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甘肃话剧运动考述

2017-12-15唐海宏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剧团兰州

唐海宏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742500)

抗战时期甘肃话剧运动考述

唐海宏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742500)

抗战十四年期间,同别的抗日大后方一样,文化抗战成为甘肃众多抗战形式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而话剧作为文艺的一种新形式,在抗日救亡背景下,成为甘肃文化救亡中的一把利剑。通过成立宣传队、组建剧团、发动群众等方式,甘肃的话剧运动将文化改造与社会改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成为中华民族抗战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抗战时期;甘肃;话剧;考述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强占东三省,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危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开始了全面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1937年7月中旬,甘肃民众抗敌后援会成立。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纷纷成立,展 开 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甘肃开展的各种抗日救亡运动之中,话剧运动是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一种。利用话剧这一表演形式来宣传抗日,不仅培养了广大民众强烈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坚定了他们抗战的决心,也感染着他们的爱国情怀,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激发了抗战热情。关于战时话剧的研究学界主要关注抗战时期重庆、成都、昆明、桂林等地的话剧运动,很少关注这一时期甘肃的话剧运动。另外,《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也未对抗战时期甘肃的话剧运动作详细地记载。基于此,考述抗战时期甘肃的话剧运动在甘肃艺术史中就具有开创意义了。

一、抗战时期甘肃的话剧运动兴起和发展

抗日战争以前,甘肃已有零星的话剧表演,民国15年(1926),随国民军刘郁芬部来兰州的共产党员宣侠父、贾宗周、钱蜻泉、丁尚谦等组织各校联合创办的“进化剧社”也应运而生。在贾宗周的组织下,师生们因陋就简,自筹服装道具,排演《工人之家》,《卖国贼》、《徐锡麟革命记》、《吴越刺杀五大臣》、《逊位》(隆裕太后骂袁世凯的故事)、《十万金镑》(即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故事)、《不自由》(宣传新婚姻)等剧目,此乃甘肃新戏或称话剧之始[1]141。抗战爆发后,由于大批文艺人才来甘,话剧很快便赢得了甘肃民众的欢迎。从地域上来看,抗日战争期间的甘肃话剧运动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即省城兰州、陇东与陇南。

图1 平津流亡学生演剧队

图2 王氏兄妹剧团演出

1. 抗战时期兰州话剧的兴起与话剧团体的成立

(1)联合剧团

成立于1937年11月,由甘肃青年抗战团、甘肃妇女慰劳会和省外留学生抗战团三个团体中的话剧爱好者组成。团长聂青田(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员邢华、樊大畏、马兆男等人是其骨干,并建有党小组。剧作家塞克为剧团谱写了团歌,并担任歌咏指挥和戏剧导演。1938年3月,国民党当局合并各抗战团体,将联合剧团并入抗敌后援会,改称血花剧团。但它仍以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骨干,坚持演出进步节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甘肃话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8年底,在国民党反动分子的排斥打击下,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相继被迫退出,改称青年剧团。从此,剧团变成了国民党的御用宣传工具[2]426。演出剧目有《松花江上》、《不要放走汉奸》、《前夜》、《如此北平》、《回春之曲》、《电线杆子》、《国旗飘扬》、独幕剧《打鬼子去》、《渡黄河》、《放下你的鞭子》等。

(2)平津流亡学生演剧队

1938年10月,在西安组成的平津流亡学生演剧队26人,冲破国民党政府的重重阻挠,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支援下,来到兰州。队长是田禾夫(田文扬),队员有刘克里、肖风、白鹰、邢子义、石杰、黄俊耀等,同来的还有赛克、王洛宾、罗珊等,萧军也于此时来兰。他们刚到兰州,就与八路军办事处、甘肃工委取得联系。由于国民党当局对他们有怀疑,遂不准他们演出,就连住宿地方也不予解决。民众教育馆馆长柴若愚先生将他们安置在教育馆内住宿。为了便于演出,他们与血花剧团联合,很快便在山字石皖江会馆剧院演出了。他们带来很多剧本,如《电线杆子》、《打鬼子去》、《古城怒吼》、《八百壮士》等,也带来不少抗战歌曲,为原来剧团的歌咏队添了新的内容。后来国民党在统一抗战团体的幌子下排挤他们,致使一部分同志被迫离开了兰州,一部分同志被编入抗宣八队领导的新西北剧团[3]69。图1为演剧队合影。

