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土”产业的蜕变

2017-12-25张仲高,刘光琳,黄媛

农家之友 2017年1期
关键词:蚕沙宜州桑蚕

一个“土”产业的蜕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的蚕业在不断地缩减,广西很好地承接了东部的蚕业转移,使得河池的桑蚕产业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河池所辖的宜州市90%以上农户种桑养蚕。

“东桑西移”带来产量翻番

位于广西西北的河池市,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于南亚热带养蚕地区,桑树生产期长,产叶量高,产出高,效益高,且适合连续化﹑规模化作业,相比其他地区,优势明显,逐渐成为全国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原料茧基地。

“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自然条件,在江浙传统产区蚕茧一年只能产四五季,而在宜州一年最高能产十八季。”桑蚕办主任韦杰介绍说。当地养蚕业已形成一个产业链,种桑﹑养蚕﹑育种﹑农资﹑蚕粪处理实现专业化分工。

轨道喂蚕车

在宜州石别镇永定村一个规模化养殖场,54岁的石忠胜与几个养蚕大户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投资70多万元建了800平方米的标准化蚕房。蚕房里用上了自动上蔟升降机﹑轨道式喂蚕装置﹑全自动取茧器等新技术,同时还配备了自动降温设备以及储存桑叶的冷库。“养蚕新技术省工省力,有助于规模效益。去年我一家养蚕收入达到15万元。”石忠胜说。

据了解,目前河池市桑园面积达 82.17万亩,蚕种饲养量291万张,鲜茧产量达11.51万吨。其中,宜州桑园面积32万多亩,年鲜茧产量5.5万吨,农民养蚕年收入25亿元以上。通过大力发展桑蚕循环经济,全市蚕茧生产﹑茧丝绸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40亿余元。建设了优质原料茧基地14个,桑园面积达2.1万公顷,鲜茧产量4.5万吨。桑园面积﹑鲜茧产量连续9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

蚕沙工厂化处理

丰收的反季节食用菌

“蚕粪”摇身变“白银”

宜州市2589个自然屯中,有2400多个自然屯共9.1万户41万人从事种桑养蚕,年饲养桑蚕突破100万张,每年产生的蚕沙已达到30多万吨。过去,由于缺乏处理,每年三四十万吨的蚕粪被蚕农随意丢弃田间地头,成了污染环境的“公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宜州市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引进新技术,引进多家蚕沙加工企业,创新治理模式对蚕沙进行无害化处理,解决了蚕沙处理难题,为宜州的养蚕业闯出了一条新“丝路”。

2015年6月3日,一批外国友人前来宜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考察种桑养蚕和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从公司成立到正式投产,才一年多时间,宜州市三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核心菌种对蚕沙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原料这一品牌产品一炮打响,声名大振。

昔日一文不值,严重污染环境的蚕粪,经过发酵﹑粉碎﹑过滤﹑烘干﹑装袋,成为价值3000元每吨的有机肥,黑乎乎的蚕粪经过加工,摇身变成了真金白银。

目前,为扩大规模,公司在宜州市庆远镇太平社区三湾村寺背屯通过宜州市人民政府立项,成立了宜州市桂恒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筹建桑蚕产业废弃物资源循环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园项目,可年处理20万吨鲜蚕沙﹑建立年产10万吨蚕沙有机肥生产线﹑一个繁育50万株瓜果蔬菜苗木示范园基地﹑年产2万吨生物发酵菌种生产线等。项目投产后,将为宜州桑蚕产业减少因蚕沙带来的病害损失3亿元,通过产业带动1万户农户实现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致富4万户以上。

再造一个桑蚕业

蚕蛹可做食品﹑蚕沙可发酵成农家肥﹑桑枝可用以种植食用菌﹑菌棒利用后还田......循环利用已经贯穿在宜州桑蚕养殖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将传统产业打造成高大上的产业,通过推广“桑—菇—肥,桑—炭—能源,桑—蚕—蚕沙—叶绿素—果胶—残渣—肥,桑—桑枝—纤维板”等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桑蚕业。除了蚕沙种菌,宜州还探索出了一个附加值更高的蚕茧丝绸产业循环链条——丝绸。

目前,河池市已引进缫丝企业18家,其中年产值达亿元以上的缫丝企业5家,装配自动缫丝机203组,加工能力位居广西第一。基本形成了以桑蚕养殖为基础,茧丝绸加工为主体,以丝绸服装产业为主要延伸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市桑蚕茧丝绸基地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

猜你喜欢

蚕沙宜州桑蚕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蚕沙真好吃
蚕沙处理资源利用分析
桑蚕 广西“天虫”占全国半壁江山
蚕沙的妙用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广西宜州中药街药用植物调查及资源保护探讨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风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