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岁儿童角色采择与分享行为的关系

2017-12-20纪春磊高丽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假想观点年龄

纪春磊 高丽莉

中国.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 E-mail:mskjcl@163.com

3~6岁儿童角色采择与分享行为的关系

纪春磊 高丽莉

中国.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 E-mail:mskjcl@163.com

目的:研究3~6岁幼儿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与分享行为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临汾市和烟台市的两家幼儿园3~6岁的幼儿,每个年龄段30人,共120名幼儿,通过情景故事法和实验法来测量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的关系。结果:①3~6岁的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m=1.9-3.4),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5岁是幼儿角色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期;②儿童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m=0.1-1.9);③3~6岁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有显著相关,5岁左右的幼儿的相关更显著(t=7.887,8.141,P<0.001)。结论:3~6岁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呈显著正相关,5岁左右幼儿的相关更显著。

角色采择;认知观点采择;分享行为;儿童

近年来亲子节目大热荧屏,让我们更多思考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能否被同伴所接受显得尤为重要,要被同伴接受就必须具备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即角色采择的能力。角色采择的根本特征在于个体在认知上逐渐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即能够不断从别人的视角考虑和看待问题[1]。可是,区分别人与自己的观点并不等于完全接受他人的观点,只有当在区分比较的基础上对别人的观点做出一个完整而全面的预测时,幼儿才被认为拥有采择别人观点的能力。

最早开展角色采择研究的是皮亚杰,他将个体发展中他人与自我本身关系的变化首先定义为从自我中心主义向能推测和判断他人观点的方向转化[2]。此后,皮亚杰将“角色采择”这一概念运用在其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和发生认识论中。“自我中心”理论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即儿童不能区分自己的活动与对象的变化,更不能区分他人和自己的观点[3]。自皮亚杰以后,“角色采择”不断被研究探讨,但并未达成学术上的共识。R L塞尔曼沿袭皮亚杰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儿童对两难故事情境的推理来研究儿童采择他人观点能力的发展。他的研究结果显示,6岁以前的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6岁以后逐步意识到可能会存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且认识到别人也会推测自己的观点,这时角色采择便出现和发展了[4]。弗拉维儿运用信息处理的方法研究儿童在人际交往层面中的知觉性、概念性角色替代能力的发展,提出角色采择“个体发生模型”-角色替代[5]。他们都认为大部分9岁以下的儿童不能进行真实的角色采择。但有学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Shantz等人认为,4、5岁的儿童能在认识上达到去自我中心化[6];我国学者方富熹在对中澳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研究也得出结论:认为4、5岁的幼儿已初步具备角色采择能力[7]。这些结论上的差异是与角色采择定义标准的不一致,缺少对角色采择层次性的分析和测量范式上的不同有关。林崇德、张文新通过验证性因素研究,认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包含两种亚类型: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具有较高的信效度[8]。张文新的研究认为,6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初步克服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在6~10岁[9]。博尔克的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他提出:在一些简单情景中,3岁幼儿已可以对其他个体的情绪作出合理的推测[10]。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人格形成和社会化的关键因素。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的外在直接表现。幼儿的分享行为是指当幼儿在一个大的除家庭之外的集体中生活时,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等实际物品和欢愉等精神方面与他人分享的行为[11]。近年来,对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采择能力相关关系的研究逐渐倾向于多因素研究:一些研究指出,年龄会影响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Eisenberg发现,当年龄不断增长,儿童具备最基本的角色采择能力时,采择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才最为显著[12]。但Knudson&Kagan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角色采择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程度在不断降低[13]。另一类研究则是研究判断情感与认知判断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否一致。Bengtsson等人通过对10~12岁儿童追踪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与情感观点采择能力呈正相关,而与认知观点采择方面的相关不显著[14]。国内研究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贾蕾、李幼穗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认知采择能力会明显影响其实际的分享行为[15]。但是Oswald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发现情感观点采择更能引起儿童的利他行为,并且同时采取情感、认知观点采择的儿童更乐于助人[16]。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儿童角色采择与分享行为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所以本研究试图研究探讨3~6岁儿童的角色采择与分享行为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山西临汾和山东烟台3~6岁共120幼儿为研究对象,每个年龄段各30名幼儿,实验前取得了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同意和支持并与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根据论文的选题,运用故事情景法和实验法,结合文献研究法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通过运用张文新和林崇德1998年标准化的4个小故事[10]中的一个攻击故事作为施测工具,先初步掌握3~6岁幼儿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情况,再探讨3~6岁幼儿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

