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温度的管理

2017-12-23李建华

江苏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南风信任校长

【校长档案】

李建华,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原校长,高级教师。2013年从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交流到城郊接合部的外来务工子女占80%的薄弱学校,倡导并践行“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给每一位学生一张宁静而温暖的书桌,用“有温度的管理”演绎“有故事的教育”,用教育的情怀做着有情怀的教育,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关注并报道,自己定位为草根校长,同行誉为“有温度的校长”,出版专著《教育的温度》。

一个校长的办学管理之“道”,是基于校长对教育和学校的理解和表达。校长只有站得高,才能走得远;办学只有接地气,才能成大气。

2013年,面对三个学校整合而成、地处城郊接合、外来务工子女占80%的学校特点,我提出了“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教师如莲,学生如花”的办学愿景。讲好教育故事,传递教育温度,用“有温度的管理”来推动学校工作,促进学校发展。

“有温度的管理”启示于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冰冷。

“有温度的管理”来自于一种悲悯的情怀。我的教育悲悯,在于对外来务工子女特定群体在成长过程因为“相对剥夺”而承受的痛苦、挫折以及可能的危机的悲天悯人,在于对他们遭遇的敏感和敬畏。面对艰难成长的他们,我必须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柔情,用一份别样的细心、慈善和柔软来观照他们、呵护他们。

“有温度的管理”可以让管理软着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走心。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都在提醒我要在学校创造一种有温度的场,让管理不再冰冷,让人情味在其中弥漫。

“有温度的管理”的初心想让学校变平。短时间内,三所学校整合而难以融合,学校间看不见的“柏林墙”没有倒塌,教师间的心理壁垒依然存在,“你、我、他”的痕迹分明,观望、敏感、不安的心理时有笼罩。只有用“有温度的管理”来摆渡,才能从此岸抵达彼岸。

践行“有温度的管理”需要无私的透明。刚开始彼此都像“黔之驴”中的驴子和老虎一样在小心谨慎的试探,管理中迫切需要打开窗户说亮话。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私了,透明了,公开了,放到桌面了,人的心情就舒暢了。心情舒畅就是生产力。我们大力推行桌面文化和分享文化,吸引了注意力,增加了粘合力,凝聚了向心力。

践行“有温度的管理”需要可贵的信任。日本学者威廉·大内在参照X理论和Y理论后提出了所谓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校、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因此,用同等半径画同心圆,无亲疏厚薄,信任每一个人,也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信任。“你认为呢”“你们定吧”“不要紧的”“你肯定行的”成了我们管理的口头禅。信任会让人温暖,让人生发前行的动力。

践行“有温度的管理”需要平等的尊重。用哈贝马斯后现代主义交往理论分析,学校整合的过程就是一种重塑不同主体间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你”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关系,“我”与“你”相互承认、信任、尊重、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其民主性、创造性、合作性、主动性等特点,在思想、情感上进行实质性的碰撞、沟通、理解与认同,使学校由原来的三个山头,变成一个广袤的平原。“你要把我当人看,我就替你当牛干,你要把我当牛看,我都什么都不干。”其实每一位教师在意的不是利益,而是自己是否被重视,是否被尊重。

践行“有温度的管理”需要动人的细节:细节是最能体现品质,也是最有力量的。细节来自于管理的眼光和智慧。细而不小,细到极致。“教师生日就是公休日”“学校铭记18岁以下教师子女的生日”“为教师健康积分”……老师感慨道:其实,物质不在多少,表达了就行;关心不在大小,温暖了就行。

有温度的管理,从性本善的原点出发,基于信任而非怀疑,基于理解而非误解,基于对话而非独白,基于民主而非粗暴,基于开放而非封闭,基于多元而非一元,始终是“人在中央”。对学生而言,让教师成为恩师,让学校成为母校;对教师而言,让冰冷的职场成为有爱的磁场,体面而有尊严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

猜你喜欢

南风信任校长
南风颂
表示信任
诡异的偷蛋贼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现代透视眼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