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实证研究

2017-12-23齐秀强屈朝霞

关键词:培育文明生态

齐秀强, 屈朝霞

(1.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2. 华北电力大学 数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实证研究

齐秀强1, 屈朝霞2

(1.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2. 华北电力大学 数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对其进行有效的行为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国家作用重大。调研结果显示个人层面的性别因素、家庭层面的经济状况等因素、高校层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因素、社会层面的媒体宣传等因素、国家层面的执法力度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有显著影响。为此应精心打造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新媒体平台,着力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体系,全力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主体协同教育机制。

新媒体时代;生态文明行为;影响因素;协同教育机制

受传统发展观、利益驱使等诸多因素影响,人们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已逐渐超出了自然所能承受的极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自然灾害频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不经意间已从传统媒体时代步入新媒体时代[2],新媒体时代的平等性、互动性、传播即时性与广泛性使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最重要后备力量,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人群,也是缓解生态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迫切需要掌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及其培育状况。虽然学者们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经验,但对新媒体时代特点关注较少,从行为视角进行实证调研更少。为此,调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生态文明行为培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质、行为,有助于推动社会、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助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国家绿色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数据

本次调查选取某省8市高校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33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其中,58.5%为男生,41.5%为女生;从家庭所在地来看,44.5%来自城市,55.7%来自农村;29.0%是学生干部;文科、理科、工科所占比例分别为21.6%、37.8%、36.9%;8.7%是党员,85.8%是团员。各项数据真实有效,符合本项研究需要,样本及统计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变量选取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内容较多,涉及学校、学生等多个主体,对其进行调研应综合考虑,故本次调研从大学生日常生态文明行为入手,结合各相关主体开展情况,以期全面反映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状况。从数据分析结果看,51.2%的大学生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环保志愿活动,89%会使用一次性餐具,79.2%的大学生会剩饭,29.2%的大学生对节水节能行为不注意,61.2%的大学生分类处理垃圾行为不到位,57.8%的大学生很少使用回用水,71.9%的大学生不注意商品上的环保标志,29.2%的大学生不能严格做到人走断电。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状况如表1。

表1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状况分析表

由表1可知,大学生在参加环保类志愿活动、使用一次性餐具、吃饭剩饭情况、分类处理垃圾、使用回用水、关注商品环保标志等方面问题突出,其比例都超过50%,而且这些行为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反映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故选此为因变量。自变量着重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一般而言,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受自身素质与认知水平、家庭环境、学校行为、社会氛围、国家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故选取个人层面、家庭层面、高校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作为自变量,以期准确把握关键问题,提出具体的、有效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策略。变量选取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选取具体情况表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仅有1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非常重视环保,15.6%不重视环保,这说明家庭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大,亟待加强。在高校层面中,仅有21.1%的学生指出所在高校已开设环保类课程,38%的学生对此持否认态度;仅有14.3%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40.9%的学生认为虽然涉及,但并不丰富;43.8%的学生指出所在高校有环保社团组织;16.7%的学生指出所在高校没有环保社团组织;20.5%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经常组织环保活动,55.9%的学生表示虽然有,但很少;16.4%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行为有管理制度,且执行严格,54.6%的学生认为制度虽有,但执行不力。这说明高校对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作用至关重要,其所开展工作相对较好,但在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社会层面中,仅有9.2%的学生认为所在生活环境中垃圾分类情况很好;38.5%的学生认为一般,其余感觉较差甚至没有;10.3%的学生表示所生活的社区对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有鼓励政策,其他表示没有或不了解;48.5%的学生认为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对环保的宣传较多;14.5%地学生认为较少。这说明媒体宣传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影响较大,但所在地对生态文明不够重视。在国家层面中,28.1%的学生认为国家与环保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比较完善,其他学生认为一般或有所欠缺;20.6%的学生认为我国对破坏环境、资源的打击力度较强,其他学生看法则相反,这说明国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执法力度等方面还较为欠缺。

为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因素,特别是分析变量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本文利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深入挖掘个人、家庭、高校、社会与国家层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影响因素回归分析表

(一)个人层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有显著影响,即男生在吃饭剩饭、注意商品环保标志方面明显好于女生。一般而言,男生受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承担的责任相对比女生多,关注的内容较为正式、传统,接收的信息量更大些,故在对男生进行生态文明行为培育时,应多往女生倾斜。

(二)家庭层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

如表3所示,家庭经济情况、家庭重视环保、母亲受教育程度都较为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大部分行为较为环保,如较少地使用一次性餐具、更多地关注环保商品;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第一场所,家庭越重视环保,他们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越好,这与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大学生的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的行为越环保,这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也会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更易养成。

(三)高校层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丰富的环保内容、环保社团组织、组织环保活动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有显著影响。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丰富的环保内容促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反思自身生态文明行为,可以有效督促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另一方面,高校建立环保社团组织、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能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兴趣、热情,通过社团组织、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四)社会与国家层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影响

如表3显示,社会层面中的家庭所在地、媒体环保宣传、社区的环保鼓励政策、所在生活环境的垃圾分类情况、国家层面中对破坏环境与资源的执法力度都是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主要因素。

家庭所在地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剩饭较多,相对而言城市大学生生活相对较为宽裕,平时吃饭量较少,不太适应学校饮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电视、网络、报纸、手机等媒体对环保的宣传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受此影响,他们大多更加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大学生耳濡目染地受所在生活环境影响,所在生活环境中的环保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大学生,而社区的环保鼓励政策则以激励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国家对破坏环境、资源的执法力度则督促大学生要严格规范自身生态文明行为,其威慑力对大学生作用较大。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的路径选择

