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贫困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017-12-20嫄李雪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贫困地区量表

丁 嫄李雪平

①中国.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E-mail:291460956@qq.com ②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山西省贫困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丁 嫄①李雪平②

①中国.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E-mail:291460956@qq.com ②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目的:深入了解山西省贫困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明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调查了山西省中部某贫困县城乡结合部小学248名4~6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①从总体看,严重问题检出率为2.42%,有1项及以上阳性因子数的被试占总体的77.82%;②随着受测群体的年级升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渐下降;③从男女内容量表得分看,恐怖倾向差异显著(t=-2.065,P<0.05);④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内容量表得分看,冲动倾向差异显著(t=2.792,P<0.01);⑤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F=4.602~16.142,P<0.01);⑥心理健康水平由高到低排序: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城镇学生>农村学生;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溺爱型。结论:该地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为零,男生、独生子女、中等生、寄宿生这几类人群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家庭、学校、社会需要给予关注。

心理健康状况;小学高年级;贫困地区;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了进一步的规范,表明了国家对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而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起步晚、总体发展缓慢、区域差异大、心理健康教育落实难度大[1]。通过对已有研究分析发现,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并为该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2-3];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关注到单亲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山区、西部、少数民族等地区的心理教育发展状况[4-6]。心理学研究认为,地区差异、文化因素是导致心理差异的重要原因[7],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地区心理问题检出率和突出性问题存在差异,同时也指出研究对象特殊化的必要性。

山西省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省份,在该省的119个县中有近一半是贫困县,表现为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等特征。而对于这些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详尽的调查分析资料。鉴于此,调查贫困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深入了解山西省贫困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相应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有重大意义。

选择山西省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调查对象,该县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滞后,主要靠农产品销售带动发展。在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下,学校向县、乡集中。该校作为城乡结合部小学,具有以农村学生为主,校外寄宿学生较多的典型特征,加之随着年龄增长,小学高年级极易出现不同层次的身心问题,具有可研究性。心理健康教育本着“发展与预防”的目的,其一是帮助老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搭配教学,改善现状,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二,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三,为学校建立第一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形成心理辅助运行的长效机制,对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山西省临汾市某贫困县城乡结合部小学4~6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257名学生,回收有效数据248份(96.5%),其中男生113名,女生135名;四年级81名,五年级79名,六年级88名;城市102名,农村146名;独生子女45名,非独生子女203名;平均年龄10~14岁。

1.2 方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该量表有100个项目,包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本次测验调查了该校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方面的心理问题,涉及城乡、男女、年级、家庭教育方式等多维数据对比。该量表的信度较高,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并在全国20多省市几千所中小学中广泛使用,其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得到了证实,成为适应于我国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1.3 统计处理

采用了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贫困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测验规则,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者及单项内容量表分数8分以上者,这两类被试必须接受为他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计划。研究发现,有6名学生的MHT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严重问题检出率达2.42%,而有1项及以上阳性因子数的被试占总群体的77.82%。被试在各分量表平均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孤独倾向。总量表平均分为42.90,远低于65分,且标准差较大,说明受测小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其中学习焦虑一项的均分超过8分,标准差较大,表明受测群体感受较多的是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且个体差异性较大,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MHT量表总体情况

2.2 心理健康水平年级、性别差异比较

根据被试心理健康水平年级、性别对比发现,随着受测群体的年级升高,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渐下降,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随年级升高而升高,自责倾向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焦虑大于五、六年级学生。其次,小学阶段男女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性,除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其他因子上均低于女生,其中在恐怖倾向上差异显著,见表2。

2.3 心理健康水平城乡差异比较

研究发现,农村小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学生,除学习焦虑外,其余7个因子的得分均比城市学生高,但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表2 受测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年级、性别差异(±s)

表2 受测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年级、性别差异(±s)

