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课程化的几点思考

2017-12-19申晓林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新理念新课程德育

申晓林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83-02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与创新能力”,就其本质来说,应该是在更高的站位和更广的空间,对无所不包、无处不在、随器成型的德育的德精准定位和显性目标呈现。从这个意义上,以核心素养新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实现核心素养与德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融通与整合,构建核心素养、德育、基础教育课程三位一体新体系,就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向精细精致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德育课程化是一个涉及面广、头绪繁多的系统性工程,相对于普通的教育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的周期更长,这就决定了德育课程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哄而上更不现实。有鉴于此,在长期的一线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学校德育工作和课程改革的实际,笔者对德育课程化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是强化德育课程化新理念。“德育课程化”并非一个崭新的名词或者概念,但作为一种负载当代教育最新研究成果即“核心素养”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主体目标,显然,“德育课程化”是货真价实的新理念。新在它真正把德育放在课程建设的制高点上,摆在突出的地位;新在它第一次还原了德育本应有的“课程”面目;新在它将逐步探讨和构建德育与基础教育课程并驾齐驱甚至高于其他课程的全新视野的现代化课程体系;新在它在引领和带动新课程改革新征程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要本着“创新、实用、有效、灵活”的理念,借鉴或参照基础教育课程创建的思路、原理、途径、渠道、方法、手段,坚持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多元、个性、新颖、开放、包容的旗帜下,集聚德育课程建设正能量,凝结生成德育课程建设新成就,开创德育课程建设新局面。

二是摸索德育课程化新途径。将德育单设为一门课程,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创造,从沿袭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角度讲,德育设置具化、有形的课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属于一项全新的课题和事业,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在借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需要胆略和勇气。笔者在教育管路实践中曾做过一些尝试,走过一些弯路,也有一些收获。其一,设置德育课程化专门组织机构,抽调专人组成德育课程建设攻关小组,专项负责学校德育课程构建的可行性研讨与科学性尝试;其二,挂靠县级或县级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地或者项目中心,获取必要的理论与技术层面的指导和帮助;其三,依托课改名校特别是德育课改成果落地学校或科教育科研机构,通过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渠道移植德育课程化经验,培训和锤炼、打造、成熟、成就本土德育课程化攻关优秀梯队,奠定德育课程化人才基础;其四,在深入調研、广泛求证的基础上,延请课程、教材编写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搭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大框架、新蓝图。其五,申报地方德育课程新课题,获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的经费和其他必要支持。其六,有计划、分步骤、序列化推出校本德育课程,逐步实现德育课程新成果软着陆。其七,借助校际教研联合体交流平台,交换信息,切磋技艺,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充实完善。

三是建立德育课程化新机制。建章敬事,立制兴业。任何一项新事物的起步、拓展、创新、转型、优化、升级、提格、上档,除了理念引导、典型带动,机制不可或缺。德育课程构建,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可行的机制是德育课程建设的支撑和保障。要建立促进德育课程建设的即时和长效机制。即时性,要求所有参与课程建设和编写的人员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和急迫感,做到围绕德育课程构建大目标,保持严格的纪律性,无论何时何地,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长效性,意味着德育课程构建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花费很大的力气,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要有打“持久战”的恒心和意志。要建立促进德育课程建设的激励评价机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经过适度的持续高效的正面肯定的刺激,其潜能发挥是刺激前的十倍还多。重视德育课程建设不能光喊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强调在会上,更得落实在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奖励或惩戒性措施的精准着陆上。着力高扬奉献旗帜,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的同时,要从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弘扬正气、激励众人、着眼大局出发,适度提高、强化参与德育课程构建的相关人员的精神和物质待遇,在晋职、晋级、评优、评模等环节中适当扩大德育课程主体参与者的比重,让参与德育课程建设的人员抬头看路有看头,低头拉车有甜头,埋头苦干有劲头。要建立促进德育课程建设的强有力的管理制度。要切实树立德育课程建设在课程改革工作乃至整个学校整体工作中的权威性。德育课程构建既是一项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更是全程性、综合性、全局性、终极性的工程,大意不得,马虎不得,懈怠不得。要切实建立完善改进优化针对德育课程建设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校长牵头谓之一把手工程,校委分工谓之通力合作工程,分管教学副校长主管谓之精品工程,全员动员人人担责谓之责任工程。自上而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德育课程建设置于制度与责任同在的网状管理空间。每个环节配套相应的责任倒逼措施,配套精准到点、覆盖到面的责任追究长效机制和精准到人、覆盖到各个科别的过程跟踪优秀奖赏长效机制。奖惩并举,依托制度支撑,为德育课程开发保驾护航。

四是创优德育课程化新范式。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课程体式的又一轮革命。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基础教育课程类别,彰显个性、突出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版本,生动形象、新颖别致的基础教育课程新内容,这一切都能给德育课程建设以启迪以借鉴。当代教育新形势下,德育课程大致可能会出现几种走向:一是源于传统教材高于活于传统教材的九年一贯制德育新课程范式,一般以纸质显性的呈现方式面向学生,也就是传统的纸质课本;一是源于专题讲座而又优于专题讲座的德育新课程系列大讲堂,以类似于道德讲堂和文化大讲堂的形式,通过网上远程教育或者电视节目专场有针对性地宣讲;一是以电子书籍的形式,定期定时向教育对象开放。不论何种范式,本质上都是德育课程的具体化,应当配备一整套可操作性极强的督导评估机制,既指导、引领,又规范、督促。唯此,好的课程范式才能催生出好的教育效果。

笔者认为,德育课程化,是核心素养新理念与当代新课程改革对接、交融、互促、互升、共赢的有益探索和全新思考。德育课程化在当代教育新体制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核心素养新理念的滋养下,德育课程化正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德育课程构建必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绿色、生态、活力、开放的德育课程会为大家讲述一个来自山区的关于课程改革的春天的故事!

猜你喜欢

新理念新课程德育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