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策略研究

2017-12-24陈立芬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大阳镇中学

新商务周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初中生情境数学

文/陈立芬,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大阳镇中学

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策略研究

文/陈立芬,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大阳镇中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人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相关教育理论提出了一套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初中生数学成绩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1 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以表扬与肯定等正面教育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扬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状态是教育家们一直所重视的。第斯多惠等曾经指出,教学活动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是在于激励。霍懋征等人也认为学习过程中应当将激励、赏识作为评价学生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马斯洛指出,人类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之后,迫切需要赢得别人的尊重,使其自身能够实现良好的定位。奥苏贝尔等人指出学生如果能够长期在父母或者教师处获得认可,能够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自信心[1]。

2 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

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信心,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学生而言,对其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议题,是进行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中重要内容,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联想已有的知识产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情境的创立,增加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借助生动、趣味性的教学实现学生兴趣的建立,激发其学习热情[2]。

3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3]。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亲自参与太少,被动地服从太多,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程度不高,主动参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通过主动参与来获得知识,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如此,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实际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将生活中的各类教学实例同课本内给出的知识进行有效地融合,并给出合适的教学情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此就能够让整个数学课变得更加鲜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感觉到自身求知欲得到满足的乐趣,才能帮助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也能够使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情[4]。

4 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

数学课整体的教学成败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能够激发出来并持久维持下去[5]。作为教师,需要使用各种方法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方面的欲望,比如常见的做游戏以及各类竞赛运动等。这些做法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其兴趣的作用。但是,以上办法的作用是浅层次的,保持时间不长,而且对中、高年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作用较小。当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的魅力,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出发时,能够真正地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喜欢上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把兴趣发展为数学能力。

数学文化的含义,尚未有一个学术界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顾沛曾说到,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界定不仅有广义的区分,也有狭义的区分。广义上面的区分就是涉及到数学方面的方式观念、各类思想;而广义方面的概述,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包括具体的数学教育带来的进步以及同人文等方面的交互而存在的关系情况[6]。

5 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

情境认知理论的学习观,将学习不单纯地看成是个体层面意识的构建,而看成是社会参与的并且有差异资源作为中介来实现的一个过程[7]。陶行知曾经讲过,教育若是没有生活作为重心,那么就是死板的教育;而学校没有生活作为中心,那么这个学校就是一个死学校;当书本没有生活作为重心的时候,那么这个书本就是死书本!而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同生活相关的事物,都是整个生活教育需要囊括的内容。

在最新制定的初中数学课程要求中明确,数学课程不单单要考虑到数学它本身应有的特征,而且要根据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参照学生已有的各类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需要多方面的设定教学情境,参照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来将对应的知识引入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因为现实中活中有需要要去解决,才会出现这些内容,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各类数学的现实资源。

6 强化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按照斯金纳给出的强化理论,可以运用合理的强化手段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而在整个学习期间,用到的强化物很多,如给予的鼓励以及肯定等。如教师可以选择不定期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一定的鼓励。对自己成绩感到满意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因此产生了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很容易在整个考察期间找到自身的缺失所在,此时教师方面需要对其引导,制定合适的补救策略,避免这些漏洞变得过大,妨碍到学生对于数学的热情。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到没有一种强化形式适合于所有的人,当采用的表扬或奖励方式对学生无效时,并不是强化无效,而是没有选择正确的强化方式。

[1] 徐爽.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08:125-126.

[2] 贾宇灿.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技信息,2010(03):593.

[3] 邵新梅.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策略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借鉴[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 李昱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 ,2008(03):55-56.

[5] 杨洁.如何保持学生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2-64.

[6] 易南轩,王芝平.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 谢明初.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初中生情境数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