根据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家庭状况、学校课程、社团组织与实践活动、媒体宣传、生活环境改善、国家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有显著作用,故应从此着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一)精心打造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时代为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培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高校应把培育平台“从传统的第一课堂延伸至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3],精心打造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新媒体平台。一是建设数字化生态文明教育精品网站,建设网络课堂、虚拟社区,打造针对教师、学生的不同信息平台、互动社区,开设慕课课程,丰富线上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根据不同类别、性别、专业、年级等特征设置不同内容,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文化。二是创建校园生态文明APP微平台。高校应提供符合大学生微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类策划生态文明教育主题,通过APP平台嵌入时尚元素[3],精准推送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公益广告、作品、视频、图片、教育活动等内容[4]。

(二)着力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体系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对其进行培育应从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宣传教育方面着力构建合理的培育体系,努力将专业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教育环节和教育资源有机整合[5],以期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态文明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6]。

一是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中加入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案例等内容,在环境学科、生态学科等专业课程教育中突出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及相关内容,同时在整合相关学科内容基础上,开设生态文明公共选修课,待时机成熟后,开设公共必修课,“不断完善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课相互补充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既有通识普适性,又有专业针对性的优质生态文明课程集群。”[7]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打造精品实践项目。鼓励支持建立、加强生态社团建设及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节日为契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月系列活动,定期开展微电影大赛、名家讲坛、知识竞赛、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公益宣传、社会实践、调研等课外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着力打造精品实践项目,形成长效机制。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融合校园网、校报、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及时宣传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先进事迹、视频等内容,及时曝光破坏环境行为,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氛围。

(三)全力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主体协同教育机制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涉及政府、高校、家庭、社会、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多个主体,其关键是应全力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主体协同教育机制。

第一,国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加大对高校、社会、家庭的支持力度。国家、政府部门应积极整合、修订现有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出台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国家生态文明教育法》以及环境保护的相关配套法规条例,加大对生态文明行为的监督、奖惩力度;政府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战略上、观念上、政策上、财政上重视、支持各主体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并由专门机构负责组织推动实施,为各培育主体提供指导和参考标准,在培训、制度、资源等方面为各主体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第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培育,与政府、家庭形成合力。一是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教育领导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协调机制,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评估机制,提供生态文明教育保障机制[8],形成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在内的相关教育要素、教育环节及教育主体的制度规则[9]。二是优化校园环境,在校园网站、橱窗宣传栏、草地等场所对生态文明行为大力进行宣传,在校园内设立环保设施,如分类垃圾桶、节能路灯、电池回收箱等。三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生态认知、生态伦理、生态技能和生态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教育部、省市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组织教师参观生态企业、生态园区和生态城市,引进环境保护、生态学、教育学方面专业人才,壮大生态文明教师师资队伍[10]。

第三,家庭应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家庭应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行为发展情况,适时地向他们讲解生态环保常识,使其不断积累生态常识、指导生态行为,家庭成员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态素养,注意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政府、学校、社区相关活动,有意识带领他们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第四,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与政府、家庭、高校形成良性互动。非政府组织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生态公益宣传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我们应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鼓励、支持其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态公益宣传,建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支持大学生生态文明家庭、校园、社会环境建设。

第五,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氛围。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必须要有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一是正确运用媒体的引导。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和违法曝光力度。二是建立绿色社区、绿色农村。在社区、农村宣传栏中展示生态常识和国内外生态事件,加强生态宣传;制定完善的奖惩政策,对社区、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行为适时地加以奖惩;开展生态实践活动,组织居民进行垃圾处理、实地参观、生态讲座等活动。三是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作用。高校应与环保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环保团体等机构和组织协作,发挥已有生态教育基地作用,积极建立覆盖面广、参与范围大的各类生态教育基地,组织、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易连云,兰英. 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4):67-70.

[3]郝海洪,张建.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变革与范式创新[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2-106.

[4]陈炜丹.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绿色发展[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9-24.

[5]虞强. 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102-105.

[6]蔡美萍.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实践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3(4):83-84.

[7]孙正林.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92-97.

[8]路琳,屈乾坤. 试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5(6):68-69.

[9]路琳. 试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68-72.

[10]刘建伟. 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需求、供给与对策[J].兰州学刊,2012(10):166-171.

AnEmpiricalStudyonCultivatingCollegeStudents’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sintheNewMediaAge

QiXiuqiang1,QuZhaoxia2

(1.School of Marxis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ace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cultivation of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ies,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at large. The results of our survey shows that it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university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havior including individual-level gender factors, family-level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university-lev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other factors, media publicity and other factors on a social level and law enforcement at the national level. So 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create a new media platfor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build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havior and build full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the subj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new media ag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haviors; influencing factor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2095-0365(2017)04-0102-07

G641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7.04.19

2017-07-25

齐秀强(1984-),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问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青少年灾难教育的客观考量与制度设计研究》(BEA100035);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青少年学生生态观培育研究——基于河北省20所学校调查数据的分析》(20130103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青少年灾难教育体系的建构问题研究》(2014MS130)

本文信息:齐秀强,屈朝霞.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实证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102-108.

猜你喜欢

培育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