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与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的关系*

2017-12-20徐远超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学业维度

徐远超徐 鑫

①中国.长沙学院团委(湖南长沙) 410011 E-mail:25439873@qq.com 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与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的关系*

徐远超①徐 鑫②

①中国.长沙学院团委(湖南长沙) 410011 E-mail:25439873@qq.com 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基本情况及其与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的调查工具,即汉化后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对某新建本科院校14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性投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学习性投入各个维度与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校园环境支持度与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关系最为密切(r=0.48,0.53;P<0.01);③学习性投入各个维度对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校园环境支持度是预测在校满意度和向学/厌学最有力的因子(R2= 0.23,0.28)。结论:学校可以通过提高校园环境支持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在校满意度和向学倾向。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

随着工作投入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入, Schaufeli将有关工作投入的研究扩展到学生群体[1]。不同的学者对学习性投入的定义不完全相同。Schaufeli定义学习性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3个维度[1]。Fredericks等则认为,学业投入是学生开始和执行学习活动时,卷入的强度和情感的质量,包括行为、认知和情感3个维度[2]。George Kuh认为,学习性投入是一个测量学生个体在自己学业和课堂内外的有效教育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及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其学习支持力度的概念[3]。Hamish Coates认为,学习性投入的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关于一般意义上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二是学校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4]。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性投入对学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如:降低辍学率、提高学习成绩、更好的个人和教育发展等[5-7]。

在校满意度是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总体感受与个人评价[8]。可以侧面反映出学校的优缺点及工作绩效[9],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结果性指标之一。测量维度包括:学校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人格、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是否给予支持与指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结构的满意程度。其满意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自身的内在评价标准影响,通常带有主观情绪色彩[10]。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开始对学生在校满意度进行调查,国内针对在校满意度的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在校满意度对院校检查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教育改革的方向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采取哪些措施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业和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教育收获和在校满意度,也成为了必须直面,不能回避的问题[11]。

向学/厌学是学生对学习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向学是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存在认知偏差,消极情感,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12]。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厌学现象[13-15]。厌学是由内部和外部的综合原因造成,外部原因包括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技巧等教学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目标、学习投机心理等[16-20]。学生向学/厌学的倾向,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和质量[21]。

由于扩招政策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社会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的现状,从而改进高等院校教育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学生学习性投入的现状调查[22-23]。王燕淋和朱洪娇研究皆发现大学生学业挑战度水平有待提高。关于学习性投入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研究则较少。朱晓鑫研究显示,学习性投入可以显著预测高中生学业成就[24],谢纷晖研究发现,学习倦怠可以分别解释学习投入中活力、奉献和专注25.4%,43.7%和34.1%的变异[25]。关于在校满意度的研究,大多也集中于现状调查。张亿全和高燕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生对校园满意度水平为一般,其中人际关系、师资力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校园满意度显著相关[26]。付希婧等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学校教学条件和实践机会满意度最低[27]。此外,关于厌学的现状调查,成因及其对策的研究很多[28-29],但关于向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目前,国内关于学习性投入与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之间关系,以及学习性投入是否能提高学生向学倾向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某新建本科院校1446名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基本情况,学习性投入对在校满意度和向学/厌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深化学习性投入的研究,为新建本科院校更好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某新建本科院校随机抽取了1500名大学生为本研究的被试,共收回有效问卷1446份。其中男性717人(49.6%),女性729人(50.4%)。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人数分别为388、390、366、302人,所占样本比例为26.8%、27%、25.3%、20.9%。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的调查工具,即罗燕等人引进并汉化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30]。该问卷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性投入和学习行为与大学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31]。主要考察两方面内容: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②院校是如何通过配置资源、创造学习机会以及提供各种服务来吸引学生参与到有效教育活动中[32]。问卷共包括4个指标:①综合分析学习性投入5大指标;②院校诊断9项指标;③学习诊断8项指标;④社会称许性(SD)。

本研究采用学习性投入五大可比指标(学业挑战度LAC、主动合作学习水平ACL、生师互动SFI、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EEE和校园环境的支持度SCE)和院校诊断9项指标中的两项(在校满意度SSTF、向学/厌学SWL)进行研究。其中五大可比指标反映学生学习性投入,得分越高,代表学生的学习动力越高,学习行为越多。在校满意度得分越高表示学生对学校越满意,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越肯定。向学/厌学维度分数越大表示向学倾向越高。该调查问卷各个指标的Cronbach'sα系数介于0.60~0.94之间,校标关联效度较好。表明这是一个可靠和准确的研究工具。