1.2.2 施测过程 主试由专业的心理学学生担任,经培训后均能达到实验要求,可以做到对小朋友有耐心,言语表达清晰易懂,且语速适中。正式测验前针对测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商榷,统一答案和过程。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所以使用单个测验的方式。测验开始后,主试通过随机抽取的顺序号依次向被试展示图片,且要按照标准化的语言向被试讲述故事的内容(讲述过程中不要涉及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绪),然后要求被试可以大致复述故事内容,复述完后,主试按照预订顺序向被试提问。被试的答案由主试助理进行记录,填入被试情况记录表。

故事(攻击故事):一个大男孩路边用沙子堆了沙滩模型城堡,他为自己建的这个城堡感到很自豪;这时,一个女孩骑着自行车从城堡上驶过,把他的城堡压坏了,看到自己的城堡被压坏了,大男孩感到很难过并且气愤的走开了;不一会,他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局外人),这个小男孩很自豪的把自己用积木盖的一座大房子给他看,大男孩把小男孩的木房子推散在地,小男孩非常惊讶。

问题:①大男孩感到怎么样?②那个大男孩为什么生气?③那个大男孩为什么把小男孩的积木房子推散在地?④小男孩知道为什么大男孩把他的积木房子推散吗?为什么小男孩知道或不知道?

记分方法:能正确说出故事中人物观点的记1分,同时能说出原因的记2分(意思相近也可),均不能正确回答的记0分。

让参与测验的幼儿同时参加分享行为的实验。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玩具与不在场的或实际在场的一个小朋友进行分享。记分方式:分给别人多的记3分,留给自己多的记1分,平均分给别人和自己的记2分,不分给别人或者在主试引导下分给别人的记0分。实际分享的对象为所有被试混合后随机选出的小朋友。

分享行为的指导语:假想情景:小朋友,这些玩具是给你和另一个没有来的小朋友的,如果让你来分配,你会怎么分呢?实际情景:小朋友,这些玩具是给你和这位小朋友的,如果让你来分配,你会怎么分呢?如果参加被试的小朋友不愿意,可以适当的问一句:这是给你们两个人的玩具,你自己玩好吗?

1.3 统计处理

全部实验资料经核实后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编码,数据全部先使用SPSS 17.0进行录入,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被试角色采择能力的基本情况

见表1。被试在各年龄阶段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情况及分享测验的结果。

表1 被试角色采样能力的情况(±s)

表1 被试角色采样能力的情况(±s)

年龄(岁)角色采择得分 假想分享行为 实际分享行为3 1.9±0.48 0.1±0.31 0.3±0.47 4 2.3±0.71 0.3±0.48 0.8±0.57 5 3.1±0.45 1.1±0.55 1.2±0.43 6 3.4±0.49 1.6±0.50 1.9±0.69

2.2 幼儿角色采择与假想分享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幼儿的角色采择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分享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分为假想分享和实际分享行为两种情况,所以,以假想分享和实际分享行为为因变量,以角色采择、性别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2、3。以年龄、性别和角色采择为自变量,以假想分享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此回归方程达到了显著水平[F(3,119)=59.630,P<0.001]。其决定系数R2=0.596,这表明年龄和角色采择对假想分享行为有显著影响。年龄作为其中一个自变量,对假想分享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当年龄增长时,假想分享行为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采择能力得到不断发展,使得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多。

表2 以假设分享行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2.3 幼儿角色采择与实际分享行为的关系

以年龄、性别和角色采择为自变量,以实际分享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此回归方程达到显著水平[F(3,119)=48.872,P<0.001]。其决定系数R2=0.547,这表明年龄和角色采择对实际分享行为有显著影响。年龄作为其中一个自变量,对实际分享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当年龄增长时,实际分享行为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采择能力得到不断发展,使得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多。

表3 以实际分享行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2.4 幼儿两种分享行为之间的配对比较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幼儿假想分享行为与实际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对这两个方面的实验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的配对t检验,见表4。

表4 3~6岁幼儿两种分享行为的配对t检验

幼儿在3~6岁阶段,4~5岁之间的假想与实际分享行为的差异最显著,说明幼儿在5岁时的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都快速发展,而在3、4岁时这种观念便得以萌芽,5、6岁时快速发展,这与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是相一致的。

