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离的故乡(散文)

2017-12-21陈如吉

文学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儒雅象山大伯

陈如吉

如今,大伯和娘舅都已经去世。这两个代表着我父系和母系家族的血緣联系人都因病英年早逝后,就像割断了脐带精血,我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人到中年,随着亲人们的一一离去,喜悦的事情逐步减少,而疼痛竟成为一种常态,这种疼痛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疼痛,更多的是来自于心灵深处对生命无常的恐惧和敬畏,以及对于爱的无法回馈的伤感。

我父系的老家在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老家那个小山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姓何,曾经住着象山最有钱的何家家族。为何我家却姓“陈”?这始终是个谜。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候生活并不富裕,身边很多的女孩儿读书到初中就外出打工了,但父亲一直不允许我辍学,每当说不爱学习了,或者老师在街头小巷跟父亲碰面说孩子不认真了,父亲就生气,经常在吃饭时,那双筷子就毫不留情地敲打在手背上。父亲闷闷地说,我们都是儒雅洋人呢,乡风就是好读书的。

在我读书毕业回象山参加工作后不久,有天晚上,父亲终于说起了他小时候听祖辈说过的故事。原来,我们的祖先并不是象山本土人,而是台州人,是从茫茫的括苍山脉深处走出来的,那已是六百年前的事了。为避元末明初方国珍之乱,我的祖先们便是从那时,辗转迁徙到象山儒雅洋村定居的。“从那以后,你就是正正宗宗的象山娃了。”父亲深沉的声音,像是道奔流不息的山泉,从百年前,从千里外潺潺流来,内中还隐隐响着先辈们跋山涉水的脚步声,和代代传说身世的唏嘘声。父亲说,我们家族磨难多,你们要听话,好好读书,才不愧对先人。

儒雅洋里,一直住着大伯和大姑一家。小时候,我们随父亲住在部队,离家千里,那时我有一个弟弟,出生不久。母亲说他雪白粉嫩,起名叫陈曦。曦,早晨的太阳,弟弟的身上凝聚着父母多少的寄托和希望。那一年我四岁,弟弟两岁,一天晚上,我和弟弟同时出麻疹,我那时已经会跟母亲表达疼痛,母亲连夜把我送到当地卫生院,一夜照顾下去总算退了高烧,我的小命捡回来了。但乖巧可怜的弟弟,在睡梦中,因为高烧,就这样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如今我怎么也记不起弟弟的面貌了。父母也不再提起,我们一家悄悄地把弟弟藏在心里,不再挖开这个伤疤。但母亲的身体从那时逐渐变坏了。我知道,她的心里藏着的对生活的深深的爱和苦把她压坏了。

母亲身体不好,我的童年就是在大伯家和娘舅家辗转度过的。舅舅家在水乡,一条小河蜿蜒穿过全村,河边有蜿蜒的廊棚、窄窄的深巷,沿河是一幅幅白墙黑瓦的水墨民居图。门,大开着,织布的,择菜的,悠闲吸着烟闲坐的,还有人把桌子搬到了外边,临河小酌,或者泡杯茶,优哉游哉。有小船摇过石桥,咿呀声中滑向远方……生活犹如一把掉毛的二胡,很多时候不着调,却也有着难以言喻的欢乐和温馨。在大伯和舅舅家,这两个与父亲一模一样的沉默老实的男人,挑起另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的希望。

如今我大伯和娘舅都已离去,我幼时的故乡就此沦陷,甚至父亲母亲的故乡也就此沦落了。

曾随笔写过亲人的死亡:故乡之殇。胃癌晚期的大伯,从发病到过世没有超过两个月。他似乎放弃了挣扎,不想在经济上给子女留下负担。送灵车出村的时候,我看见父亲的眼眶红起来,他的嘴唇哆嗦着,风霜和忧伤弥漫在他苍老的身躯上,他伸手扶了扶灵车,眼泪泅在眼底,脸上的表情极不自然,似笑非哭。我倒宁可他哭出来,心痛到极点是不是就流不出眼泪来?我父亲的家族苦难太多了,我憎恨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他们的苦难。我一路跟在父亲的身后,向村外走去,眼前像电影镜头似的,一幕幕,想起幼年时光。这一天,真是我和父亲的故乡之殇。

