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2017-12-20王诗纯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9期
关键词:赫哲族舞蹈民族

王诗纯

摘要: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支古老的民族,人口较少,在较早时期国内就对其民族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将以赫哲族的舞蹈研究状况作为对象,将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的论文研究提供资料。

1930年,我国学者凌纯声先生深入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地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并根据收集的第一手材料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境内赫哲族的论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这部著作的出版,对日本、俄罗斯等国研究赫哲族史的专家、学者产生了一定影响。1987年出版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和1984年出版的《赫哲族简史》,标志着我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民研会、黑龙江省音协等调查组于1980年和1981年两次深入赫哲族地区采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经专业人员翻译整理后,陆续刊登在黑龙江省民研会编辑出版的《黑龙江民间文学》中。1983年,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从此黑龙江省赫哲族研究工作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稳定的队伍,具有了专业研究和业余研究相结合、赫哲族专家与其他民族学者相结合的新特点,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全国各类期刊发表的研究赫哲族的文章达300篇之多。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李松华的《赫哲族舞蹈考察报告》、韩福堂的《关于发展赫哲民族经济的探讨》、张嘉滨的《依兰赫哲族三姓考》、《试析贡貂与赏乌林制度》、刘金明的《论赫哲族的渔业文化》、姜洪波的《试论古代赫哲族的社会教育》、黄任远的《伊玛堪多元文化结构探析》、何学娟的《赫哲语语音系统》、曲守成和王禹浪的《赫哲族风谷探源》等。

赫哲族的艺术研究主要以音乐伊玛堪和鱼皮、桦皮的工艺艺术为主流,与日本那乃族的跨界研究近年也方兴未艾,赫哲族的非遗状况同样被广泛关注,而舞蹈的研究成果在相比之下就稍显逊色。在为数不多的赫哲族舞蹈研究当中主要是从起源、舞蹈概况、传承发展、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与其他东北民族的舞蹈对比等几个方面去探讨,舞蹈的形式也主要以萨满舞和天鹅舞等传统民间舞蹈为主,把其归类于体育舞蹈当中去探究肢体语言问题。

一、赫哲族舞蹈概况

有部分文章针对赫哲族舞蹈做出了大致的概括,其中内容包含了舞蹈的种类、发展过程、以及实践者的状况等等,涉及方面之广却也之浅显,但为他人提供了很多直接明了的信息。杨继红在《赫哲族渔猎生活的舞蹈文化》一文中简要的概述了赫哲族的民族基本情况和赫哲族舞蹈家的信息,着重描述了萨满舞和天鹅舞的形态。这篇文章在此类中是较为典型的,谈到各类舞蹈并描写出舞蹈动作和艺术形态,涉及到宗教仪式的就扼要的写出仪式过程,不深探其究竟,只作为一个样貌上的呈现。张鸿雁通过田野采风对赫哲族的天鹅舞的由来、再创造、和现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天鹅舞的改编者吴福常的访谈来交代天鹅舞至今的演变过程。刘伟从赫哲族萨满舞的主要特点、类型到萨满舞的各种用具以及跳萨满舞的情形对赫哲族的萨满舞进行介绍。陆学凯和吴瑕针对赫哲族的“哈康布勒”展开追问,从音乐研究的角度进行田野考察,将“哈康布勒”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将其还原于其所处独特文化的环境中去,观察和描述并对其所包涵的文化功能做出系统的解释。尤为萍通过研究赫哲族舞蹈演员对舞蹈的理解的角度切入,如何塑造出生动的赫哲族舞蹈形象,借此问题对赫哲族舞蹈进行概括总结,包括形式也特征。

这些学者都将赫哲族传统民间舞蹈作为一个大的整体来研究,只对此进行呈现,缺乏纵向的思考与追问。大都在讨论萨满舞、哈康布勒、和天鹅舞的艺术形态,行文相近,更多的是停留在肢体动作的表述,并未细致探讨到艺术特征和风格特点等层面。虽然如此,但在有些舞蹈濒临失传难以亲眼欣赏的情况下,也为后来学者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二、赫哲族舞蹈的源流与发展传承