注:*P<0.05,**P<0.01,下同

项 目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F 男 女 t学习焦虑 8.86±2.88 8.38±2.55 8.57±2.87 0.622 8.50±2.82 8.70±2.73 -0.568对人焦虑 4.00±2.00 4.25±1.89 4.39±1.83 0.887 4.37±1.90 4.09±1.91 1.165孤独倾向 2.21±1.82 2.38±1.64 2.47±1.77 0.465 2.29±1.58 2.41±1.87 -0.518自责倾向 6.60±1.73 6.33±2.10 5.94±2.15 2.323 6.37±1.93 6.21±2.09 0.638过敏倾向 5.77±1.68 6.04±1.86 5.97±1.97 0.474 6.05±1.98 5.81±1.72 1.016身体症状 4.70±2.51 5.23±2.23 5.24±2.72 1.224 5.33±2.69 4.84±2.32 1.541恐怖倾向 3.63±2.47 4.11±2.36 4.45±2.70 2.283 3.72±2.51 4.38±2.51 -2.065*冲动倾向 5.09±2.28 5.33±2.25 5.69±2.44 1.463 5.67±2.48 5.13±2.18 1.824总 分 41.86±10.55 43.05±11.33 43.72±12.01 0.573 43.30±11.97 42.56±10.77 0.511

表3 城乡各内容量表得分差异(±s)

表3 城乡各内容量表得分差异(±s)

项 目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总 分城 市 8.77±2.78 4.06±1.99 2.21±1.75 6.26±2.02 5.77±1.91 4.96±2.66 3.96±2.54 5.31±2.35 42.31±11.89农 村 8.49±2.77 4.33±1.84 2.46±1.74 6.29±2.02 6.03±1.79 5.13±2.39 4.16±2.52 5.42±2.32 43.31±10.91 t 0.806 -1.099 -1.125 -0.114 -1.066 -0.523 -0.603 -0.368 -0.680

2.4 心理健康水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比较

在受测群体中非独生子女比例占81.85%,并且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内容量表各项得分均低于独生子女,状态良好,同时二者在总分和冲动倾向上差异显著,见表4。

表4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各内容量表得分差异(±s)

表4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各内容量表得分差异(±s)

项 目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总 分独生子女 8.93±2.68 4.47±1.77 2.42±1.71 6.56±1.55 6.18±1.71 5.56±2.21 4.56±2.58 6.24±2.34 45.91±9.08非独生子女 8.53±2.79 4.16±1.93 2.34±1.75 6.22±2.11 5.87±1.87 4.95±2.56 3.97±2.51 5.19±2.29 42.23±11.67 t 0.879 0.969 0.286 1.004 1.026 1.470 1.408 2.792**1.986*

2.5 重要他人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照分析

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自我发展(尤其是儿童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或群体,即对个人智力、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物及同辈群体[8]。为探究重要他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以下调查:教师评价指班主任依据学生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综合得分评定的等级,结果显示相比优等生和后进生,中等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后进生在孤独倾向上均分高于前两者,这3类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

表6 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对照分析(±s)

表6 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对照分析(±s)

项 目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总 分民主型(n=102)8.24±2.81 4.08±1.92 2.31±1.80 6.20±2.21 5.89±1.89 4.83±2.59 4.17±2.67 5.36±2.24 42.08±11.96专制型(n=133)8.89±2.73 4.29±1.93 2.33±1.70 6.37±1.91 5.91±1.78 5.08±2.45 4.01±2.42 5.33±2.38 43.20±10.95溺爱型(n=7)9.29±3.55 5.00±1.83 3.29±1.38 6.43±1.13 6.57±1.40 6.29±1.80 5.29±1.98 6.43±1.51 49.57±9.61放任型(n=6)7.67±1.37 4.17±0.75 2.50±2.17 5.67±2.16 6.00±2.97 7.17±1.94 2.67±2.66 5.50±3.62 42.33±8.80 F 1.469 0.630 0.704 0.338 0.303 2.291 1.236 0.497 1.028

而在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民主型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除了身体症状,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均处于最高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专制型家庭的孩子学习焦虑水平较高;调查中放任型教养方式所占比例较少,这类儿童在身体症状上得分最高;这4类教养方式在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6。

表5 老师评价与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对照分析(±s)

表5 老师评价与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对照分析(±s)

