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掣肘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7-12-23邹满丽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人才

邹满丽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掣肘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

邹满丽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规律,也是校企双方的迫切要求。因此,转型高校必须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依托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主动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地方行业、企业一起共同把握市场脉搏,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基础引领区域行业、企业技术的革新、创新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地方高校;转型;服务;地方经济

2009年3月,我国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鼓励高校主动为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工作。2011年,国家又下发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高校依托优势学科,面向区域重点产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推动高校师生创业和人才培养,促进高校创新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一、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共生共赢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5年“五一”期间,央视推出《大国工匠》系列节目,歌颂匠心筑梦的钻研与专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些都彰显出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望,以及对职业技能极致化的追求,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应用型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方向,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路径。

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地,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培养可用人才、急需人才的重任,是地方行业产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主力军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库。其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主要路径,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真实企业环境、真实企业项目与同一载体支撑。

对于在老牌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夹缝中生存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是口号,如果地方高校仅仅打着“服务”的旗号,办学活动和人才培养却依然游离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之外,那么其培养的人才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是得不到认可的。因此,转型高校必须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依托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主动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地方行业、企业一起共同分析市场脉搏,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基础引领区域行业、企业技术的革新、创新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二、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渐渐彰显出地方的特色,产业结构的区域和区块性已十分突出,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不断多元化和专业化。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校企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回首当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各种缺憾赫然存在,如:校企合作普及程度不够广泛,部分高校对校企合作不够重视;或者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教师下企业如走马观花,学生下企业仅仅是顶岗实习;或者校企合作管理不够规范,合作时间短,合作深度不够,形式单一;有的地方高校对于校企合作浅尝辄止,真正的合作却无从谈起;还有一部分地方院校只满足于和企业的签约,或者只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而并未着眼于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等等。诸如此类的“校企合作”,可以说均不可能真正起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企业参与深度不够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强调产业、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深度参与,需要地方高校主动探索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后行业、企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更科学,提高与区域产业、行业或企业的契合度。同时,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还应将出口与入口和培养过程整体考虑,以充分考虑入口学生的特征需求与培养过程及出口岗位群高度结合,保证其人才培养模式能同时兼顾入口、出口及培养过程,达到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

然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构建过程中,大部分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高校在调研借鉴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独立完成,虽然部分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制定过程中也邀请了部分业界人员的参与,但限于参与人员的数量、代表性及参与讨论时间及其对整个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以及发挥作用等,在一定程度决定了产业、行业、企业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深度往往不够,且较少从入口、出口及培养过程进行一体化考虑,该情况下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系统、不科学、不能整体化,人才培养过程脱离了企业及学生需求,容易存在缺陷或不足,从而影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

(二)应用型人才出口规划不合理,培养目标模糊,与岗位群需要的关键能力契合度不高

地方高校要求专业对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链,专业应用人才的出口对应产业链上企业群的或岗位群,专业培养目标对应或反映岗位群需要的核心能力与素质要求。但是,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出口及其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与知识素质等方面的深度调研与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出口及培养目标规划重视度不够,使应用型人才出口规划不够科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不符,使其不能很好体现出口满足企业群、行业群、产品群和岗位群等对其核心知识能力素质所提出的要求。即,不能有效地把职业出口核心能力培养映射到培养目标中,培养目标模糊抽象,不具可操作性,与出口岗位群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契合度不高,导致地方院校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趋同,存在“百校一孔”“千人一面”,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没有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着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实现,然而当前大部分地方院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探索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内涵和意义认识都有待提高。且当前在国内没有成熟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和约束机制可以借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不健全,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基础和愿望;合作模式仅停留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顶岗实习),不能深入企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学生实习过程“走马观花”,不能扑下身子、深入岗位,合作内容不深入;企业参与热情及深度不够,校企联合进行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深入合作项目不能有效展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单一、合作意愿与愿望不强、合作不深入,导致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人才创新创业的基础能力培养不扎实,不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四)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与校企混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从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着手。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端人才,要求授课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视野,同时也要熟悉和了解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科技水平发展情况、当下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环境。然而,在我国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中,很多青年教师都是学校毕业直接到校工作的,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缺乏对一线工艺、技术的了解;从企业聘请的专家或兼职教师虽然能够把实践中的真实经验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但这类教师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往往缺少授课经验,对授课环节一筹莫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让在校教师和企业聘请教师取长补短,真正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应用能力。

