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道申遗背景下蜀道研究的新开拓
——《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的学术价值

2017-12-14李宜蓬

关键词:徽县蜀道难论文集

李宜蓬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1)

蜀道申遗背景下蜀道研究的新开拓
——《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的学术价值

李宜蓬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1)

蜀道申遗,已经提上日程。蜀道的保护和研究,逐渐为社会所关注。陇蜀古道的历史价值,也日益为学界所发现。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政协倡议举办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体现了开展地域文化建设的眼光和志向。《论文集》所录论文,其学术视野、学术方法、学术观点,都有很多创获,对于推动蜀道尤其是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陇蜀古道;青泥道

随着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等线性文化申遗的成功,“由全国政协主导、川陕两省文物部门共同推动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2甘肃政界和学界的同人不甘人后,积极组织学术力量,开展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对陇蜀古道的走向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陇蜀古道尤其是青泥道研究,2015年11月,甘肃徽县政协组织召开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既是积极参与蜀道申遗的有为之举,更是开展地方文化建设的有力行动。会议之后,徽县政协主席张承荣先生组织编辑《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2],成为蜀道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前有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先生和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强先生作序,后有天水师范学院苏海洋先生《“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述评》,中间分为陇蜀古道研究、青泥道研究、蜀道研究三部分,收录38位作者的44篇文章,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虽成之众手,犹不失为一部精心结撰的蜀道研究著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本论文集不仅收录此次研讨会的参会论文,还适当收入此前学界有关陇蜀古道的代表性成果,诚如彭邦本先生所说“一书在手,陇蜀古道研究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即几乎尽入囊中”,“可谓集研究探索之大成”[2]3。全书佳作琳琅,胜义迭出,无论是研究视野、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创获,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值得特别指出,并期望引起学界的重视。

一、学术视野:宏观与微观兼具

蒲向明先生亦深耕蜀道研究多年,对蜀道史料占有非常全面,其《关于陇蜀古道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对经过陇南的故道、祁山道、阴平道及河南道进行了全面考察,广泛征引历史文献和文学文本,对各条线路的走向及史迹进行了细致梳理,对于了解陇蜀古道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罗卫东《茶马古道“陇蜀道”探析》专门从茶马贸易的角度,说明历代茶马贸易的情况和政府对茶马贸易的管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陇蜀道在商贸往来上的作用和意义。陶喻之先生从事蜀道研究垂三十年,大作频出,其中价值尤大者是其发挥在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工作的优势,搜集整理而成的《历代入蜀栈道图考述》,在该文中,陶喻之先生列出历代《明皇幸蜀图》见诸著录者11幅,传世作品13幅;历代《栈道图》见诸著录者33幅,传世作品55幅;历代《剑阁图》见诸著录者7幅,传世作品15幅。从中既可以看到蜀道沿线的山水,又能看到栈道的形制,对于今人研究栈道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研究,在《论文集》中更是所在皆是。有研究陇蜀古道尤其是青泥道走向的,如孙启祥《故道简论》、蔡副全等《沮道兴废考》、鲁建平《牛尾道与祁山道:宋金时期西垂与河池的马盐交易通道》、苏海洋《论青泥道的时空特征与独特价值》、石志刚《北宋以后白水路的变迁》、曹鹏雁《徽县通秦州古道与明代火站批验茶引所》等;有研究蜀道尤其是陇蜀古道沿线政区及古战场的,如王浩远《河池县治与青泥古道考》、王义《青泥道仙人关古战场遗址考辨》、高敏《从〈仪制令〉看蜀道重要节点——三泉》等;有研究陇蜀古道沿线石窟碑刻的,如刘吉平《氐羌遗韵:八峰崖石窟造像艺术的文化解析》、许占虎《蜀道青泥岭北周佛爷崖石窟造像考述》、冯岁平《北宋〈新修白水路记〉的书法艺术价值》、冉加强《徽县虞关乡〈许清虞关修路摩崖碑记〉新识》等;还有对杜甫自秦州入蜀沿线行程的具体考辨,如苏海洋《杜甫入蜀行程北段路线新考》、刘雁翔《杜甫陇蜀纪行诗〈木皮岭〉地理位置讨论》、聂大受《杜甫与青泥道及其他——杜甫徽县行吟二题》等。这些论文,都持之有故,考订精审,在吸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新见,是对陇蜀古道——青泥道的具体而微的深入研究。