项 目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总 分优等生(n=147)8.15±2.68 3.84±1.82 2.08±1.58 6.12±1.99 5.51±1.79 4.37±2.31 3.61±2.45 5.01±2.12 39.70±10.11中等生(n=91)9.41±2.77 4.79±1.85 2.74±1.89 6.53±1.96 6.54±1.72 6.16±2.49 4.90±2.50 5.93±2.53 48.00±10.82后进生(n=10)8.00±2.75 4.60±2.41 2.90±2.13 6.40±2.88 6.40±2.17 5.10±1.91 3.40±2.12 5.70±2.63 43.50±15.90 F 6.293**7.657**4.602* 1.151 9.783**16.142**8.126**4.618*17.116**

2.6 学生需求调查

此外,本研究还对学生倾向的求助对象、授课方式及待解决问题进行了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希望有心理老师的学生人数达206人,占据总体的83%;关于学生的求助对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班主任,28.23%选择求助家长,25%的学生表示愿意咨询心理老师;关于学生喜欢的心理知识传授方式,近40%的学生选择心理健康课,29%学生偏向主题班会;关于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考试焦虑和团队合作问题,其次是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困惑。

3 讨 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地区高年级小学生全量表总检出率为2.42%,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的结果相比,处于中等水平[9-11];而有1项及以上阳性因子数的被试占总体的77.82%,高于同类测试结果[10-11],说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进一步验证了贫困地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

3.1 生理因素影响

研究发现,受测群体各阶段对应的心理问题不同,健康水平存在年级差异。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小学高年级对应着由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向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的过渡阶段。四年级面临着思维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关键期,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加大,学生在学习方法、认知等方面的不适应,极易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和厌学情绪。随后在五、六年级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期,个性发展也进入骤变期,这阶段的突出需要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自我调整能力[12]。如何帮助其解决冲突、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成为关键。

同时数据表明,恐怖倾向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与郝萍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3]。从性别对个性特征和行为影响的角度来看,女性被认为比男性更易情绪化,更易恐惧、焦虑、不安和情绪外露[14],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这一倾向符合儿童性别角色期待,并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得以不断强化,但这并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在总体上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这一点在孙云晓等人的研究中得以佐证,在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儿童青少年阶段常见的心理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15]。这主要是因为男生在口语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的发育水平都比女生晚,其次男女生在生物性因素(如激素水平差异、思维方式)和社会因素(如角色期待、社会适应)等方面也存在客观差异[16]。如果不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现行教育体制和老师、家长的错误态度极易加剧这一危机。

3.2 环境因素影响

研究发现,受测群体的学习焦虑因子检出率为64.52%,高于同类相关研究[10-11],同时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受测群体的年级升高,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渐下降,且考试焦虑成为受测群体最希望解决的问题。随着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后,主导活动由游戏转为学习,面临来自课业压力、同伴竞争、假期补课多方面的挑战,再加之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紧缺、好学校的门槛高、家长老师期望高、寒门学子急于改变命运、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减压渠道等现状,导致该地学生的学习压力明显比其他地区高。

此外,在对比城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时发现,除学习焦虑,农村学生在其他内容量表上的得分上都比城镇学生高。这主要是因为该校校外寄宿生较多,寄宿生活改变了之前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不可避免会导致学生身心方面的不适应,除了在住宿和餐饮安全方面缺乏保障外,在学生个性发展、社会适应、情感需求等多方面也存在问题。长期远离家人,极易导致孤独感升高、安全感较低、过早成人化、人际交往戒备心理等问题,对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17],这一突出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和家长高度重视。