(3)新西北剧团

1938年冬由“平津学生演剧队”、“抗战剧团”、“学生集训剧团”联合组成的话剧团,团长毛志义,副团长陈果青(曾任西安“大道剧社”的社长,搞美术工作,写画俱佳),设计部由樊大畏负责,编导是塞克担任,演员有刘克里、石杰、李启元、杨亚林、尚广仁、王克昌、王洛宾、王德彭、罗珊、金锡官等。演出剧目有《古城的怒吼》、《风凰城》、《一年间》、《刑》、《鞭》、《金玉满堂》、《心防》、《雾重庆》、《朱门怨》、《赛金花》、《茶花女》、《日出》、《蜕变》、《北京人》等。演出地点在当时的西大街(今张掖路)新舞台,很受群众欢迎。演出工作三年有余,后改为“抗日演剧八队”。后来因演员思想不统一,由八战区组织了“巡回宣传队”,前往绥远宣传慰问,还演出了话剧《反正》。之后在那里遣散了一部分人员。约在1940年,部分演员又返回了兰州[4]148-149。

(4)新安旅行团

1935年由江苏淮安县汪达之先生率领的少年儿童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组织。在党的秘密支持和鼓励下,经过南京、上海、安徽、浙江、山东、河北、北平、察哈尔、绥远等省市,于1938年2月经平凉到达兰州,用话剧、街头剧,电影、演说、展览、座谈会和教唱抗日歌曲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并和兰州的各剧团同台演出。当时、报纸赞誉他们以“新姿态的宣传形式,搅动了整个兰州”。在兰期间,得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谢觉哉和伍修权的关怀,甘工委刘南生还介绍徐志贯等三人入党,并帮助他们建立了党的组织。谢觉哉题词:“以艺术武装你们的手口,以理论武装你们的头目,从工作中锻炼你们成长为铁的战士。”[5]111

(5)王氏兄妹剧团

王氏兄妹剧团是由当时任榆中县县长的王云海的儿子王德彰、王德乾、王德威,女儿王德谦、王德芬为主组织起来的。他们原籍是河北省,1937年在兰州落户。这个剧团专门演《放下你的鞭子》,一时轰动了兰州和榆中。八路军驻兰办事处谢觉哉、伍修权和毛泽民、吴勃等同志都去他家访问过。后来萧军和王德芬结婚离开兰州,王德彰到四川去上学,剧团演出随之结束[3]70。图2为演出剧照。

上述为主要话剧团体,还有一些其它的话剧团体,如抗日演剧宣传八队、西北抗战剧团、天山剧、青年剧社、西北公路线社会教育工作队、剧教四队、八战区政工大队、中国戏曲学会等,呈现处处皆繁荣之象。

2. 抗战时期的陇东话剧团体

(1)三八五旅政治部宣传队

1937年10月由驻守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的八路军延安留守兵团三八五旅在庆阳成立。宣传队长相继为王元和、何德庆、卜之、周炳忠、李廷和、田益荣、沈润生、刘三(思向)、康志强等,教员先后有张棣昌、方韧、李敏、田益荣、杜震、杜育民、谷灵、章力挥(丽辉)、袁静等。最初队员有30人,多是经过长征的红军战士。1945年春,宣传队人数达到高峰,成立了三分队,全队队员超过了100人。在剧本创作中,田益荣、康志强等创作了《回头是岸》、《两兄弟》、《马杏儿》、《徐怀义和丑家川》等。宣传队演出的剧目很多,形式多种多样。戏剧有独幕话剧《闲话江南》、《棋局未终》、《粮食》、《把眼光放远一点》、《禁止小便》、《房客》等;多幕话剧《佃户》、《徐怀义和丑家川》、《抗战胜利活报》等;外国著名话剧《生命在召唤》、《悭吝人》等[6]184-187。

