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HBVM检测在慢性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2017-12-14冯晓鸿陆正民杜合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年6期
关键词:乙肝乙型肝炎定量

冯晓鸿 陆正民 杜合娟

血清HBVM检测在慢性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冯晓鸿 陆正民 杜合娟

目的 研究与HBV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在不同病毒血清模式下HBsAg、HBV DNA的定量变化特点。方法 将2013年1月~2017年2月到本院就诊治疗的HBV感染患者200例纳入研究,其中乙肝116例、肝硬化74例、原发性肝癌10例,3组患者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对HBVM进行测定,同时使用PCR检测HBV DNA。结果 三组患者的HBsAg定量和HBV DNA定量比较,在HBVM为HBsAg、HBeAg、抗-HBc阳性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M为HBsAg、抗-HBe、抗-HBc阳性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M为HBsAg、抗-HBc阳性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慢性感染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的进展,HBVM的含量发生改变,HBsAg、HBV-DNA也出现降低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反而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应当引起重视。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HBsAg

乙型肝炎病毒(HBV)会造成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疾病,2013年WHO的全球调查指出[1],目前全球超过2.4亿人患有长期慢性肝脏感染性疾病,且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约60万。我国是HBV流行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主要通过母婴传播或在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染,6岁以前的感染有30%~50%的患儿会变成慢性感染,而成年人中该比例不到5%[2]。慢性感染主要是HBsAg持续存在,且该特征是引发慢性肝病患者晚期转化为肝细胞癌的重要标志[3]。本研究对HBV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不同病毒血清模式下HBsAg、HBV DNA的定量变化特点进行阐述,旨在为肝脏疾病的进展提供相关依据。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将2013年1月~2017年2月到本院就诊治疗的HBV感染患者200例纳入研究,其中乙肝116例、肝硬化74例、原发性肝癌10例。乙肝组男90例,女26例;年龄22~49岁,平均(30.7±6.5)岁。肝硬化组男53例,女21例;年龄20~54岁,平均(45.7±8.3)岁。原发性肝癌组男8例,女2例;年龄35~74岁,平均(51.7±9.3)岁。所有患者均满足《慢性乙型肝炎防治》[4]和《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5]的相关诊断,且排除:①继发性肝癌;②酒精肝、药物肝或因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的恶性肿瘤;③合并甲肝、丙肝、丁肝、戊肝。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告知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实验方法与试剂

2.1 HBV DNA检测方法:采用PCR-荧光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采用的试剂:厦门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最低检出限为500 IU/ml,线性检出范围500~(5.0E+08)IU/ml,仪器由厦门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抽血前3 d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晨起空腹抽取5 ml全血,使用EDTA-K2抗凝(切勿使用肝素抗凝)[6]或普通生化管,采血后置4℃~25℃环境,当天送检,离心后置2℃~8℃保存,根据相关操作程序检测。

2.2 HBVM检测方法:采用光激化学发光法对HBVM进行检测,所用的试剂:博阳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LiCA 500 自动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HBsAg灵敏度:≤0.05 ng/ml,检测范围:0.05~500 ng/ml;抗-HBe参考值:0~3.00 PEIU/ml;HBeAg参考值:0~0.70 PEIU/ml;抗-HBc参考值:0~15 PEIU/ml。晨起空腹抽取5 ml全血,采血后置4℃~25℃环境,当天送检并离心,根据相关操作程序检测。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分类变量采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采取方差检验及正态分布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三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比较显示,肝癌组的年龄大于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7,P<0.01)。三组患者的HBVM比较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血清学模式分布为,肝硬化患者占比37.8%(28/74),乙肝患者占比62.9%(73/116),肝癌患者占比20.0%(2/10);HBsAg、抗-HBe、抗-HBc阳性和HBsAg、抗-HBc阳性血清学模式分布为,肝硬化患者占比62.2%(46/74),乙肝患者占比37.1%(43/116),肝癌患者占比80.0%(8/10)。

2 三组患者不同HBVM的HBsAg定量比较 在HBVM是HBsAg、HBeAg、抗-HBc阳性时,三组患者的HBs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2,P<0.05);在HBVM是HBsAg、抗-HBe、抗-HBc阳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5,P<0.05);在HBVM是HBsAg、抗-HBc阳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7,P<0.05)。在HBsAg、HBeAg、抗-HBc阳性模式下,乙肝组高于肝硬化组(q=17.06,P<0.01)和肝癌组(q=19.21,P<0.01);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相比(q=0.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下,乙肝组高于肝硬化组(q=27.55,P<0.01)和肝癌组(q=28.43,P<0.01);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相比(q=1.0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BsAg、抗-HBc阳性模式下,乙肝组高于肝硬化组(q=37.77,P<0.01)和肝癌组(q=39.45,P<0.01);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相比(q=0.8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不同HBVM的HBsAg定量比较(;ng/ml)

表1 三组患者不同HBVM的HBsAg定量比较(;ng/ml)

