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荔枝生产组织形式的技术效率分析

2017-12-22庄丽娟

广东农业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荔枝农场规模

吴 菁,庄丽娟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不同荔枝生产组织形式的技术效率分析

吴 菁,庄丽娟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基于2016年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在广东、广西、海南的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比较了不同荔枝生产组织形式的技术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下农户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在0.5以下,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从技术效率分解结果看,纯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偏低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低下,表明当前荔枝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技术贡献率较低,科技推广应用亟待提高;从生产要素投入看,在一定产出水平下,不同生产组织形式在各要素投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情况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但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要素调整方向上存在差异;从规模收益看,荔枝生产基本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

荔枝;生产组织形式;技术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我国是荔枝生产第一大国,荔枝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其中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对总产量的贡献高达70%。荔枝产业是热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荔枝产业传统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经营模式逐渐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1]。2013年,中央鼓励和倡导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流转。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荔枝主产区多种生产组织形式并存,且生产组织形式不同,投入与产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从组织视角出发,利用2016年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在广东、广西、海南的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荔枝生产组织形式的技术效率,进而探讨提高荔枝生产效率的路径。

1 样本特征和生产组织形式

1.1 样本特征

1.1.1 调查户基本情况 本研究依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团队2016年在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与荔枝种植户面对面访谈形式获得一手数据,收回荔枝有效问卷266份,其中广东100份、广西130份、海南36份。从样本情况(表1)看,受访户主要为中老年男性,平均年龄53岁,教育程度偏低,以中学水平为主,能主动参加荔枝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大多数受访户有兼业化趋势,荔枝生产不再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由于荔枝种植易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风险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荔枝种植户开始从事其他非农生产活动,以期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2]。

表1 调查户描述统计量

1.1.2 荔枝种植情况 由表2可知,广东省荔枝种植户户均面积6.04 hm2,户均株数1 452株;广西省荔枝种植户户均面积2.95 hm2,户均株数942株;海南省荔枝种植户户均面积7.96 hm2,户均株数3 619株。从荔枝品种来看,广东以妃子笑、桂味和白糖罂等品种为主,广西以禾荔、妃子笑和鸡嘴荔等为主载品种,海南则偏好种植妃子笑。

表2 荔枝种植情况

1.2 生产组织形式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荔枝主产区主要存在传统小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基本组织形式,而生产组织形式不同,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结合相关方法[3-4]和实际调研情况,依据土地经营规模、经营者属性、经营模式、生产方式等特征将荔枝生产组织形式分为传统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4种形式(表3),从组织视角出发,探讨提高荔枝生产技术效率的路径。

表3 荔枝主产区生产组织形式

1.2.1 传统农户 传统农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种植面积较小,一般为0~2 hm2,土地分散零碎,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因此多采取粗放式经营模式,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5],但也正因其面积小,便于农户自主打理,经营方式灵活。小规模的种植经营无需耗费大量人工,因此传统荔枝种植户通常自动充当荔枝种植中所需的劳动力,只在农忙的采摘季节通过邻里换工方式解决劳动力短暂不足问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如今单个家庭中的中老年男性大多同时承担荔枝生产劳动与经营管理双重任务,但伴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土地失管弃管问题日益严重,且生产成本逐年攀升,传统农户的发展面临多方问题。

1.2.2 专业大户 专业大户土地经营规模较大,一般为2~4 hm2,由自有土地和租赁少量土地两部分构成。专业大户可实现专业化、大规模生产,但本质仍是农户,为自然人属性。采摘季节荔枝种植户会雇佣短工应对农忙时期,平时则由家中主要劳动力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专业大户是由传统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变的过渡形式,普遍对荔枝市场行情看好,愿意继续扩大土地规模加大生产,但由于受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影响,农业用地较为短缺,发展受限,也无法加大农业机械设施更新力度。

1.2.3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一般以家庭成员为其主要的日常劳动力,从事商品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且家庭最重要的收入渠道为农业收入[6]。家庭农场经营者属性通过工商注册登记的方式实现从自然人到市场经营主体的转变,可获得法律保障和政策性福利补贴,因此相较于专业大户而言,在市场经营、议价能力和银行信贷方面更具优势。家庭农场中家庭成员投入荔枝生产劳动力的比例一般达到60%以上,核心成员还承担着管理和生产双重任务,能同时起到节约组织运转成本和生产监督成本的作用[7],但该种组织形式在荔枝主产区尚不普遍,发展空间较大。

1.2.4 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是生产相同产品的多个农户联合设立的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该组织形式可在不进行土地流转,不变更农户生产经营的条件下实现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土地经营规模较大,一般会超过6.67 hm2。在荔枝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主多从事果场的管理性劳动,果场的长期看护与短期用工等生产性劳动则通过雇佣工人来完成。该形式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管理者更重视技术的引进与荔枝新品种的开发,抗风险能力和议价能力强,但企业化运营模式也易产生内部交易成本和道德风险等问题[8]。目前该种经营模式一般以大型果场的形式存在,企业规模大、影响广,可带动周边荔枝产业发展。