(2)庆环农村剧校

庆环农村剧校1939年在环县曲子镇建立,隶属陕甘革命根据地庆阳环县分区。由一批文化和部分流散艺人组成,当地群众捐赠小麦一斗,故又称“一斗麦剧团”。剧校设校委会,下设4科7股组。史虎臣、刘飞军任正副校长。主要演员有张云、范玉华、王中才、张崇义、陈希林、张崇仁、袁兴贵、杨华芳、赵三、杨天才等,并开设政治、国语、算术等课。1940年7月,随分区迁至庆阳,改名陇东剧团。同年8月,奉调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受训,博古、周扬、张庚、柯仲平、马健翎为他们讲课、排戏。1941年返回。1942年又从鲁艺、延大及当地部队群众中选调周国瑾、慕柯夫、程秀山、苏仁、程士荣、武玉笑、鲁明、易炎、陈光、慕崇科、扈启贤、陈子岗、唐风、麻泥浪等文艺骨干,并先后调任王瑜、高俞秀、许少夫、田益荣、黄俊耀、曲子贞、范景宇、张力等担任剧团领导工作。1948年更名为陇东文艺工作团,1949年9月进入兰州,改编为甘肃省文艺工作团。以演秦腔、眉户为主,兼演话剧、歌剧、快板、曲艺、歌舞等[2]425。

(3)抗大七分校文艺工作队

1944年成立于甘肃合水县,主要由抗大二分校、七分校、华东联大学生以及边区冲锋剧社、抗战剧社、火线剧社的文艺工作者组成。活动于西华池、合水、庆阳等地,1945年日寇投降后,于当年10月8日离开陇东。演出话剧有《王七》、《未婚夫妻》、《小玲子》等。

3.抗战时期的陇南①话剧团体

(1)天水中学话剧社、国立五中话剧社与铁花话剧团

抗战初期的天水话剧运动多是小型的,如《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山》等街头小剧。进入1940年代,由天水中学话剧社上演的《张自忠》一剧使天水的话剧运动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十三教养院的铁花话剧团和国立五中话剧社相继出现,演出过抗战剧《谁先到了重庆》、《黑字二十八》、《野玖瑰》、《夜光杯》、《北京人》等。

1944年,中国戏剧学社的戴涯话剧团从西安、宝鸡来到天水演出,前后达月余。剧目也较多。有宋之的写的《武则天》,曹禺名著《雷雨》、《日出》、《北京人》和戴涯本人写的一个反特剧本等。演员阵容强大,都是职业演员,受过一定的表演训练,演技造诣较高,在当时可以说是第一流的。戴涯话剧团在天水演出,为时不过月余,却把天水的话剧运动与技艺水平推向了划时代的高度[7]118-121。

(2)两当县抗日救亡剧团

这是陇南最早组建的话剧演出团体。民国26年8月 ( 1937),两当县东街小学校长苏河,发动本校师生成立了“两当县抗日救亡剧团”,演员共16人,演出剧目多为自编自导的宣传抗日的歌曲、戏剧,戏剧有《八百壮士》、《戚继光》、《捉汉奸》、《割爱救母》、《扫射松花江》等。曾先后前往徽县、成县、天水一带宣传演出,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1941年2月苏河被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捕入狱中残害致死,剧团随之解散[8]663。

(3)成县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

抗战爆发后,北平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当时该校已迁至陕西沔县)毕业的进步知识分子、抗日民族先锋队队员卜宪基,担任了成县师范学校教导主任,他倡导成立了“成县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共20多名队员,由成县师范第一届学生折步洲(即叶滨)、邓述祖(即邓品珊)等负责。宣传队成立后,在卜宪基、田宝瑞、王次兰等教师的具体组织指导下,先后排练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狂欢之夜》;歌剧《渔光曲》(根据影片《渔光曲》改编);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热血歌》、《保卫黄河》、《铁蹄下的歌女》等20多个宣传抗日救亡的文艺节目,下到城镇乡村进行宣传演出。到了假期,宣传队的活动照常进行,当时在天水读书的进步青年赵玉兴、胡毓林回成县后,也主动担任角色,演出话剧,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宣传队每到一地,当地农民就热情地帮着搭台子、搬道具,使宣传队很快就能演出。有些精彩节目,观众看了还想再看一遍,宣传队就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再次表演,直到观众满意为止。就这样,全县的主要乡村,抗日救亡宣传队基本上都跑遍了。还渡过犀牛江,到康县县城进行了演出[9]2-3。