3.3 重要他人的影响

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技能、行为规范、生活目标、人格特质[8],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研究发现,中等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一观点与高志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9],但在许爽的研究中得以佐证[18]:中等生易被老师忽视,这一状况容易引发封闭自我、害怕挫折、满足现状的消极心理及自卑感较强等突出问题。相比之下,后进生的孤独感最强,与王晓辰等人的研究一致[19]。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不良儿童缺乏社会能力,加之班级同学和老师对“问题学生”观念上的偏见和行动上的自动疏离,导致其归属与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此外,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比非独生子女多,且在冲动倾向和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往研究过度聚焦资源缺乏的劣势、同胞间竞争感、失宠感等因素对非独生子女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20-21],却忽视了优越环境的双刃性。相比之下,独生子女对压力的感受性更高,更容易表现出娇气任性、自私、依赖、嫉妒、社会适应不良、偏食等突出心理问题[22],其本质在于父母过高期望和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不当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质,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23]。对此,父母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发现自身的不良倾向,在儿童发展“关键期”阶段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

4 建 议

基于该省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硬件设施匮乏等现状,要想实现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以下3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4.1 经济帮扶,制度落实

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的落实,保障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均衡化发展。同时为避免流于形式,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心理教师的招聘和职称评定体系,建立健全检查和评估制度,保障实效性。

4.2 校际联盟,资源共享

面对该县心理健康教育零基础,要想“从无到有”发展起来,需要校际之间加强交流沟通,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定期召开研讨会,将开发学科心理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有效解决寄宿生心理行为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该县特色的“个十百千”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观摩学习的板块中去,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

4.3 家校联动,科学教育

贫困地区存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教学方法单一及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家庭教养方式传统等问题,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目标的实现更需要来自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合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学校一方面要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课程优化管理、教师队伍培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的延伸提供保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共同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促进其全面发展。

[1]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5):4-7

[2]马梁红,蓝琼丽,田昕,等.柳州市4所小学3-4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20-522

[3]卫萍,葛明贵,陈雪梅.合肥848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2007,24(6):40-43

[4]罗伟.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49-1552

[5]张晓菲,梁瑞华,毛富强,等.天津市区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22-24

[6]于慧慧,夏冰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610-613

[7]丁月芽.中国少数民族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7,24(2):47-49

[8]张玲.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2

[9]高志华,王勇,刘晓红,等.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统计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865-867

[10]陈庆文,郭纪昌,黄明令.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11,28(2):55-56

[11]周红梅.菏泽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071-1073

[12]郭黎岩.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1-116

[13]郝萍,张大均,苏志强,等.中国四~六年级小学生1995-2011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97-601

[14]吴小绒.广东省4~6年级小学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11,9(9):50-54

[15]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J].青年教育, 2010(10):70-76

[16]周晓琴,奚晓岚,程灶火,等.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13,21(6):1026-1028

[17]罗小娟.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成长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18]许爽.小学中等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19]王晓辰,李清,郑日昌,等.小学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0):749-754

[20]余晓敏,吴汉荣.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1(1):64-71

[21]朱竹林,曹婷婷.农村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教养方式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46-1348

[22]廖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4):67-70

[23]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http://www.cjhp.com.cn/

Mental Health of High-grade Pupil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Shanxi Province

DING Yuan,LI Xuepi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Shanxi province,explore the high-grade pupils'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erify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Methods:The Mental Health Diagnostic Test Scale was adopted in th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248 high-grade students whose school layed in the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urban-rural fringe of central Shanxi Province.Results:①On the whole,the detection rate of serious problems was 2.42%,the students who possessed more than one positive factor accounted for 77.82%of the total population.②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s,the overall level of mental health gradually declined.③From the boys’and girls’different scores,terror tendency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t=-2.065,P<0.05).④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ingle-child and non-single child in terms of impulse aptitude(t=2.792,P<0.01).⑤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anxiety,people anxiety,loneliness tendency,hypersensitive aptitude,physical symptom,terror tendency and impulse aptitude among different-performances students at school.⑥The mental health level from high to low were:non-only children>the one children;city students>rural students;democratic type>indulgent type>authoritative type>doting type.Conclusion:This area’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has zero bases,these groups have relatively low mental health levels,involving the school boys,the only children,average students,resident student which families,school and society need to pay attention.

Mental health status;High-grade pupils;Poverty-stricken areas;MHT

R395.6,B844.1

A

1005-1252(2017)01-0140-05

10.13342/j.cnki.cjhp.2017.01.033

2016-10-17)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贫困地区量表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