关于赫哲族舞蹈的源流、发展和传承的问题诸多学者展开讨论,张小莹通过萨满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故事的角度解释赫哲族舞蹈的起源问题,根据生产生活和民族娱乐活动衍生出许多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后被创编为具有游戏性的舞蹈剧目。马玉霞、谭杰、吴凤琴和王洪军总结了赫哲族文化的现状,并且从人口基数小;现代文明的冲击;抢救工作欠佳;外来文化交流融合这四点分析赫哲族文化失落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传承和保护措施。张敏杰和李伟国阐释了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对赫哲族舞蹈在内的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功能。张宏玉、郁芳对赫哲族文化包括传统民间舞蹈在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传承途径进行思考探究,将目前赫哲族文化传承途径分为静态和动态传 承两类。静态传承中的记录态、展览态和商品态传承往往是把文化当作“对象”加以保存和保管,但远离了生活; 动态传承中的表演态、节日态、旅游态、教育态根植于生活实践,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着传统文化。因此, 赫哲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应以动态传承为主。在动态传承途径中,学校教育以其全员性、目的性、系统性、正规性等优势而成为最根本的文化传承途径。王亚平从舞蹈诗《乌苏里船歌》分析赫哲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提出赫哲族舞蹈进行创新时应以传统舞蹈为核心,保护赫哲族文化艺术的独立性。因满足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在对赫哲族舞蹈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首先保持赫哲族核心民族文化,在这基础上将精英文化、民间文化、大众文化这三种审美文化形态揉和在一起,相互交融渗透,引起不同阶层广大观众的审美认同,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水準的舞蹈精品。

三、赫哲族舞蹈的艺术属性

赫哲族民族舞蹈以说唱、肢体语言、敲击乐 器等形式传达某种叙事目的,以独特的审美趣味 彰显民族特色,很多学者都是从艺术研究的角度出发探求赫哲族舞蹈的艺术属性问题,如孙岩通过对赫哲族民族舞蹈的文本描述,从而凸显民族舞蹈的娱乐功能,彰显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属性,充分展现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审美趣味。栾云松根据三人舞《乌苏里船歌》分析了赫哲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舞蹈的创编至人物形象的表现,突破了赫哲族舞蹈创作方面的“传统”,题材和风格都开启了赫哲族舞蹈创编的新视角,以此来说明赫哲族舞蹈的艺术追求。梁世君、贺春林采用文献资料发和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渔猎文化视角下赫哲族体育和舞蹈的审美价值及当代传承,将审美价值分为韵律美、运动美和生活美三点进行阐述。

四、与其他民族舞蹈的对比研究

因赫哲族的地理位置处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与其他几个少小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平原上,并且与隔岸的俄罗斯那乃族属同源民族,经过人口的流动使文化互相交流融合,致使这几个民族之间在文化艺术方面以及生活生产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对赫哲族的舞蹈艺术进行研究的同时,不可忽略与其他民族的比较研究。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因同样的宗教信仰——萨满教,而出现各民族都有独立的萨满舞体系,相似却又不同,所以在针对赫哲族的萨满舞研究时,多数学者都采取了比较研究的形式。如舒展将达斡尔族与赫哲族的音乐、舞蹈共同并置,分别对此进行介绍说明。而范婷婷则是以宗教信仰为视角,从中探寻宗教和民族舞蹈的内在关系,并以满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为例说明宗教和舞蹈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关系,在主要探讨宗教意识与舞蹈发展的关系问题时,同时将三个民族的萨满舞进行对比呈现。

有部分学者针对赫哲族与那乃族的之间的对比与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车延芬以萨满舞蹈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赫哲族和俄罗斯那乃族萨满舞蹈的消弥和复兴过程的梳理,探索萨满舞蹈与各文化要素的整合关系,以此来考察隐含在舞蹈背后的社会文化的变迁。还有学者发现赫哲族舞蹈与日本阿伊努族的舞蹈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郭小圆用舞蹈形态比较研究的方法展开两个民族舞蹈之间的异同之处,以剖析出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的过程。endprint

猜你喜欢

赫哲族舞蹈民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