舅舅因心梗突然离世时,才62岁,比大伯还小3岁。外婆家就是舅舅家,如今外婆、娘舅均已仙去,幼年时盼望的河埠头再也没有人迎接……舅妈跟我说,舅舅去世当天上午叫她去图书馆把书还掉,说,不借啦……下午三点,舅舅仙去。舅一生清白,从不愿亏欠他人,我和母亲得他庇护良多。我幼时瘦小,舅托人带来一封封奶糕,母亲用小煤油炉化开,一勺勺喂我长胖;少年时爱吃肉,每次去舅家,都有大碗油豆腐烤肉;姨妈和娘舅走得近,说娘舅发病脚肿走不动路,也不愿向亲人诉一声苦……姨父说,人这一生,来时一根脐带,去时一根裤带,真正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少年时背《祭十二郎文》痛哭流涕,如今人到中年,丧亲之痛一一经历,呜呼哀哉!

常常会想起故乡的流水、青竹、欧阳桥、西沙岭、嘴角淡淡含着笑意的大伯,以及江南水乡的小桥、青石板路、温热的老酒、坐在木窗边阅读的舅舅……在我的记忆里,他们从远方风雨兼程走来,精神坚忍,沉默行走,不管身后几多风雪沧桑。

写到这里,泪水又一次滴湿键盘。这两年,母亲总说想叫我写写家族史,母亲悄悄地对我说,你不用写得好,就是像录音机一样,把字打下来嘛。我一次次答应了母亲,却没有兑现诺言。确实有一种逃避的心态,一次次地欺骗自己,幸福就是不回忆过去。

对故乡的山、水和人怀抱着深深的感情,是一种情怀使然,没有任何来自心灵之外的力量。

这些年,时代飞速变化,物质的富裕已超出年幼时的想像,但人却在这旋转的状态下失重,茫然若失,找不到自己的根。总是在这样的时候,就会去乡村走一走,哪怕在田埂上采一把野草,寻一朵野花,感受感受野趣,心舒卷了,人就鲜活起来。朝着喧嚣声反向走,奔向我们的故乡,生命中过往的美好记忆,一一镌刻在乡愁中,这才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诗友顾宝凯《村庄》,每一次咏读,都有心灵的震动——

我已很久没有回家了

门前的柏树发了新芽

墙孔里布满了绿叶

而青苔顺着石头的凹痕

向更远处爬去

我知道,此刻母亲一定在

灶台上烧制她的菜干,那些失水的

菜叶

像她自己干瘪的脸

没有什么能在时光中一成不变的保鲜

连同那通往家门的石板小路

它一年又一年的变薄

而多少踏着它弓起或凹陷的脊背

离家的游子

没有再回到故乡

包括我,这个在命里刻上

故乡的水流,沙场的柏树

炊烟袅浮的人

都要在他乡的客栈里

一寸一寸剔除它们

而蜘蛛在廊檐上一圈又一圈

地结网

闪着晶亮的屋檐垂下的雨滴

像是等待也像是怅望

他写道,那个回不去的故乡,永远是生命的底色。

这几年,只要工作中有接触乡村建设的内容,我都十分欣喜,不管是村庄美化,雨污分流,景点小品打造,哪怕是一篇小小的村庄解说词,也愿意用一点点力量为留住我们共有的故乡“美丽的乡愁”而努力付出。似乎,冥冥之中,我在用这样的方式,向故乡和亲人忏悔、赎罪。

在每一个和故乡相似的乡村,都有我目光深深地凝视。茂密的竹林,清幽的荷塘,悠长的雨巷,波光粼粼的河埠头,坐在村口参天大树下乘凉的乡人,仍在古井边汲水浣衣的妇人,黄发垂髫怡然自得……我在那儿听到先人低沉而雄浑的呐喊,仿佛与我低语,赶路人,快向明灯急行去。(原载《象山港》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儒雅象山大伯
象山无象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泰然处之
象山
门前那棵冬青树
润染儒雅起点,成就幸福人生
曾伟平 陈儒雅 李媛 王棒作品
唐文宗恭俭儒雅
儒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