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全球化社会思潮对高校人才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2017-12-23葛梦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思潮全球化思政

葛梦薇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逆全球化社会思潮对高校人才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葛梦薇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当前的逆全球化运动不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形成了一定阻滞,同时还通过社会文化思潮在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塑造层面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应对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新左派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要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提高大学生批判分析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能力,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思政教育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强大合力四个方面去着力进行。

逆全球化思潮;高校;人才培养;思政教育

自2016年6月英国公投脱欧起始,伴随着2016年11月美国大选的尘埃落定和2017年1月特朗普宣誓就职美国总统,一直作为全球化主导和推手的欧美发达国家当前似乎正在反其道而行,掀起一场“逆全球化”的浪潮。这股浪潮不仅是对当前方兴未艾的全球化进程的一场逆袭,同时也对各国社会文化思潮走向及民众对未来发展预期形成了冲击,并在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塑造层面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全球化运动

回望和梳理冷战后的全球化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推广西方民主制度和市场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全球化时代,美国、西方国家和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二阶段是以西方资本、技术和产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迁徙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市场)全球化时代,美国和西方跨国公司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三阶段是以未来普惠贸易和共享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减速转型新时代,一些跨区域的、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将会越来越发挥其主导作用。随着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悄然来临,生产率的大提高和生产力的新增长将进一步突破国家和地域疆界,推动全球化进程。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不平衡、不平等的发展进程中也催生了自身的三大反抗因素:一是导致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利益的冲突加剧,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失衡和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日趋突出;二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矛盾加剧,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成为不利影响和消极后果的主要承担者;三是导致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加剧,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全球化之机大肆输出其政治文化、价值观乃至生活方式的大背景下,许多异质文明国家面临着来自文化、价值观乃至意识形态层面的冲击与挑战。

另一方面,伴随着全球经济中心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和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遭遇地位威胁和实力挑战的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重新平衡全球经济格局和经济利益,纷纷从市场逻辑向国家逻辑回归,孤立主义、贸易保护重新抬头。于是,往日的全球化推动者摇身一变成为了全球化的反对者,逆全球化趋势也从往日的暗流涌动发展为目前的逆风飞扬。

可以说,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博弈。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求进一步加快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是全球化进程中原先的主导力量国家纷纷表现出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的立场和倾向。不难看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之间的博弈很大程度上是市场逻辑和国家逻辑之间的博弈。市场逻辑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力求冲破国家和地区边界,实现资源统一配置,这将极大地促进世界扁平化、利润平均化、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民主化。而国家逻辑则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遵循,其目标是追求和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竞争力和财富最大化,与此相适应,国家会在战略层面控制经济发展和资本流向,以增加本国的经济权益和人民福利。

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博弈中,世界局势进入了一个不得不面对更多复杂多变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的震荡期和平衡期。尤其是伴随着英国脱离欧盟和特朗普入主白宫,全球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人们的焦虑感在不断上升。这一切,都会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冲击,并最终通过社会文化思潮及其走向,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塑造与核心价值观引导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逆全球化思潮在社会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

逆全球化运动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全面认识和理性思考。全球化在促使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缩小和收入不平等下降的同时,也使大多数国家内部,尤其是高收入发达国家内部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各国精英阶层与底层群众的隔阂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民族、种族、宗教、文化冲突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包括英美在内的很多国家甚至因此而不愿正视经济问题、凝聚全球共识、推进全球治理。以美国为例,一面是大资本家、大企业家继续从全球化中大获其利,另一面是国内中产阶级尤其是产业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同步下滑,政府的无所作为致使反精英、反权贵的阶级矛盾上升,也激起反全球化、反移民、反自由贸易的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蔓延。特朗普的“逆袭”是其典型反映[1]。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反对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均衡,反对现存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反对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一轮运动。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民众看来,全球化就是西方现代化模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化,甚至是美国化[2]。全球化在加快技术传播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其侵犯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面[2]。全球化进程中,超国家组织的政治影响日益增大,跨国公司涉足政治事务,国家权力遭遇分层化和中空化,国家传统职能受到限制和削弱[3],所有这些,都使民族国家的主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因此,“警惕全球化”“反对资本主义”以及“人民高于利润”,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成为反全球化的响亮口号[2]。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对全球化的批判主要表现为经济上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经济主义、市场至上主义、唯效率论的批判[4],政治上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批判,文化上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逻辑和宏大叙事的批判三个方面。反映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就是学术界近年来关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全球化与保守主义、“白人至上”与种族主义、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互联网民主与互联网政党等问题的讨论日渐增多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而这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排外主义等社会力量及其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思潮当前在全球范围的迅速上升和蔓延。

三、逆全球化思潮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影响

逆全球化思潮在我国当前也有所表现。比如,有些人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保护主义盛行,于是对我们国家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开放发展产生了质疑和动摇。他们中有些人认为中国市场换技术战略失败,外资企业不是中国企业而是心怀叵测的外国企业,外商投资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有些人认为对外开放已经完成,看不到进一步开放的目标,甚至认为中国开放已经过头了;还有一些人则严重偏离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自身规律,重新把经济活动意识形态化,把对外开放意识形态化。

