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孟君子观比较研究

2017-12-26杨正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孟子论语

摘 要:孔孟思想一代流传,千百年来文人对其研究留下颇多笔墨,两位大儒热忱救世、匡正天下,纵使经历驱逐迫害,栖栖遑遑,也诵弦歌不衰、正气浩然,其君子气节值得称颂。

关键词:论语;孟子;君子观;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杨正娇(1994-),女,山東日照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世衰道微、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救世主张粉墨登场,而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地位颇高,中君子思想更被滋滋称颂。据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与《孟子译注》,“君子”一词分别出现107次和82次,举足轻重可见一斑。

一、《论语》君子之道

孔子谙熟历史与文化典籍,他曾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君子要广博学习文化技艺,用礼来统率约束个人,体现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多次提起君子之博学,有扎实的文学与知识功底,不然论及学识信口雌黄,离经叛道令人贻笑大方。君子学习前人流传的文化遗产,讲究学思结合,方能为品质人格打好基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讲求认真,匹之以用心思考,这样才是真正做学问。

君子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包含道德与法度,非人恩惠与贪念,“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也验证子路问子之志时的所答:“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孔子把义看成君子人格内在修养的本质,《论语》24 次讲到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作用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再次强调君子在政治中的作用。

二、《孟子》君子之德

仁义礼智植于心、举止端庄、修身养性,保养大的部位,突出心的重要性,此乃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已经深深根植于内心,流露于脸上神色是温润和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睟然。”君子应该“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包括盆成括,不理解作为君子的道义,一言成谶,被杀掉。孟子曰: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君子有操守,要讲求信用。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君子了解人事的道理,自然遵循仁义的道路行走,这是区别于普通百姓的。

《孟子》中讲述古之君子从仕,入职方式、离职方式各三,从一定程度上为国为民,照应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言论,其实是为自己不被重用的无奈,孟子渴求被重用,让自己的王道思想得以传播,惠及天下百姓。“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辅佐君主实现王道,可惜旻天无意,君主无德。《梁惠王上》中一篇讲述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历史事件,孟子不赞同宣王的霸道主义,他认为一统天下不靠武力取胜,而靠道德教化,靠仁政来治理国家,让天下归附。

三、《论》《孟》君子观比较

(一)君子之德化继承发展

孔孟皆为儒家巨擘,经历相同,读书、游历、教书的三部曲,途经颠沛流离之道,充满对醇厚民风、仁惠政教的渴求,使二人在许多观点看法上趋同,其中包括对君子的品质内涵的宣扬。

孔子曰:伤人乎,不问马;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孔孟皆关心人之问题,到孟子观点扩大,君子应仁爱民众达到仁爱万物,赋予仁更多社会内容,孟子进一步系统与展开。君子之风,德也,小人之风草也,孔孟运用君子小人两个对立比较范畴进行说明,仁政建立在“性善”前提之下,孟子发展孔子君子之仁的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应博学而有独立见解和思考能力,彬彬有礼举止得体,故君子应自身规范,推己及人,仁义在其中矣,个人态度恭谨,对百姓广施恩惠。君子的德行能够影响他人行为,在潜移默化中给人启发,以教养人民。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孟子认为君子不应亲自教育儿子,不然会亲情疏远,这一点与孔子教导孔鲤学《诗》《礼》略有偏差,但总体在君子的教化功用上是相同的。

(二)君子地位认识的不同

《论语》中,圣人人格完美又周济天下,君子观地位次之。君子与圣人为不同道德概念,“君子”作为次之规范,是立志成为君子之人,道德仁性尚且可修正之人。“圣人”行为准则为最理想、最高境界,比如尧、舜、周公等,孔子称赞尧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一般人难以企及。“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可见,孔子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上非常严格,主张“圣人若不可求,可求君子”,若能达到君子之境亦可也。即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基础上,对人事恭敬而谨慎,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目的。

孔子君子内涵丰富,侧重于品质修养,有容乃大;孟子思辨具有战斗性,侧重君子实行仁政或辅助君王王道天下。在对霸道的态度上,孔子宽容,谨慎谦虚如对管仲,认为是真正的仁者,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而孟子讨伐霸道,对管仲私德持鄙视态度。关于仁的修养方法上,孔子注重君子内自省;孟子注重养气,养浩然正气。“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对于伯夷与柳下惠的前后评价看似是矛盾的,但是体现出孟子对圣人的定义与孔子之不同。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5.

[3]汪建华.孔孟道德学说比较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4]周国正.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J].北京大学学报.201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孟子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