总体看,传统农户在荔枝主产区仍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次是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比例最低。广东省传统农户所占比重较低,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占比较高,各组织形式发展较均衡。广西省传统农户所占比重最高,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表明该省荔枝生产集约化程度低。海南省传统农户所占比重最低,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比重最高,该省荔枝产业发展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较高。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包络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分析不同荔枝生产组织形式的技术效率。

技术效率的概念最早由Farrell提出,他认为技术效率反映了对现有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体现的是在既定价格和生产技术下,生产部门在既定投入水平下产出的最大能力,或既定产出水平下投入要素实现最小化的能力[15]。若定义 y*为最佳值,y为实际值,技术效率TE = y / y*[10]。

DEA通过线性归纳法构建出观测数据的生产前沿面,再将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与生产前沿面相比较,计算其相对效率,该模型能对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作出有效评价,且无需提前给出权重,因而能简单有效地分析技术效率问题[9]。

本研究在假设规模报酬可变(VRS)前提下,将农户按生产组织形式分类,运用BCC模型分别测算各个类别中每个农户的技术效率,再取其平均值,利用该均值表示生产组织形式的技术效率水平。设有n个决策单元,决策单元DMUi(i = 1,2,... n)表示某生产组织形式中第i个农户,分别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用Xi=(xi1,xi2,... xim)T和 Yi=(yi1,yi2,... yis)T表示,评价第i0个决策单元的BCC模型如下:

式中,θ为决策单元DMU0的有效值,即在规模报酬可变前提下的技术效率,λi为第i个决策单元参与决策的比重。当θ= 1时,DMU0为有效决策单元;当θ<1时,DMU0为非有效决策单元。

假设规模报酬可变,技术效率(crste)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vrste)和规模效率(scale)。技术效率又称综合技术效率,是衡量决策单元各投入要素是否达到最优生产规模的指标,纯技术效率是指除掉规模因素影响,由生产投入、管理等要素作用的效率指标,规模效率则是指仅由生产规模因素所贡献的生产效率,并有此关系式: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10]。

2.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在变量选取上,一般物质资料成本、人工成本(不包含家庭用工折价)和土地成本(不包含自营地折价)占荔枝总成本的份额较大[11],其中物质资料成本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构成,直接费用包括农药、化肥、农家肥等。从单位种植面积荔枝的投入产出(表4)来看,在各生产组织形式中,物质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最高,其次为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因此本研究将物资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作为投入变量,将农户总收入作为产出变量,测算不同生产组织形式的技术效率。

该模型基于投入角度,即假定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实现投入最小化,令X =(x1,x2,x3,...xi)表示各要素投入,y表示产出,定义第i个农户的投入产出函数为y = f(x1,x2,x3),其中x1为物质费用,x2为人工成本,x3为土地成本。

通过整理调研数据,运用Deap2.1软件,分别测算出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下每个农户的技术效率,再取其平均值,利用该均值表示不同生产组织形式的技术效率水平。

表4 单位种植面积荔枝投入产出情况 (元/hm2)

3 实证分析

3.1 综合技术效率及其分解指标分析

从综合技术效率(表5)来看,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下农户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在0.5以下,标准差位于[0.25,0.40]之间,表明大多数农户都未达到最优的荔枝生产状态且与有效率的农户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专业大户技术效率最高、为0.438,其次为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传统农户技术效率水平最低、为0.260。专业大户经营规模较大,且管理者长期从事荔枝生产,种植经验丰富,在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传统农户通常采取粗放式经营,种植面积较小,虽在短期内节约了生产成本,但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因此不利于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表5 荔枝产业不同生产组织形式技术效率比较

从技术效率的分解指标来看,除传统农户外各生产组织形式的纯技术效率均值都低于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偏低原因主要在于纯技术效率低下,表明当前提高技术效率应把重点放在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传统农户纯技术效率最高、为0.690,但规模效率最低、仅为0.453,致使其综合技术效率均值最低。专业大户纯技术效率仅次于传统农户,且规模效率在其他组织形式中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技术效率水平最高。农业企业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处于中间水平。家庭农场纯技术效率水平最低、仅为0.424,但规模效率达到了最高的0.788。由此可见,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下农户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具有较大差异。

3.2 生产要素投入分析

本研究基于投入角度,探讨在产出既定条件下如何调整各要素投入才能使荔枝生产达到最优状态,由DEAP软件测得各要素投入的调整参考值见表6。从调整值均为负且投入冗余率较高可看出,不同生产组织形式的农户在各要素投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情况,但投入调整方向存在差异。

从物资费用来看,专业大户投入冗余率大大低于其他生产组织形式,表明其在农药、化肥等要素的配置上安排较合理,值得其他组织形式的农户学习借鉴。从人工成本来看,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投入冗余率相对较低。由于本研究在计算人工成本时,剔除了自家工折价,因此对于家庭劳动力投入较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而言,其人工成本也相对较低,但同时也说明家庭劳动力的投入有利于提高荔枝生产效率。从土地成本来看,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投入冗余率明显低于传统农户和专业大户,表明大规模集约化生产能有效节约土地成本。