(五)企业参与人才评价的机制和方法没有形成,对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的构造重视不够

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就是要看能否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很多地方高校在制定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的时候习惯于“闭门造车”,脱离企业的参与,人才评价标准的制定就很难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没有企业的“问诊”与“把脉”,适时调整校内教育资源,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需求,充分保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当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脱离了科学的目标,评价标准的实践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或者大而全,或者目标指向不明确。总之,脱离了办学特色和地域需求性,寻找现实与培养目标的差距和实现培养目的的路径就成为了茫然。

三、校企合作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地方高校深入企业调研,明确转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目标定位要非常准确,通过深入调研行业、企业群的调研考察,摸清行业、企业群、技术群、技能群、岗位群对应所需应用型人才,对所需的人才的实践技能、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将核心能力映射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当中去,提升应用型人才与岗位群所需要的国际能力能高度契合。基于此,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明确为,为区域(地方)行业、企业培养生产、生活、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

此外,应注意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特性:一是注重要有的实践特征,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实践要有能力。一方面,相比于学术人才,应用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而且能实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性比喻技能型人才,又有更宽厚的理论作为支撑,因而其发展的后劲更强、工作的回应能力和迁移能力也更强,看待问题也更全面和深入。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复合型特征,具有非常明显的“复合性”特征。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出具有能力型、实践型、工程型、复合型、有创业型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二)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确立与行业、企业接轨的授课内容与方式方法

为达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目标,地方院校要着力构建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对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分类,构建各种知识、能力的实现路径,科学设计课程内容,重构面向“岗位群”的课程模块,在“所学”和“所用”之间建立桥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素质、应用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把课程体系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把通识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功能的协调融合。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比较传统,大多呈现出碎片化、知识老旧等特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必须改革、加强教材建设,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编写有特色理论实践教材,重视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的建设,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地方高校要面向工程实际,改革优化实践教育体系

实践课程的充分引入是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加强、加深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教育,要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和知识面等方面综合考虑。构建学生创新的知识结构,打破课程的封闭性,注重开设创新类课程,强调学生思维及个性的发展,通过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做到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加大设计性、创造性与开放性实验比例,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培养能够满足产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这一目标,高校要通过深入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等路径,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合的校、企混编师资队伍。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实行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等相互兼职,进行合理有效的流动,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既要考量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对方发展的需要,只有互惠,才能达到共赢。在校企合作中要积极探索校企融合机制,形成政府出面主导、行业莅临指导、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各种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地方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同时要深化地方高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相关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到企业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鼓励教师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地方高校要树立人才培养要面向行业、企业,以行业、企业的满意度为宗旨的培养理念,力邀企业共同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共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借助企业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平台。校、企双方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共建校内外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实际工程、项目的教学体系,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使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通过增强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四、结语

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地方高校的区域性办学特色,决定了它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地方经济发展格外需要地方高校为其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只有立足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助力地方经济,实现地方经济和自身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理清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探寻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深度融合机制,对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蔡雪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武夷学院学报,2016,(5).

[2]李冬梅.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4,(16).

[3]林琦芳.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D].福州:华侨大学,2013.

[4]檀钊.创新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5).

[5]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

[6]王娇.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保障机制的研究——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 陈 鹤]

G647

A

1673-291X(2017)22-0179-03

2017-02-20

邹满丽(1980-),女,河南南阳人,讲师,从事高教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