(4)武都县抗日救亡宣传剧团

1937年武都旅兰学生蒲万霖、焦世文、任廷俊、李文华、樊执剑、王兆瑞等;旅蜀学生苏星、王祖模、胡必兴、马元凯、石正中、雷积德、王阳升、李文明以及民间秦腔艺人杨仲福、李汉佐、潘金桂、文正奎、文建炎、许有德、张兴茂、鲍泰、牛仲旺、刘逸民和青年学生刘寿彭(女)、赵文华等50余人,在“抗敌后援会”的支持下,组成抗日救亡宣传剧团。募捐资金,购置戏衣戏帽,除印发传单、张贴标语外,还排演话剧《红日西沉》、《凤凰城》、哑剧《复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秦腔折子戏《曹福走雪》、《司马拜台》、《五典坡》、《大报仇》,眉户戏《李彦贵卖水》、《亚仙刺目》、《张琏卖布》,以及歌曲《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打回家乡去》等,在城区、两水、安化、汉王、角弓、三河、洛溏等地义演宣传,收效甚佳[10]190。

除上述几个主要话剧团体外,还有一些小的话剧团体如“新碧话剧团”,据《文县志》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碧口教师刘绍龄等人成立‘新碧话剧团’并演出话剧《屠夫》等,城关教师为宣传抗日。带领学生排演话剧,演唱、教唱抗日歌曲。”[11]885

二、抗战时期甘肃话剧运动的价值与意义

抗战时期,甘肃众多的话剧演出团体与组织纷纷成立,为宣传抗日、义捐支援抗日做出了极大贡献。

1. 为中国共产党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

抗战时期甘肃的话剧运动是在中共甘肃党组织直接或间接领导下活动的,当时中共甘肃党组织充分利用这种戏剧形式来宣传抗日救国、救亡图存的道理,在唤醒民众、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开创了甘肃话剧的新局面,同时也为党培养了人才。像联合剧团中共产党员邢华、樊大畏、马兆男等人是剧团骨干,并建有党小组,团长聂青田后来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改称血花剧团后仍以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骨干。平津流亡学生演剧队队长田禾夫是共产党员,并任支书兼队长,黄俊耀、王雨若分别担任党支部组织和宣传委员。新安旅行团在兰期间,得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谢觉哉和伍修权的关怀,甘工委刘南生还介绍徐志贯等三人入党,并帮助他们建立了党的组织。抗战时期陇东的话剧团体如三八五旅政治部宣传队、庆环农村剧校、抗大七分校文艺工作队因为活动于革命根据地,为党输送的人才就更多了。陇南的成县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中的折步洲(即叶滨)、邓述祖(即邓品珊)等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赴延安。而两当县抗日救亡剧团的苏河1938年8月找到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经伍修权介绍,同“甘工委”成员万良才取得了联系,经“甘工委”副书记罗云鹏和万良才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据《中共甘肃历史丰碑录》记载:“甘工委建立后,鉴于陇东边区和统战区已有庆环分区党委和陇东特委,所以甘工委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除陇东地区(包括平凉、固原和天水西部的一部分)以外的整个甘肃国民党统治区。以兰州各中等学校、回族青年及榆中农村为中心,逐步向河西、甘北、陇南、甘南展开建立和扩大党的组织,相继建立了兰州、榆中、凉州(武威)、靖远、徽县五个市、县委,截止1939年6月,全省党员发展到264人,分布区域西到甘州、凉州、肃州;东到天水、甘谷、清水;北到景泰、站远、固原;南到徽县、武都、夏河。并延伸到西安、宝鸡、泾阳、略阳、吴忠、广元等省外地区。”[5]102