总体来看,各生产组织形式的农户均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但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要素调整与优化的方向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应采取差异化扶持方针。

表6 荔枝产业不同生产组织形式要素投入调整参考值(元/hm2)

3.3 规模收益分析

规模收益(Returns to Scale,RTS) 是决策单元投入规模的变化与其引起的产出变化间的关系,包括规模收益不变、递增和递减3种情况[12],该指标有利于帮助决策者调整组织规模,提高组织运行的绩效[13]。由表7可知,规模收益递增的农户在各生产组织形式中均占较大比例,达到了50%以上,规模收益递减农户占比相对较小,也说明荔枝生产中大部分农户都未达到最优生产规模。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农户需要适当扩大投入规模,对于规模报酬递减的农户则需要适度缩小投入规模,使二者向规模报酬不变阶段靠拢[14]。

表7 荔枝产业不同生产组织形式规模收益情况

传统农户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农户所占比重最低,规模无效的决策单元占总数的95%以上,农业企业中达到规模收益最优的农户所占比最高、为21.05%,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中达到规模有效的决策单元占比则分别为16.21%和13.16%。

4 结语

本研究从技术效率看,农户技术效率水平整体偏低,说明荔枝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而言,专业大户经营规模较大,生产要素配置相对合理,综合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传统农户种植规模较小,荔枝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弱,导致综合技术效率水平最低;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接近,家庭农场中自家工比例较大,能有效节约组织运转成本和生产监督成本,农业企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抗风险能力和议价能力强。从技术效率分解结果来看,纯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偏低原因主要在于纯技术效率低下,表明当前荔枝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技术贡献率较低,科技推广应用亟待提高。从生产要素投入来看,在一定产出水平下,不同生产组织形式在各要素投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情况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但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要素调整方向上存在差异。从规模收益来看,荔枝生产基本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传统农户中规模无效的决策数目所占比重最高,农业企业比重最低。

综上所述,提升荔枝生产技术效率应采取的措施有:对不同生产组织形式的荔枝农户采取差异化扶持方针,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优化投入产出结构,并提高荔枝生产技术的利用程度,推广轻简型栽培模式、水肥一体化等现代种植技术;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为荔枝种植户及时提供土地供求信息,降低土地流转的交易费用,调整生产规模;开展关于荔枝生产投入、新技术和防灾抗灾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农户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提高荔枝生产效率,促进荔枝产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1] 何勇,张体刚,黄波,等. 中国家庭农场的现状及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2013(10):36-39.

[2] 陈纪平. 组织视角的中国农业规模化问题分析[J]. 中国经济问题,2012(6):40-46.

[3] 王永静,张晓莉. 新疆兵团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及其效率分析[J]. 农业经济,2013,43(3):58-59.

[4] 王付存,庄丽娟. 不同荔枝生产组织形式的生产效率分析—— 基于广东和广西荔枝种植户的调查[J]. 广东农业科学,2016(2):188-192.

[5] 朱颖. 我国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研究—— 基于种粮专业合作社的视角[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6] 黄新建,姜睿清,付传明. 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J]. 求实,2013(6):94-96.

[7] 屈学书.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8] 苑颖,王冠雄,杨春河,等. 不同组织模式下设施蔬菜生产效率分析—— 基于农户调研数[J]. 天津农业科学,2016(10):80-83.

[9] 曲昊月. 荔枝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测算与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5-39.

[10] 杨鑫. 家庭农场分类型效率研究——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6.

[11] 陈风波,庄丰池. 中国南方荔枝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率实证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2-38.

[12] 汪文熊,余利红,刘凌览,等. 农地整治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标杆管理和DEA模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103-113.

[13] 杨国梁. DEA模型与规模收益研究综述[J]. 中国管理科学,2015(11):64-71.

[14] 金兴,李向菲,余华彬,等.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7(7):338-342.

[15] 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General),1957,120(3):253-290.

Analysis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litchi production

WU Jing,ZHUANG Li-j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the main areas of litchi in Guangdong,Guangxi and Hainan Province in 2016,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litchi production using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e average technical efficiency values of farmers from different production organizational forms are below 0.5 and the level of efficiency is relatively low overall;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lower than scale efficiency, low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mainly due to the low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which shows that the allocation of litchi production factors is irrational and needs to promote innovation;at a definite level of output, different production organizations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redundancy and ir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each factor input, so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irection of factor adjustment;litchi production is basically in the stage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litchi;production organizational form ;technical efficiency;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323.3;F224

A

1004-874X(2017)08-0151-06

吴菁,庄丽娟. 不同荔枝生产组织形式的技术效率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8):151-156.

2017-05-25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3-16)

吴菁(1993-),女,在读硕士生,E-mail:815245123@qq.com

庄丽娟(1963-),女,博士,教授,E-mail:zljay@scau.edu.cn

(责任编辑 崔建勋)

猜你喜欢

荔枝农场规模
岭南荔枝红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农场假期
农场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荔枝
一号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