3 讨 论

3.1 幼儿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

年龄对幼儿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3岁与4岁的幼儿差别不明显,而3岁与5岁、6岁的幼儿差异显著,这说明幼儿角色采择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急速发展,这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3岁的儿童在角色采择的总分为58分,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区分自己观点与故事中对象观点的能力,但在按照环境线索准确揣度他人的观点方面还面临着困难,表现在4岁儿童更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加到故事人物身上或简单的根据图片中人物的表情推断人物的观点,这与张文新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从本研究的结果看,这说明性别对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没有影响。这与张文新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3.2 幼儿分享行为及子类型的发展

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3岁时开始出现分享行为,并且假想分享行为要少于实际分享行为,这主要可能由于人潜意识中的利己意识,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受到很多如同伴关系等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分享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多的,这与亲社会行为是一致,假想和实际分享行为也是一致的,5岁是分享行为增多最明显的一年,所以说幼儿期尤其是3~6岁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期。分享行为在本研究中分为假想分享行为和实际分享行为,在通过对各年龄幼儿的两种分享行为进行配对t检验后发现,这两种分享行为存在年龄差异,但都与年龄呈显著相关。因为幼儿的亲社会观念与行为发展的不一致,所以其子类型也会出现年龄差异,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和移情等的不断发展,所以两者都同时与年龄显著相关。

3.3 幼儿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不断发展,并且对分享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实际分享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个体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对分享行为的影响十分明显。幼儿在3~6岁是角色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年龄增长,各种意识也在快速发展,如亲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具体表现在假想和实际分享行为都不断增加,这就说明幼儿的亲社会观念和行为存在一致性。目前,幼儿分享行为的出现呈现提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质量的提升,学习条件不断优化,各种开发益智玩具等的研发,使得幼儿的智力更好更快的发展,角色采择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出现较之前的研究出现的稍早,但并不矛盾。

根据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3~6岁的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5岁是幼儿角色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总体来讲呈上升趋势,并且实际分享行为的增长要快于假想分享行为。3~6岁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有显著相关,5岁左右的幼儿的相关更显著。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14-326

[2]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02-103

[3]皮亚杰,傅统先.儿童语言与思维[M].北京: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94-98

[4]Selman.Social cognitive understanding:A guide to educational and clinical practice[J].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Theory,Research and Social Issues,2006:15-18

[5]Flavell J.The development of inferences about others',in T.Mischel(ed.),47 Understanding Other Persons[J].Oxford:Blackwell,1998,29(4):145-145

[6]C U Shantz.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M].John Willey, 2005:62-63

[7]方富熹,齐茨.中澳两国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心理学报,2000,32(4):36-38

[8]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6):135-136

[9]张文新,郑金香.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22(4):108-110

[10]Buckley N,Siegal L.Egocentrism empathy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in young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lolgy,2009,15 (8):65-68

[11]李丹.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5(3):36-39

[12]Nancy Eisenberg.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various emotional respond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Relations with mothers'paxceptions of children'emotional reactivit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30(1):44-45

[13]毕鸿燕,彭聃龄.4~6岁儿童直接推理能力及策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2):228-231

[14]李红,何磊.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15-320

[15]贾蕾,李幼穗.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35(4):89-91

[16]Patricia H Hawley.The ontogenesis of social dominance:A strategy-base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Developmental Review,2009,20(3):144-145

http://www.cjhp.com.c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Role-Taking and Sharing Behavior

JI Chunlei,GAO Lili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Yantai 264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le taking and shar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aged 3~6 years.Methods:Selecting children aged 3~6 years,each age stage 30 people,a total of 120 children in two kindergartens in Linfen city and Yantai city randomly.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le taking and sharing behavior through the story of situational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method.Results:①There were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s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ole taking ability of children aged 3~6 years,from 3-year-old 1.9 growth to 6-year-old 3.4,with the growth of age showed a upward trend.The 5 year old wa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children's role taking ability development.②From the average,from 3-year-old 0.1growth to 6-year-old 1.9,which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har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was on the rise.③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role taking and shar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aged 3~6 years,the correlation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at 5 years old.Conclus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le taking and shar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aged 3~6 years is significant,which is affected obviously by age.

Role-taking;Cognitive perspective taking;Sharing behaviors;Child

R395.6

A

1005-1252(2017)01-0126-05

10.13342/j.cnki.cjhp.2017.01.030

2016-10-09)

猜你喜欢

假想观点年龄
变小的年龄
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态研究
假想防卫过当的对策研究
——以明某某案为例
别怕,那是孩子的“假想朋友”
论"假想防卫"
观点
年龄歧视
算年龄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