1.3 统计处理

问卷收回后,采用SPSS中文版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

2 结 果

2.1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人口变量统计分析

以大学生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学习性投入各维度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1。男女在学习性投入五大指标中均存在显著差异。除生师互动维度外,男生得分均低于女生。不同年级在五大指标中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四学生在每个维度中得分均高于其他3个年级,说明大四学生在学习性投入上主动性最高。

2.2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与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的相关

采用Pearson相关法,对学习性投入的5个维度与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学习性投入的5个维度与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校园环境支持 度与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最为密切。

表1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人口变量统计分析(±s)

表1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人口变量统计分析(±s)

注:*P<0.05,**P<0.01,下同

项 目 学业挑战度 主动合作学习水平 生师互动 教育经验丰富程度 校园环境支持度男40.95±12.33 46.87±15.03 32.54±18.72 35.09±13.40 61.30±14.95女43.11±11.93 50.52±15.32 30.35±18.53 38.63±12.88 65.03±15.41 t -3.39** -4.57** 2.24* -5.12** -4.67**1大一 40.17±12.63 45.83±14.66 26.24±16.50 33.06±12.27 63.62±14.08 2大二 42.48±10.83 48.84±15.92 30.58±17.69 35.83±12.79 62.60±14.99 3大三 41.96±12.67 49.50±15.20 29.89±18.02 38.74±13.08 61.21±15.89 4大四 43.98±12.31 51.30±14.74 41.09±19.73 40.84±13.80 65.72±16.10 F 5.86** 7.93** 41.14** 24.05** 5.13**LSD检验 1<2,4**; 1<3*;3<4*1<2,3,4**; 2<4*1<2,3,4**; 2<4**;3<4**1<2,3,4**; 2<3,4**;3<4*3<1*; 2,3<4**

表2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与向学/厌学及在校满度的相关(r)

2.3 学习性投入对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学习性投入对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的影响,以学习性投入的5个维度分别为自变量,以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为因变量,各进行5次回归分析。见表3,学习性投入的各个维度对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P<0.01)。学习性投入各指标中校园环境支持度对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的预测能力最强,决定系数分别为0.28和0.23。

表3 学习性投入及其各个维度对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的回归分析

3 讨 论

3.1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基本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性投入的各个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除了生师互动维度外,女生在其它4个指标上得分均高于男生。一般而言,女生依从性和顺从性都会高于男生,比起男生,她们更愿意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以达到老师和家长的满意。但在人际互动方面,男生会比女生更外向,更擅长主动与别人交流沟通。因此,在生师互动维度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大四学生在学习性投入的各个指标中均高于其他年级,与之前文雯等人研究结果一致[33]。可能是由于大四学生的课业较少,因此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因为兴趣、求知欲等内部动机而自主学习,而非再为了考试和成绩。此外,面临着找工作或是读研的压力,大四学生更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大四学生能够认识到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能给他们传授人生的经验和帮助,因此会更积极主动的与老师交流沟通。

与史静寰等人对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在学业挑战度、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校园环境的支持度这3个维度平均得分较低,而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和生师互动这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重点院校[34]。可能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都是近十年内在原大专的基础上改建升格而成,建校时间较短,所以各项设施不够完善,教师教学经验和师资力量相对低于重点院校。同时,考虑到学生整体水平问题,所以设置的学业挑战度比起一流大学来说较低。一般来说,重点院校的学生较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成绩更为优异。因此,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高于一般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更倾向于自己主动学习,独立探索。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和生师互动这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重点院校。这个结果提示我们,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新建本科院校要适当提高学业挑战度,增加教师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同时,要建设更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3.2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与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的相关

学习性投入各个维度与在校满意度均显著正相关,可能是由于更多的学习性投入可以促进学生学业的收获和能力的增长,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感,从而对学校有更高的认可度,增加其在校满意度[35]。其中校园环境的支持度这一维度,与在校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无论是校园环境方面的外部支持,还是人际、情感等方面的内部支持,都对学生的在校满意度有重要影响。院校合理配置资源、创造各种学习机会以及提供各种服务,都能有效的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助于促进学生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对学校各方面体验更为满意。但是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研究的样本中有百分之四的学生在在校满意度问卷中“是否会向其他人推荐本所学校”问题中选择了一定不会,而在这百分之四的学生中,并不都是学习性投入很低的学生,这点值得深思,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进行探讨。

学习性投入各个维度与向学/厌学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向学倾向越高。学习性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向学是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学习性投入和向学关系密切。向学心理会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进行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学业成就会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更加向学,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学生学习性投入越少,其厌学倾向就越高,厌学心理又会削弱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样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习性投入中校园环境的支持度这一维度,与向学/厌学关系最为密切。高校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的支持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向学心理,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校要注重建设可以给学生提供支持的环境,例如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住宿环境,安全卫生的食堂环境以及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等。

