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晓光:《西游记》里的妖怪长啥样他说了算

2017-12-16陶彬宋东倢李瑾历

东西南北 2017年20期
关键词:西游记乌龟母亲

陶彬+宋东倢+李瑾历

80岁高龄的86版电视剧《西游记》美工造型组主任徐晓光和老伴“隐居”在家乡长春,喜欢宁静的他们享受着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

学画因母亲,长大谢母亲

那个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似乎离我们很远,走进徐晓光老人的家,那个古韵十足的小屋内,蕴藏了太多不曾被人知的历史,而徐晓光老人就是这么一个低调不张扬的人,他从不向邻居提起,他与《西游记》的不解之缘。

不管老人还是孩子,如今只要提起86版的《西游记》,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六小龄童演的孙猴子。岁月的洪流,卷走了多少青春和年华,如今距离86版《西游记》拍摄至今已经31周年了。记忆中的这只活蹦乱跳的猴子带给了我们许多欢乐,它拜师学艺72变,神通广大能上天庭能下地狱,不顺己意就将天宫搅和的人仰马翻。后来师徒四人经历81劫难,各种妖魔鬼怪与猴子打斗的精彩场景,这都是我们的看点,但是又有几人知道,整部剧的造型是贯穿剧情的核心,电视剧的背后,又曾站着什么样的人去精心设计构造。他默默无闻的奉献,又有几人能看到,他不为出名,只为这部剧能更精彩。他,就是《西游记》美工造型组主任,徐晓光。

徐晓光,1937年生。韶华易逝,光阴荏冉,如今80岁的他,雪鬓霜鬟,岁月虽然带走了他的年轻容貌,却没有带走他年轻的心。

徐晓光上头有大哥、二哥和姐姐。出生在地道的农民家庭,不富裕,到了13岁他才能上小学,后来他又爱上了画画。天天照着小人儿书临摹,一本又一本,虽然没有真正的老师教导,可是勤能补拙,涓滴之水可磨大石,凭着勤奋不懈地努力,他琢磨出了许多绘画的技巧,他的画越来越生动活灵活现,几年下来在村里也算小有名气。

小时候的他除了爱好画画外也会拉二胡,这些这都是徐晓光的特长。直到现在,他都没放弃过任何一个特长,并把他的特长运用到生活中,越走越远。

母亲靠着一双龟裂粗糙的手把哥几个拉扯大,虽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懂知识的力量,所以在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上报以全力支持,不管多么艰辛,母子几人都乐在其中。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徐晓光说,“我能走到现在多亏了母亲的教育,我以我的努力掙得了资本,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如今我对得起我的母亲了。”看得出来,他以孝道为先,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徐晓光小学毕业后全家搬到长春市,他来到了汽车厂学校工作。在汽车厂呆了3年,做加工汽车零件的工作,在厂里经常会有信封与报纸,总会被上面的图案吸引,于是拿起笔开始写写画画。后来他辞了工作去拉二胡,考上了阿城县评剧团,从此步入文艺界。没过多久又考上了吉林省吉剧院,也从二胡改学拉大提琴。无论在哪里,徐晓光都有股刻苦学习的劲儿,后来他开始接触美工道具,到舞台美术队担当道具组,凭借着心灵手巧,他在道具组里站住了位置。后来,《西游记》拍摄需要全国各地知名的道具组人员,杨洁导演选中了他。接着他被调到了中央电视台。杨导演评价说,电视台就需要这种人才。

书是死的,思想是活的

小的时候觉得,《西游记》应该有好几千号人来拍,毕竟,那么多妖怪,谁知道就这么点人呐!徐晓光说:“当时杨导给我们阐述啥叫《西游记》,她说就是无人看过的,形象全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所以只要是别人没看见过的,只要觉得够新奇的,就开始刻画形象,之后大家再一起讨论,一点一点积累,一遍一遍地修改,最后确定一个形象。”现在我们看到的剧里的避水金睛兽、牛魔王、红孩儿,甚至还有拖着师徒四人的大乌龟,这些妖魔鬼怪都是徐晓光为首的几人琢磨出来的。

徐晓光将剧本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琢磨透了导演的话,再结合各种剧情的需要,前后的贯穿性,以这一切为前提去设计那些妖魔鬼怪。他当时挖尽了心思,因为那些无人见过的形象是最难设计的。现有的东西与待创造的东西比起来,真的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当时的剧组没有钱,一切高难度的东西靠钱是买不来的。顶着种种压力,徐晓光秉持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他天天往动物园跑,观看许多动物的长相寻找灵感,如牛魔王的坐骑“避水金睛兽”,就是结合了鹰的爪子、河马的眼睛、鹿的犄角,多种动物的特征再将它们摘出来重新组合延伸出来的,最终成为了现在众人所看到的“避水金睛兽”。有了其一的创作,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比如他制作的通天河乌龟。他说当时为了灵感去市场上买了只真的乌龟,天天捧着观察,并且参考各种小人儿书上的妖魔鬼怪,他考虑到了沉浮力还有体型的各种问题。过通天河那场戏是在四川都江堰拍摄的,水流很急,也没有发达的设备,要取得拍摄的效果,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站在大乌龟上,要承担很大的重量,光是制作一只乌龟就用了2.4米长、3.8米宽的6块大泡沫,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过通天河,其实他也在那只大乌龟里面,“我就拽着一根绳子,让乌龟张嘴说话。”能让乌龟张嘴,这是徐晓光自己设计的,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一摞单页的草稿纸,老人小心翼翼地翻开每一页,“这是红孩儿”、“还有牛魔王”,这些记录着老人和他同事们,为《西游记》人物中塑造造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张草纸上,都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个人物。老人说,这些形象只是初步的构想,虽然后来有很多都未被用上,但每一张草纸上记录的点点滴滴都是他们的工作,是快乐的。

导演要求苛刻,需要的妖怪道具必须拟人化,各处关节都如活物一般,道具组其余人不能办到的事情,徐晓光却能做得很好。

书是死的,思想是活的。徐晓光脑子里的妖怪是啥样,我们看到的就是啥样。

他伴随《西游记》一起变老

徐晓光为人很谦虚,刻意地让自己“默默无闻”。他从不抛头露面,在台下支撑着整个幕后。在创作方面,徐晓光功不可没,他晓得自己走的路,是旁人从未走过的,晓得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是别人从未见过的。每天都在创新、在创造,打破昨天的思维。生活上到处走动的他,看到什么都记在一个小本子里,有了灵感后就随手将设计草图画出来,这个小本子伴随了他整个后半生。如今已经黄纸残破,但是里面的回忆却是他美好记忆的存在。

《西游记》这部陪伴了无数人长大的经典剧,当年拍摄时的难度不亚于唐僧取经,整个剧组特别艰辛,经济困难,连基本拍摄设备都不齐全。然而正是因为有很多幕后人员的支撑,还有演员们的辛苦表演,导演也从未放弃停拍,才有了这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们长大的《西游记》,而当时的演员剧组成员们,却陪伴着《西游记》慢慢老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游记乌龟母亲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乌龟
给母亲的信
和乌龟赛跑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