事件。仅人教版政治史抗日战争一课就有:“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滇缅公路保卫战”新增历史事件的出现,如果教师不加以解释说明,最后是难于理解的历史知识越积越多、越来越难,陷于教学两难的困境。加之初中历史就是“小副科”,大多地区又是开卷考试,高中阶段必然会作为忽视的学科之一,部分同学在历史课上做其它科目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学生认为历史只要考前背一下就可以了,上课不必花太多的功夫听讲就可以过关了,历史课程的价值长期被忽视,甚至被扭曲。

面对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如何应对呢。应对一:上好高中历史导言课。高中历史第一节课特别重要,关系到学生对高中历史课堂及历史教师的整体感知和初步认识。不能开篇就直截了当的进入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初步了解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和目标以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对于前一项内容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本目录及列举其中一课内容来对比归纳初高中历史多方面的不同,关键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中初步了解学生对初中历史的把握程度。后一项应避免说教式的讲解,可以展开课堂讨论,结合教师自身的经历,也可以结合一些伟人的成长历程进行讲解,使学生有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可以通过考试提高成绩,还可以拓展视野、承担使命、自觉人生、陶冶情操、丰富人生等。应对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要想使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增进对学生及教材的研究,特别是对学情学法的研究。“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历来就是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最具内敛力和发散意义的内容,前者是后者的本质。”但是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在升学的压力下,在教学任务的压制下,逐渐放弃了原本丰富多彩的内容,被呆板的说教、枯燥的记忆,僵化的理解所取代,久而久之扼杀学生求知欲、创造力,扭曲了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这一本质,殊不知成绩提高与人文精神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太过急功近利的教学只能适得其反。其三: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历史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即需要记诵,又需要思考。”一方面在微观上注意重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缘,教师解释概念时可以采用类比、比喻等方式,语言尽量浅显易懂又准确;另一方面历史又是一个整体,还要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脉络,避免将历史看作是孤立的历史现象,只有真正了解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才能构建历史的基本框架,真正了解历史。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并甄选丰富的相关史料(数据、图片、声音)加以补充,引导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史料、从史料中搜集有效信息,而非机械记忆历史结论,忽视与史料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论结合的能力与学习习惯。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上就是笔者从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甚至有些认识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打磨、感悟、深化、完善,使高中历史课更能适应我国新时期陪育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采慧.新编国中与高中历史教课书衔接性的探讨[J].台湾历史教育2000.12.

[2]朱煜.《历史教材学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猜你喜欢

过渡应对问题
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思考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