二、学术方法:文献与田野并重

20世纪以来,学术研究不断发展,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强调对新出土文献的使用,对于推动学术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在蜀道研究过程中,不仅要对历代传世文献加以全面利用,更要重视对出土文物的利用以及亲身的田野调查,从中才能发现未被发现的历史遗存和未被利用的文物素材。

在历史文献的清理上,孙启祥先生《故道简论》下了很大功夫。虽名曰简论,但是几乎穷尽历史资料和学界研究成果,脚注共达64条,举凡《史记》《汉书》《汉书补注》《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北周书》《旧唐书》《新唐书》《华阳国志》《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通典》等史部文献,《柳河东集》《丹渊集》《清献集》以及《全唐诗》等集部文献,以及严耕望、李之勤、陈显远、蓝勇、马强等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都有征引,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蜀道诗歌的搜集方面用力最深的是袁永冰先生,他出版了《栈道诗钞》,近年来又发愿编辑《蜀道诗钞》,他提交的论文《古代诗歌中的青泥岭白水路》,分别从“山犹连蜀道,人已作秦音——唐诗中的青泥路”“野馆无钟漏,猿吟晓月明——宋代青、白水路诗”“悬崖万仞入云端,前马不行应气摄——元代耶律铸咏史诗”“冲风冲雨气难降,又渡关南白水江——明诗中的白水江行”“我知铁山路,不得铁山游——清时徽县其他道路”等题目介绍历代文人的青泥岭白水路诗歌,取材宏富,收获良多。

在运用传世文献方面体现出较强功力的是两位年轻学人:晏波博士《秦汉时期氐族与故道、下辨道设治及其陇蜀交通》对氐族对陇蜀交通的贡献进行了具体说明,其中脚注共计83处、征引文献48部;王浩远博士《河池县治与青泥古道考》脚注共计64处、征引文献47部。年轻学者以小见大的学术眼光和举轻若重的治学态度,是令人欣慰的。王使臻博士《唐宋陇蜀古道研究:基于文物和出土文献的考察》运用法藏敦煌文献《张清通写真赞》中所记载敦煌归义军使人张清通奉使西川面见唐僖宗的材料,说明河陇古道在唐代的存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只有深入开展文献搜集并与田野考察结合起来,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占有材料、发现材料,才可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学术向前推进。在这一点上,甘肃及陇南的学者,在田野调查上所投入的精力,对于陇蜀古道沿线的历史遗迹及山川风貌的考察,给与会专家以深刻印象。他们扎实的努力,为陇蜀古道研究,注入了源头活水,是应该充分予以肯定的。

三、学术观点:发现与发明皆备

在搜集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以及田野调查过程中,学界多有新材料的发现。如曹鹏雁《徽县通秦州古道与明代火站批验茶引所》,就从徽县经火站、高桥、白音峡通秦州的马帮驼道的考察切入,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茶马贸易情况,再检索文献,考知当地明代批验茶引所的设置,层层推进,愈进愈奇,得出的结论,带有作者独到的发现。陶喻之先生也根据自己的治学经历,找到了《过青泥岭》一诗的真正作者,也是发现的一个很好例证。对于仙人关古战场的位置,徽县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义《青泥道仙人关古战场遗址考辨》排比明清史料及前人诗歌,指出吴王城非仙人关,仙人关当在杀金坪后的水草滩一带,虽不能成为定说,但是此种考证,非身处当地现场考察不能为也。苏海洋《论青泥道的时空特征和独特价值》“以历史文献对青泥道里程的记载为线索,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高精度路径测量工具模拟测量,复原了青泥古道的线路具体走向”,得出青泥道的里程数,公里与唐里分毫不差,如此将历史文献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完美结合,就使得相关研究铁证如山,不容置疑。