此外,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中国未来很有可能会成为逆全球化运动和思潮的矛头所指与批评目标。首先,中国市场巨大潜力不断展现和全球经济低迷中的风景这边独好,可能会招致逆球化运动中正深陷失业率上升和贫富差距扩大困境的其他国家的敌视。其次,在中国制造业能力上升的过程中,物美价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及其他一些中高端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世界市场,难免会引来仇视“中国制造”竞争力的逆全球化国家的指责。再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能源、矿产、木材等自然资源依赖度的增加和进口量的扩大,已日渐成为很多国家环保主义者批评和攻击的对象。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虽然大规模的逆全球化运动和思潮目前尚未在我国发生,但综合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引发逆全球化运动的因素在我国几乎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些因素主要有:收入差距拉大、就业问题突出、三农难题有待解决、生态环境亟待治理等。在“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缓解或解决,国内部分民众很可能会将这些问题笼统地归咎于全球化进程本身,并与国外逆全球化力量相互呼应甚至付诸于游行示威活动。

作为肩负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义大学,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前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而思想活跃、感知敏锐的青年学子,历来都是国际时政、国家大事的关注者,也是各种新兴社会文化思潮的追随者。加之高校从来都是多元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传播、交锋的前沿阵地,以上所分析的逆全球化的各种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高校学子这个群体的思想状况、意识形态乃至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产生影响。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借助逆全球化运动大行其道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新左派主义等思潮,已经成为对大学生群体影响较大同时也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高度警惕和关注的几种思潮,而这几种思潮在中国当前的表现往往都带有很强的伪装欺骗性。正如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先生所说,民粹主义者打着的是“为民请命”的旗号,鼓吹民族主义的人往往披上“爱国主义”的外衣[5],而新左派则通过将自身主张的平均主义打扮为平等和公正也极具迷惑性。

这几种思潮中,民粹主义鼓吹者往往站在对立面上,反对现行体制和改革,把腐败、收入差距等问题归结为改革和现行体制的弊端或恶果,显示出一副关心人民疾苦的姿态;民族主义鼓吹者把中国现阶段面临的多个层面的问题统统归结于对外开放造成,以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招牌,表现为狂热而不理智的盲目排外主义;新左派则主张重新回到平均主义并以此来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让普通民众在公有制前提下参与民主管理。由于这几种思潮的观点在经过粉饰和伪装后很大程度上契合乃至迎合了社会弱势群体及青年人对某些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权益、利益的主张诉求,尤其是他们以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和普通民众生活疾苦名义提出的很多貌似公正、民主的话语主张,恰好与青年人和大学生本来就有的理想主义、激进情怀相暗合,很容易得到青年人尤其是涉世不深、阅历不足的大学生思想上、情感上的深度认同。在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未来始终不渝要坚持的中国道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思政教育同各种错误社会文化思潮之间对青年大学生的争夺也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

具体来说,以上三种思潮对高校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冲击了大学生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的认同度,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思想上的困惑和认知上的混乱;二是削弱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的淡漠和迷失;三是影响到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出现了“无用论”“洗脑论”“低端论”等错误认识。

四、针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影响,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及时拓宽课堂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对世界经济政治最新形势尤其是当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相互博弈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看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空前便捷,伴随着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互联网+”、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文化、文明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和特征日益明显,“蝴蝶效应”在各个领域都被进一步放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抓好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一定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很多表面看来纷繁复杂、争斗激烈的社会文化思潮,究其本源和本质,往往都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间接反映和文化投射,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放宽视野、转换思路、着眼前瞻,从以前的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应对,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之前抢先一步用正确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观点武装和占领大学生的头脑。

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辨析逆全球化浪潮,并帮助他们提高正确认识和批判分析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能力。高校要坚定不移地始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思政课教师要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腰杆硬、底气足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尤其是其消极错误之处进行深入分析和深刻批驳,避免大学生在偏听偏信、缺乏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迷惑;要通过深入浅出的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分析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切实提升对各种消极认识和错误观点的防范抵御能力。

三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契合性,通过提升思政课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思政课教学“无用论”“洗脑论”“低端论”等评价,要主动回应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要求,努力贴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认识实际,对社会关注度高的各类热点焦点问题和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中所面临的思想认识困惑,做出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的解答,切实提高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要通过创新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转变思政课教学的话语表达方式,用好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等教育传播手段,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把大学生切实凝聚到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上来,让思政课教学切实发挥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引领作用。

四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当前经济社会结构、思想意识形态日趋多元,各种社会问题、文化思潮相互交织、不断叠加的新形势和新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已经难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及其对青年人的争夺。高校内部的思政课教学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是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乃至国际国内形势的鲜明折射。鉴于这一点,我们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加快改革发展对现实问题的破解、加强对宣传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等措施来达到全社会合力推进、综合治理的效果。对高校自身来讲,就是要通过各类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通过各类管理服务人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合力,通过课堂教学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各类文化活动的相互补充,真正实现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以及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1]袁鹏.乱象丛生,折射时代变局[N].人民日报,2016-12-23.

[2]夏颖.反全球化思潮的启示与局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302-303.

[3]许健.论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国家主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4-57.

[4]郑一明,李智.世纪之交的反全球化思潮及其对全球化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89-93.

[5]吴建民.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J].人民论坛,2016,(13):26-27.

[责任编辑 刘 瑶]

G641

A

1673-291X(2017)22-0134-04

2017-02-18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内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GJ1508)

葛梦薇(1978-),女,陕西户县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潮全球化思政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旧全球化
思政课“需求侧”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对于社会思潮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