图3 甘肃抗日救亡运动募捐统计

2. 推动了甘肃抗日运动的蓬勃发展

同全国各地一样,抗战时期甘肃话剧运动强调戏剧艺术的大众化、民族化问题,紧扣戏剧与群众运动的结合,使得这一时期的话剧运动在利用戏剧教育民众、唤醒民众、组织民众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血花剧团、王氏兄妹剧团、西北抗战剧团、江苏淮安新安旅行团及平津学生演剧等剧团的演出,如《放下你的鞭子》、《到前线去》、《流亡三部曲》、《保卫卢沟桥》等节目,更是轰动了甘肃,激发了广大民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

可以说正是在戏剧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展演形式的感召与鼓舞之下,甘肃的抗日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据新华网甘肃频道“甘肃的抗日救亡运动-甘肃省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网页图片统计,截止民国35年12月底,甘籍抗战阵亡(病故)将士人数为4746人(其中岷县以553人据各县之首);抗战期间甘肃人民捐款捐物价值1846865273元[12]。在中国共产党与全国进步力量的推动下,这一时期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甘肃达到了高潮。可以说,甘肃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巨大的贡献,与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话剧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3. 丰富繁荣了甘肃的话剧创作

戏剧创作和戏剧运动之间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共生互动关系,两者共同推动着中国戏剧从古典走向了现代。抗战时期甘肃话剧的蓬勃发展是以当时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作为重要的基础与前提的,假设没有全国范围内戏剧运动的开展,就不可能有甘肃话剧的全面发展与繁荣。抗战时期甘肃话剧运动的蓬勃发展对甘肃戏剧创作的促进是尤为显著的,涌现出了一批受大众欢迎的话剧戏剧作品。在这一时期,除了各剧团、宣传队等自己创作上演的戏剧作品之外,当时的《现代评坛》、《新西北》、《政论》、《现代西北》、《抗敌》、《拓荒》等期刊,塞克等主编的报纸副刊《西北剧运》等都发表了不少反映抗日和甘肃现实生活的剧本。如坦克的剧本《父子》,杨权甫的剧本《最后的一粒子弹》(独幕剧,刊于《现代评坛》1939年4卷8、9、10期),张洁忱的剧本《夜袭》(五场,刊于《现代评坛》1940年5卷15、16期),碧漪刊载于《现代西北》上的剧本《保卫祖国的孩子们》(三幕抗战剧)、《农村被清查》(农村宣传独幕剧)、《家庭黑影》(独幕剧)、《摆脱》(独幕剧)、《梅茵姑娘》(农村宣传独幕剧),约翰的剧本《朱仙镇》(四幕历史剧),沈维特的剧本《女兵马兰》(三幕抗战剧),赵清阁的剧本《女将军》,常任侠的剧本《亚细亚的黎明》(诗剧),王洛宾的剧本《沙漠之歌》,唐鸟的剧本《双十节》(独幕剧,刊于《现代评坛》1938年4卷3期)、《觉悟》,洪波、宁侠合著的《送征曲——十杯茶通俗短歌剧》(刊于《现代评坛》1940年6卷3、4期)等,较好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伟大斗争,塑造了许多感人的艺术形象。像杨权甫的《最后一粒子弹》,张洁忱的《夜袭》,碧漪的《保卫祖国的孩子们》,沈维特的《女兵马兰》等剧本中塑造的那些普通中国士兵,为了抗日救亡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拿起枪走上前线,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动人形象,曾教育鼓舞了许多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农村被清查》揭露了日本侵略军残无人道的滔天罪恶,《家庭的黑影》则鞭挞了不利于抗日的封建势力和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同情。此外还有大量介绍、探讨戏剧运动发展的文艺理论文章,如种因《关于西北的戏剧运动》(《新西北》1939年第1卷第2期)、《漫谈演剧》(《新西北》1939年第1卷第4期),石杰《戏剧运动在兰州》(《政论半月刊》1939年第1卷第2期),鲁因《对lt;一年间gt;演出的观感记》(《政论半月刊》1939年第1卷第7期),一平《lt;凤凰城gt;演出的几点商榷》(《现代评坛》1939年第4卷第16期),杨权甫《青年运动与戏剧救亡》(《现代评坛》1939年第4卷第17、18期),马漪《戏剧家与戏剧运动》(《现代评坛》1940年第5卷第22、23期),清华《活跃在兰州的剧人们》(《现代评坛》1941年第6卷第18-24期,惕若②《一年来之兰州剧运》(《阵中日报》1945年2月15、17、l8日2版)。这些编创的话剧不仅娱乐了民众、丰富了民众生活,对宣传抗日,激励民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探讨戏剧运动发展的文艺理论文章则对甘肃的话剧运动起到了理论指导与推动作用。

