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研究*

2017-12-27朱家明

关键词:竞争力因子区域

关 珊,朱家明

(安徽财经大学)

0 引言

区域发展竞争力是指特定区域空间具有的资源利用优势、经济发展前景、产业吸引力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是在区域地理条件、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制约下创造和维系的.衡量某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不能使用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从宏观经济、社会公共服务、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察评价.

我国中西部地区、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尚不协调等问题,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竞争力有利于探究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各个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大多基于理论,实证分析较少,无法准确地量化比较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大小,因此该文针对我国14个省市,选取了物价水平、城镇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等11个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构建了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选取11个指标并将其进一步优化为宏观经济发展因子(F1)、居民消费因子(F2)、产业结构因子(F3),通过因子综合得分排序分析比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最终基于上述求解分析结果就如何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1].

1 基于因子分析对各省市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探究

1.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在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时,必须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的原则,既要保证各指标的数据可以直接获取和进行量化处理,又要从相关指标中筛选出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得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充分考虑到不同经济圈整体联系的基础上,体现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个性. 笔者从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社会发展三个方面选取了物价水平CPI、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渔业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值、新增城镇就业、城镇人口密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11个指标[2],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选取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福建、广东、黑龙江、内蒙古、湖北、江西、安徽、甘肃、宁夏、新疆14个省市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地方政府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

1.2 利用KMO与Bartlett球形检定

因子分析法是将关系较为密切的几个变量归为一类因子,用少数的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对数据进行KMO与Bartlett球性检验,得到结果:KMO值为0.808>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0.001,表明变量之间共同因子较多,各变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

1.3 提取主成分和公因子

运用SPSS软件原有的11组变量指标进行处理,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结果表明变量的共同度均在0.8以上,提取的子全体对每个变量都有较高的解释程度,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因子提取结果见表1.

表1 总方差分解表

总方差分解表反映了提取因子对全部变量的解释程度大小.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成分1、2、3的特征值大于1,它们合计能解释89.074%的方差,基本上能涵盖所选数据的统计信息.

1.4 公因子成分分析

对于提取出来的3个主成分,运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得到11个指标在这3个主成分上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

表2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由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个因子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收入、新增城镇就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关系紧密,这些因素说明了各省市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与政府支持投资力度,把它命名为宏观经济因子(F1);第二个因子与物价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水平、城镇人口密度紧密相关,这些指标与该省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关,可以命名为居民消费因子(F2);第三个因子与农牧渔业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相关,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其命名为产业结构因子(F3).

1.5 因子得分与排名

为了准确地反映不同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运用SPSS计算各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见表3.

表3 元件评分系数矩阵

提取方差载荷值的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由以上3个因子线性组合得到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综合评价函数为:

其中综合评价得分F越大,表明该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越强;F越小,表明该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越弱.计算出14个省市三个主因子(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社会结构)的排序及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排序见表4.

表4 主成分评估值表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14个省市经济发展竞争力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上海、江苏、北京、广东、天津、福建、黑龙江、湖北、江西、内蒙古、安徽、甘肃、宁夏、新疆.其中,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如上海、江苏、广东、京津翼地区如北京、天津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好,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人均消费需求旺盛,表现出很强的经济发展竞争力.而中部地区如安徽、湖北、江西等城市虽然经济综合实力稍落后于发达城市,但具备经济发展的潜力,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且产业结构也处于升级转型期.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理位置偏僻,人口较少,故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2 结论与建议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我国14个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排序,通过排序可以得出:上海、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城市交通便利、进出口贸易发达,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高;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早,产业多趋于成熟;城市规模大、人均消费水平高;产业辐射给各城市带来了显著的溢出效应,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占有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市场等区位优势[4].而中西部地区因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较为薄弱.这令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表现出以东部沿海、京津翼地区为中心、以其他地区为边缘的空间分布结构.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该文就政府如何提高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竞争力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2.1 京津翼地区

京津翼地区既包括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的较大城市,也有发展相对落后的周边次级城市,区域内各城市发展梯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整体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提升[5].因此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协同化、城市交通网络化的京津翼经济圈是当前促进京津翼地区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经济中心,应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目标,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投资的重心.天津应充分利用沿海区域油、气、盐等丰富资源,积极发展以化工、石油为主的重工业和以港口运输为主的交通业.对于周边次级城市,应加强其与核心城市的经济纽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在改善空气污染状况的基础上,强化功能和空间布局.

2.2 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直以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东部沿海地区仍应以发展能源、石化等重工业为主,不断提高新型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比重,以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6],逐渐形成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在城镇化发展中,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密集而县乡城镇零落分散,制约了该地区经济体系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因此应打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镇联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促进城镇的协调统一发展[7].

2.3 中西部地区

由城市排序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如宁夏、新疆、甘肃等城市排名都较为落后,这也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相吻合.国家为了鼓励和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深入实施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这使得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8].在当前阶段,应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地刺激和拉动内需;加快产业调整,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输出,并吸收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产业转移,为区域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竞争力因子区域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分割区域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区域发展篇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