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开发简论

2017-12-24曾美海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5期
关键词:毕节彝族文化产业

◎曾美海

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开发简论

◎曾美海

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毕节市以其丰富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彝族文化,被纳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核心区域。 由于《规划》层次高、支持力度大,为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应发挥独特优势,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升级、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成效。

毕节彝族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

分布相对集中。资源分布集中,是缘于彝族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毕节现有彝族人口70余万人,每个区县都有彝族聚居地。七星关区主要分布在大屯、田坎、阿市、团结、千溪、阴底等乡镇;黔西县主要分布在花溪、仁和、太来等乡镇;大方县主要分布在凤山、鼎新、大山、星宿等乡镇;金沙县彝族人口较多的有马路、安洛、新化等乡镇;织金县主要分布在鸡场、茶店、太平、金龙等乡镇;纳雍县主要分布在厍东关、董地、化作、姑开、羊场、锅圈岩、昆寨、左鶂嘎、猪场等乡镇;赫章县主要分布在水塘、兴发、松林、雉街、珠市、辅处、可乐等乡镇;威宁县主要分布在龙街、盐仓、板底、黑石、二塘等乡镇。百里杜鹃的金坡和普底也是彝族聚居地。但凡彝族聚居的区县,都有比较集中、特色鲜明的彝族文化。资源集中,有利于对彝族聚居地进行整村开发,如大方的火封丫、七星关的三官寨、威宁的板底,等,都是整村开发的例子。资源分布较广,也有助于全域旅游的打造。

资源类型齐全。一般认为,民族文化资源包括节日文化、游艺文化、礼仪文化、生活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和信仰文化等7大类。毕节的彝族文化资源,涵盖了这7种类型。节日文化方面,较为有名的有火把节、彝族年、十月节、祭祖节、赶花节、老年节、服饰节、赛马节、尝新节、牛王节等;游艺文化方面,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和竞技活动,歌曲如酒礼歌、情歌、孝歌等,舞蹈有铃铛舞、撒麻舞、酒礼舞、撮泰吉、阿西里西等,在竞技活动方面,有赛马、对歌等文体活动;礼仪文化方面,毕节各地彝族的迎亲仪式别具情趣,丧葬、祭祀等仪式也很有特色;生活文化方面,毕节彝族的荞麦食品、咂酒向来很受欢迎,彝族服饰高贵大气,传统建筑极具特色(如土司庄园);工艺文化方面,比较知名的有大方漆器、彝绣等。制度文化方面,彝族的家支制度、土司制度、法律制度、毕摩文化的传承制度、丧葬制度等都具一定的文化价值;信仰文化方面,彝族的毕摹信仰以及各种宗教禁忌等,也是值得关注的。

文化自成体系。关于文化,当前学界有几种分类方法:“两分法”,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即物质、制度和心理;“四分法”,即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毕节彝族文化自成体系,主要表现就是即便以“四分法”来看,也不缺少任何一个文化板块。首先,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典籍。据统计,全市民间珍藏的彝文古籍有40余类,共5000多册,内容包括哲学、历史、天文、文艺、伦理、道德、教育、冶炼、畜牧、民俗、礼仪等方面,其中有重大影响的如《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等纸本古籍,《妥阿哲纪功碑》、《水西大渡河建桥碑》、《千岁衢碑》、《成化钟铭》等金石彝文古籍等。这些重要文献正是彝族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次,彝族自古以来形成了各种管理制度,如家支制、则溪制、土司制等,都具有民族特色。再次,彝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只要加以扬弃,就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最后,彝族各种手工产品、传统服饰、民族建筑等物质文化,也是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总之,彝族的这些文化资源自成体系,充分体现了彝族的民族特征,形成了彝族的文化符号。

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路径

加大投入,支持彝族文化产业发展。当前,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开发进程比较缓慢,其大背景是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文化产业投入偏低。近年来,尽管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但与其他经济领域的投入相比,资金量相对偏少。据2013年毕节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毕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在200万元的基础上递增10%。这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无异于杯水车薪。2016年,《中共毕节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的决定》明确提出,“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旅游业创新发展。”其中,文化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也能得到一定的支持,但这只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部分,扶持面较窄。资金投入不足的结果,就是文化产业要素发展缓慢。毕节当前文化主体市场不成熟,市内缺乏文化骨干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规模小,实力较弱,融资能力有限,发展速度缓慢。以大方农民画为例,上世纪50年代就以其风格独特显露出较大的开发价值,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一独特的画种仍未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因此,要推动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发展,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创新发展,大力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与毕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水平相一致,毕节彝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当前阶段,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不明显,所以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目前,毕节核心层文化产业仍是新闻出版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文化演艺服务和文化旅游服务。每个领域收入所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以文化旅游为例,毕节重点打造的大方慕俄格古城、织金古城、黔西水西古城、威宁乌撒古城、赫章夜郎古城、七星关毕节古城和七星古城等项目,总体上缺乏叫得响的餐饮、演艺、娱乐、工艺品、特产等配套产品。景区打造的演艺剧目,更缺乏大制作和大手笔。很多剧目甚至连本地知晓率都不高,难以参与到全国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中去。要提升毕节彝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就有靠创新推动。然而,在创新中也要保持民族特色,否则最终被市场淘汰。如,大方彝族漆器与凉山喜德县漆器一样,其髹漆艺术都被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大方漆器后来吸取了中国画的技法,逐渐失去了彝族传统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融合开发,提高彝族文化产业化水平。产业化是特定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产业化水平常常是衡量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毕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比较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规模小,经济总量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就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状况尤为明显。2010年,毕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0.5%。2011年,中共毕节地委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毕节试验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确保到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到5%。然而2015年统计结果显示,毕节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62亿元,同比增长17.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48%,全省排名挂末,与全省平均值3.28%相差1.8个百分点,与全省全面小康4%的目标值还有很大的差距。2016年,毕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4%。平均下来,从2010年到2016年,文化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只增长0.17%。这充分说明毕节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化程度很低。对于毕节彝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最佳选择。通过产业各门类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关联性最强的融合,就是是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与线路文化旅游、城镇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和演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与科技融合发展等。多业态融合,将有助于打造多元化、有特色、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本文系毕节市委党校2017年校级课题“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背景下毕节彝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课题编号:Bjdx2017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毕节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发展教研部)

猜你喜欢

毕节彝族文化产业
彝族海菜腔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寻味贵州——毕节
游洞——毕节织金洞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