三、结语

抗战时期,在西北艰苦的演剧环境之下,甘肃话剧界在全省范围内有组织地开展了大量话剧演出,其演出之频繁、活动范围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其时郑君里、赵丹、戴涯、黄晨、叶露茜、赵秀蓉、俞佩珊、王为一等著名导演或演员都来甘肃导演过话剧。如叶露茜导演了《北京人》、《原野》、《日出》、《雷雨》等,前两剧由俞佩珊主演,后两剧由黄晨主演。蓬勃发展的甘肃话剧运动不但娱乐了当地民众,宣传了抗日,在戏剧演出过程中更为甘肃甚至国家培养了戏剧人才,为建国之后甘肃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诚如戏剧家熊佛西在《五年来的抗战戏剧》中所说的那样:“戏剧在战时是锋锐的战争武器,在平时是有力的教育工具。”[13]抗战时期甘肃的话剧运动应该说是一场全民文化改造运动,通过成立宣传队、剧团、发动群众等方式,将文化改造与社会改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成为中华民族抗战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对甘肃话剧运动的直接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戏剧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抗日战争服务的作用,不仅推动了甘肃抗日运动的蓬勃发展、丰富繁荣了甘肃的戏剧创作,而且有利促进了甘肃社会与文化向现代的转型。

注释

①抗战时期的陇南包括现在行政区划中的陇南与天水部分地方。

②疑为茅盾的笔名。1934年1月在《文学·书报述评》发表《清华周刊文艺创作专号》,同年2、3月,在该刊发表的《〈文学季刊〉创刊号》、《关于文学史之类》等书报述评,均署此名。

[1]康民,秦生.西北高原起春雷:西北五四运动与大革命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郭方忠,张克复,吕靖华.甘肃大辞典[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

[3]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甘肃统战史略[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5]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甘肃历史丰碑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 第 一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水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水文史资料第5辑.

[8]刘瑞,杨永红主编,甘肃省两当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两当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

[9]政协成县委员会编. 成县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2007.

[10]邓剑秋主撰.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陇南地区文化处编内刊本)[M].武都:武都印刷厂,1989 .

[11]文县志编纂委员会.文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12]据http://www.gs.xinhuanet.com/zhuanti/2015/krzz70/jwyd.htm内容整理。

[13]熊佛西.五年来的抗战戏剧[N].扫荡报,1942-01-01(B3).

Investigation Modern Drama Movement on Gansu Provinc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ang Hai-hong
(The literature and media Department of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 xian ; Gansu 742500)

Cultural Anti-Japanese war become the most active part of many resistance form on Gansu during the 14 year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s well as other anti-Japanese rear area. And modern drama,as a new literary form, became a sword in Gansu na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a propaganda, a troupe and mobilized the public, Gansu drama movement will combin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 organically together to inspire the masses of people's enthusiasm for resisting Japan and saving the nation to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Gansu province; modern drama;investigation

J809

A

CN22-1285(2017)030-038-09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5.05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清末民国以来甘肃戏剧资料收集与整理”(YB147)阶段性研究成果。

唐海宏(1974-),男,甘肃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

(责任编辑:胡子希)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剧团兰州
我的兰州梦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兰州琐记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