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抽丝剥茧学语文

2017-12-20王秋月

速读·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预习

王秋月

摘 要:预习应如茧抽丝般,抓住文章关键点,进而读懂全文。预习方法就显示出它举足轻重的地位,预习方法有:标题预习、关键词预习、文体预习、作者预习和写作背景预习。

关键词:预习;语文

这里的“抽丝”指文章的关键点,“剥茧”指达到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文章时如抽丝剥茧一样轻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预习的技巧。

一、为何要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预习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②因此,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学生如何预习课文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二、如何预习

预习除了有适用于每一篇文章的预习方法,如标注段落序号、解决生字音字词、文学常识等外,不同的文章要根据文章特点选择特殊的切入口来预习,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文章。

1.标题预习——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篇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章的题目,而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浓缩文章的内蕴,因此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如果能够从题目入手就能快速明确文章描写对象,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线索,确定感情基调。

就像朱自清的《背影》预习时抓住标题思考:这是谁的背影?什么时候的背影?我们就能明确文章描写对象。进而再围绕“背影”这一线索梳理这篇文章:开头点出背影;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理清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后,学生既能明确文章内容,又能大致知晓文章的主旨: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标题预习法,尤其适用于说明文和议论文。如《中国石拱桥》这篇事物说明文,题目就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进而深入理解课文。

题目预习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抓住题目,就如抓住了冰山一角,从而获得对文章的部分理解,上课时就不会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

2.关键词句预习——一枝红杏出墙来

所谓关键性词句,是指文中那些能揭示文章主旨、观点和情感的词句。把握关键语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章内容和结构。如鲁迅《藤野先生》“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一句中的“最使我感激”。又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的“最不能忘记的”抓住这样的字眼我们进而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感情?这一点思绪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中的部分内容,从而达到预习的效果。预习时,我们应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以一词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关键性词句就如那一枝溢出墙来的春花,只要窥见这一抹春色,就能欣赏满园的春光。

3.文体预习——咬定青山不放松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到不同文体的文章,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说明文和记叙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预习时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预习。

例如《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我们预习的方向应该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而记叙性文章的预习,我们则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琦君的《春酒》我们在预习时能从作者富有情趣的文字中感受作者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到从香甜的春酒中飘散出来的乡情味、母亲味和童心味,更能从“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一句读出蕴藏其中的浓浓的乡愁。

语文预习要有文体意识。我们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判断它的文体类型,按照这类文体的知识脉络去预习。

4.作者預习——犹抱琵琶半遮面

作者因其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情趣等不同有着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我们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如同是写山水之作,同是被贬之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水尤清冽”“凄神寒骨”总会让人弥漫在忧伤的气息中,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林壑优美”“水声潺潺”读来总觉有心旷神怡之感,这是作者不同使然。

即使是同一作者,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境遇后也会有不同风格。如我们熟知的杜甫他诗风的转变以安史之乱为界,青年时代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字里行间充满了浪漫与豪情,如《望岳》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杜诗前期有积极的入世精神,随着仕途失意,时局动荡,致使安史之乱后的杜诗风格发生改变。了解这些后,我们能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体会出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读诗时从作者入手的妙处不言而喻。

抓住作者,读者虽没细看文章内容,却能勾起我们的猜想,这样的预习法能给人“犹抱琵琶”的效果。

5.写作背景预习——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特定处境、特定年代的产物。因此,预习中我们要学会利用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熟悉作者、了解背景,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就不会产生误解作品或认识浮于表层的情况。以“千古词帝”李煜为例,如果课前知道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好声色,疏于治国,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一代帝王沦为俘虏,走进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光。那么你一定会在《相见欢》中读出词人的亡国之痛,离国之思,感受他哀婉,凄凉的词风。

从背景入手,就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古语云“学而得法,则事半功倍;学不得法,则事倍功半”。找到正确的方法,相当于找到了打开成功之路的金钥匙。掌握了课前预习的方法,学生就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猜你喜欢

预习
初中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策略探究
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