除了不断发掘历史文献之外,也有两位青年学子对蜀道文学文献的发掘、梳理和探究,值得人们关注。任梦一《蜀道难系列诗歌的承继与发展》就注意到乐府古题《蜀道难》的承传,注意揭示其文学史意义,发掘出一系列以“蜀道难”为题的作品,并以前《蜀道难》、李白《蜀道难》、后《蜀道难》为三个发展阶段,最后总结出“综观《蜀道难》同题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从景情分咏到情景有机融合的渐变过程”,“以李白《蜀道难》为界经历了从自然山水到历史典故结合再到极写山水化用典故与神话传说的转变;诗人感情抒发从真挚单纯到热烈而隐晦再到直白而冷峻,情感内涵从感慨个人寄寓向着更具有社会性、现实性的忧生之嗟的慨叹转变”。如此认识,亦是别有会心的真知灼见。王平《宋琬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的文学价值——兼与李白蜀道难比较》也通过对宋琬诗作的分析,说明其对李白《蜀道难》技法的学习和主题的反拨,最后提出“宋琬的《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文学成就极高,与李白的《蜀道难》相比各有千秋。在文学史上是对‘蜀道难’和‘蜀道易’两大主题的综合,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对于记载贾胶侯的历史功绩也极具史学意义”,也是有得之见。

若说发明之功,当以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中效教授《论唐宋青泥路的变迁及文化地位》为最。梁中效教授一贯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和大气磅礴的才华为学界所称道,其论文先提出“唐宋时期关陇与巴蜀的一体化”这一总体认识,就显示了他的博大的视野和见微知著的学术敏感。然后概括唐宋时期的青泥路及其变迁,对唐宋两代史料和青泥路的通行情况进行总体把握,显示其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尤其见功力的是在第三部分,梁中效先生确定唐宋时期青泥路的文化地位,指出青泥路是唐宋经济繁荣的大动脉、唐宋诗词美文的大画廊、唐宋联系南北丝绸之路的大通道,其对青泥路文化地位的彰显与弘扬,诚有拨云见日之功,其历史站位及认识水平之高、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之强,都让人叹为观止。

四、学术展望:保护与开发协调

学术研究,既意在复原历史,也意在指向当代。胡大雷教授指出:“关于建立、建设地域学的社会意义问题,这是地域学研究的宗旨和目标。”[4]6在《论文集》中有多篇论文谈到了蜀道尤其是陇蜀古道的保护和开发的问题。其中包括孙启祥《论陇蜀古道在蜀道申遗中的地位和优势》、程文徽《试论陇蜀茶马古道的文化资源开发》、李宜蓬《蜀道诗与蜀道旅游资源开发——以褒斜道为例》、苏浩《关于青泥古道文化的思考》、陈宝军《青泥古道的人文底蕴和旅游开发价值》、龙青山《青泥岭诸多历史载述与发展旅游业的思考》、高敏《诗山画岭话青泥——兼述其在蜀道申遗工作中的价值体现》等论文。其中最深刻的是孙启祥先生的大作,他揭示了陇蜀古道在蜀道中的重要地位,阐明了陇蜀古道沿线古迹的独特价值,更论及陇右文化对蜀道申遗的深厚影响,并语重心长地希望陇蜀古道申遗时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特别强调要保护蜀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要从功利出发——“打文化的旗号,行商业行为”,更要切忌重蹈“建设性”破坏的覆辙,其寄慨遥深,令人怅惘。

蜀道是西部地区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对奠定汉唐盛世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蜀道研究,不仅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徽县政协以青泥道为地方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着力点,发掘历史底蕴,凸显文化特色,持续开展了很多富有创意、效果显著的文化活动,“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就是其中的一项。很多学者都对此次会议的价值予以高度肯定,苏海洋先生说:“此次会议有助于学界加深对蜀道的‘原真性、独特性和完整性’的认识,将推动陕甘川三省联合申遗。”[5]马强先生说:“《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的出版,对于陇南的蜀道研究与申遗及其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必将发挥积极深远的助推作用。”[2]8我相信,随着《论文集》的出版,其文化价值和学术贡献,将日益得到学界的认可。

[1]汉中市博物馆.中国蜀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2]张承荣,等.陇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论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3]高天佑.陇蜀古道考略[J].文博,1995(2).

[4]胡大雷.粤西士人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5]苏海洋.“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简讯[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6).

K878.4

A

1004-342(2017)06-60-04

2017-04-18

李宜蓬(1972-),男,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刘晓红)

猜你喜欢

徽县蜀道难论文集
西当
开心校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神龙:美学论文集》评介
全省林木种苗工作会议在徽县召开
我的家乡
狞厉之美——《蜀道难》的别样设计
你那美丽的麻花辫
第四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出版
《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