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成分的输血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率影响

2017-12-16

关键词:体征死亡率血浆

张 娜

(山东省济宁市中心血站,山东 济宁 272100)

血液成分的输血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率影响

张 娜

(山东省济宁市中心血站,山东 济宁 272100)

目的 分析血液成分不同输血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5例大量输血患者,纳入时间为2015年6月~2017年6月。依据FFP:CRBC比例,以100ml∶1U作为比例单位,将其分为3组:低比例(1∶3)组、中比例(1∶2)组、高比例组(1∶1)各25例,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输血后,三组患者的呼吸、体温、血压指标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患者的PT和APTT指标提高、FIB指标降低;且高比例组改善最明显、中比例组次之,差异显著(P<0.05)。低、中、高比例三组患者死亡率为16.0%、12.0%、8.0%,对比差异不大(P>0.05)。结论 大量输血患者适当提高血浆输注比例,能有效防止凝血功能障碍发生,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大量输血;血液成分;输血比例;死亡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交通和建筑事故引起的外伤、大出血、大型手术不断增多,该类患者在治疗期间必须接受大量输血,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1]。然而,大量输血带来的副作用,是血小板减少、体温降低、血容量降低,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大,增加了感染和死亡风险。基于此,本文对我院75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了血液成分不同输血比例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大量输血患者75例,时间段为2015年6月~2017年6月。将75例患者分成3组:低比例组25例,包括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位于20~66岁,平均(40.5±6.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坠落伤8例、其他7例。中比例组25例,包括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位于22~68岁,平均(41.4±6.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1例、坠落伤9例、其他5例。高比例组25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位于21~67岁,平均(40.8±5.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坠落伤7例、其他5例。三组性别、年龄、病情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1)患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2)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满足大量输血指征;(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2)排除抗凝药物使用患者;(3)排除精神病史患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各项检查,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依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方案,确定成分输血比例,并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输血。输血比例按照新鲜冷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的比例(FFP∶CRBC)而定,以100ml∶1U作为比例单位。其中,低比例组选择FFP∶CRBC=1∶3,中比例组选择FFP∶CRBC=1∶2,高比例组选择FFP∶CRBC=1∶1。

1.4 观察指标[3]

(1)输血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以呼吸、体温、血压为代表。(2)分别在入院时、治疗24 h后,比较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代表。(3)比较三组患者的死亡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检验;计数用百分数(%),例数(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输血后,三组患者的呼吸、体温、血压指标差异不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s)

表1 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s)

舒张压(mmHg)低比例组2522.4±1.836.8±0.5114.6±16.571.2±8.3中比例组2521.9±2.037.1±0.9112.5±17.470.8±7.6高比例组2522.1±1.936.6±0.8115.0±16.971.5±7.9 F 1.0140.9331.2551.340 P 0.8571.1360.7960.785组别n呼吸(次/min)体温(℃)收缩压(mmHg)

2.2 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PT和APTT指标提高、FIB指标降低;且高比例组改善最明显、中比例组次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和入院时比较,#P<0.05;和低比例组比较,1P<0.05;和中比例组比较,2P<0.05。

组别时间PT(s)APTT(s)FIB(g/L)低比例组(n=25)入院时12.2±1.536.7±5.93.2±0.8治疗后19.6±3.8#58.2±9.0#1.1±0.2#中比例组(n=25)入院时12.3±1.735.5±6.43.3±0.6治疗后14.4±2.5#1240.7±7.8#121.9±0.7#12入院时12.5±1.335.9±5.53.1±0.5治疗后15.8±2.4#146.0±8.3#11.5±0.4#1高比例组(n=25)

2.3 患者死亡率比较

低比例组患者死亡4例,死亡率为16.0%;中比例组患者死亡3例,死亡率为12.0%;高比例组患者中死亡2例,死亡率为8.0%。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F=0.395,P=1.244)。

3 讨 论

输血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言,由于失血量较大,必须进行大量输血,才能保证生命安全。在医学上,大量输血的定义是24 h内,患者输血量达到自身全部血容量,或者红细胞含量超过10 U。然而,大量输血也具有明显的危害性,国外将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称为大量输血致死三联征[4]。而在国内,大量输血时对于血液成分比例的确定,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本次研究中,选择75例患者分组对照,分别接受低比例、中比例、高比例输血方案,结果显示在生命体征指标上差异不大。但输血治疗后,高比例组患者的PT、APTT、FIB指标改善最佳,中比例组次之,低比例组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死亡率上,高比例组最低为8.0%,低比例组最高为16.0%,但对比差异不明显,和吴小梅的研究结果一致[5]。分析认为,大量输血的作用,在于补充患者的血容量,维持血压、生命体征稳定,避免发生休克。与此同时,带来的风险则体现在:①患者病情重、体质差,可能诱发不利后果;②成分输血中的悬浮红细胞,不含有血小板、凝血因子,会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③血浆是低温保存的,大量输血会降低患者体温,继而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④输血期间因组织低灌注,会引起缺氧、酸中毒等征象。相比之下,提高血液成分中的FFP比例,由于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治疗成功率。

综上,大量输血患者适当提高血浆输注比例,能有效防止凝血功能障碍发生,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1] 胡世华,蒋文新,杨艳霞,等.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15,44(1):68-70.

[2] 孙玲玲,方卫平,汪萍等.围术期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6):553-556.

[3] 刘 芬,汪 泱,詹以安,等.大量输血时血浆与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6):1000-1002.

[4] 陆 健,刘月高,钱永兵,等.不同输血比例对创伤大输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7,33(5):453-458.

[5] 吴小梅.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4):435-436.

R55

B

ISSN.2095-6681.2017.28.100.02

李 豆

猜你喜欢

体征死亡率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