3.3 学习性投入对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的回归分析

研究发现,学习性投入对在校满意度及向学/厌学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学习性投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学生在高中时代,多为老师管教式的被动学习。而在大学时,更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很多学生不适应这样的转变,导致学习性投入的减少。学习性投入的减少使很多大学生觉得大学学不到什么,因此造成了大学生的普遍厌学现象,降低了在校满意度,导致了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在五大指标中,校园环境支持度是最有力的预测因子,可以解释向学/厌学22.5%的变化,在校满意度28.2%的变化。从这里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学校可以通过提高校园环境支持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向学倾向和在校满意度。例如:建设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与宿舍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大学生学习指导与生涯规划指导;完善奖助学金评定系统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等。

[1]倪士光,伍新春.学习性投入:概念、测量与相关变量[J].心理研究,2011,4(1):81-87

[2]Fredricks J A,Blumenfeld P C,Paris A H.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59-109

[3]Kuh G D.What were learning about engagement from NSSE[J]. Change,2003,35(2):24-32

[4]Hamish Coates.Development of the Australasian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J].Higher Education,2010,60(1):1-17

[5]Bakker A B,Demerouti E,Schaufeli W B.Validation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An internet study [J].Anxiety,Stress,and Coping,2002,15(3):245-260

[6]Skinner E A,Belmont M J.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Reciprocal effects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85(4): 571-581

[7]文超,张卫,李董平,喻承甫,等.初中生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性投入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6):598-605

[8]田喜洲,王晓漫.在校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 2007,23(5):126-128

[9]许冰融.有关在校大学生对高校服务满意度的调查[J].科教导刊,2013,5(1):255-256

[10]陈跃,范锐,宋书中,等.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11):115-117

[11]赵琳,史静寰,王鹏,等.高等教育质量的院校类型及区域差异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5):1-12

[12]马利军,黎建斌.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倦怠对厌学现象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3):101-106

[13]李静,何琦.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及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126-131

[14]张军.大学生厌学心理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 25(1):86-90

[15]解瑞红.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归因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1):78-81

[16]王汉文.大学生厌学现象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2000,17(2): 105-107

[17]唐芳贵,肖志成.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1(4):105-106

[18]江滨.大学生厌学现象探析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4(3):142-144

[19]赵纯海.大学生厌学现象新探[J].波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123-125

[20]陈卫东.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2):232-236

[21]吴素梅.高校学生向学与厌学状况调查—基于上海W学院的案例[J].教育与考试,2013,7(1):61-65

[22]王燕淋.甘肃省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23]朱洪娇.苏州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24]朱晓鑫.高中生失败恐惧、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5]谢纷晖.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学生的分析视角[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 143-145

[26]张亿全,高燕.在校研究生校园生活满意度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2):163-167

[27]付希婧,杜伟,佟晓辉,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14,33(5):19-21

[28]吴军.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9]章唯.小学生厌学现状及箱庭疗法干预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

[30]罗燕,海蒂·罗斯,岑逾豪.国际比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测量—NSSE-China工具的开发:文化适应与信度、效度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8,7(53):12-19

[31]史静寰,涂冬波,王纾,等.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4):9-23

[32]Kuh G D.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Inside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J].Change, 2001,33(3):10-17

[33]文雯,史静寰,周子矜.大四现象: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3):46-53

[34]史静寰,文雯.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1):4-16

[35]毛红芳,李宗领.新建地方院校学生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156-15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Learning Engag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School,Learning Condition

XU Yuanchao,XU Xin
The Changsha University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Changsha 410011,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engage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atisfaction in school and learning condition.Methods:NSSE-China was used to measure 1446 college students in Changsha University.Results:①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and grad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engagement;②Learning engag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school,learning condition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P<0.01).And the support of campus environment had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with them(r=0.48,0.53;P<0.01);③Learning engagement could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 school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condition.And the support of campus environment was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R2=0.23,0.28).Conclusion:Colleges can improve students’school satisfaction and willingness of study effectively by improving the support of campus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engagement;School satisfaction;Like to learn/dislike to learn

R395.6

A

1005-1252(2017)01-0050-05

10.13342/j.cnki.cjhp.2017.01.013

2016-09-12)

http://www.cjhp.com.cn/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YBA036);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协作项目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学业维度
艰苦的学业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迎接新学期
智慧校园环境下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校园环境与人文建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