HBsAg、抗-HBc阳性乙肝组 116 150.4±23.3108.8±17.8 111.9±18.5肝硬化组 74 104.3±16.7 68.8±10.4 65.9±9.4肝癌组 10 102.9±16.0 62.6±9.3 61.7±9.7 F值 8.12 12.55 10.67 P值 <0.05 <0.05 <0.05分组 例数HBsAg、HBeAg、抗-HBc阳性HBsAg、抗-HBe、抗-HBc阳性

3 三组患者3种不同HBVM的HBV DNA定量变化特点 在HBVM是HBsAg、HBeAg、抗-HBc阳性时,三组患者的HBV DNA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2,P<0.05);在HBVM是HBsAg、抗-HBe、抗-HBc阳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3,P<0.05);在HBVM是HBsAg、抗-HBc阳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4,P<0.05)。在HBsAg、HBeAg、抗-HBc阳性模式下,乙肝组高于肝硬化组(q=9.05,P<0.01)和肝癌组(q=9.01,P<0.01);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相比(q=1.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下,乙肝组高于肝硬化组(q=21.80,P<0.01)和肝癌组(q=23.78,P<0.01);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相比(q=1.5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BsAg、抗-HBc阳性模式下,乙肝组高于肝硬化组(q=17.77,P<0.01)和肝癌组(q=19.45,P<0.01);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相比(q=1.9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3种不同HBVM的HBV-DNA定量比较(;IU/ml,Logarithm)

表2 三组患者3种不同HBVM的HBV-DNA定量比较(;IU/ml,Logarithm)

HBsAg、抗-HBc阳性乙肝组 116 6.7±1.2 6.0±1.0 5.9±1.0肝硬化组 74 5.7±0.9 4.0±0.8 4.1±0.9肝癌组 10 5.8±1.0 3.8±0.6 3.8±0.7 F值 11.63 5.52 9.34 P值 <0.05 <0.05 <0.05分组 例数HBsAg、HBeAg、抗-HBc阳性HBsAg、抗-HBe、抗-HBc阳性

讨 论

本研究选取的患者均为与HBV感染有关的肝硬化、乙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患者,通过对患者不同HBVM模式下HBsAg、HBV DNA的检测,对其变化规律及意义做出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若HBV在体内的控制不良,可能会促使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发展为原发性肝癌,同时也发现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已逐渐老龄化[7]。HBVM在HBV感染者体内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既往为HBsAg、HBeAg、抗-HBc阳性,随后转化为HBsAg、抗-HBe、抗-HBc阳性[8]。考虑到乙肝患者本身在病毒携带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免疫清除,所以会造成患者的基因前C区(PC)或/与基本核心启动子出现了变异[9],引发HBsAg在体内表达,部分患者甚至不表达,这会影响临床对病毒的判断,同时也会影响细胞的免疫识别,且伴随炎症的发生。长时间的炎症会造成肝脏纤维化病变,最终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既往大量研究都认为HBeAg阳性代表了HBV在患者体内大面积复制,并将HBeAg阳性转为阴性认定为病毒被免疫系统清除、肝病好转的现象,但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HBeAg阳性转为阴性都是患者病情好转的征兆,而是部分患者向肝硬化甚至肝癌发展[10,11]。

近年来大量的循证医学和队列研究均指出,血清HBV DNA载量是慢性乙肝患者疾病进展的重要推手,HBV DNA>2 000 IU/ml的HBV感染者将来转变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几率显著高出HBV DNA<2 000 IU/ml的HBV感染患者[12,13]。而对HBeAg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来说,如何区别非活动性与进展期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有观点指出[14],HBsAg和HBV DNA定量结合能有效评价肝炎的活动度,帮助区分HBeAg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和非活动携带者。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随着肝脏疾病的不断发展,HBsAg和HBV DNA在体内的含量均会逐渐下降,且从乙肝逐渐转向肝硬化。患者从乙肝进展为肝硬化时,体内的HBsAg和HBV DNA含量显著降低,但从肝硬化进展为原发性肝癌,HBsAg和HBV DNA的含量却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一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15]基本一致。考虑原因为血清HBsAg水平是对肝细胞内HBV DNA或CCC DNA(肝细胞共价环状闭合DNA)水平的一个反映,当患者的肝脏纤维化越发严重时,体内HBV DNA或CCC DNA含量就会越来越低,此时的HBsAg水平也就自然下降。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HBV感染者,随着其疾病发展,体内的HBVM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主要从HBsAg、HBeAg、抗-HBc阳性转化为HBsAg、抗-HBe、抗-HBc阳性,且HBsAg和HBV DNA在体内的含量也随之下降,此时应当对患者的病情加以关注,并不是肝炎疾病获得改善的征兆,反而提示疾病或许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应尽早做出诊断后及时治疗,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1 王晓琳,邹桂舟,叶珺,等.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不同阶段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4,12(17):2765-2767.

2 张绅,刘维新,任益,等.1例乙型肝炎病毒DNA高滴度复制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的肝癌[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9):856-857.

3 王春翠,何素梅.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临床指导意义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9):1489-1490.

4 顾生旺,江海洋,周曙,等.146例乙型肝炎患者HBsAg转阴的临床分析[J].肝脏,2016,21(6):468-470.

5 曾雅莉,马清峰,熊微,等.不同病期慢性HBV感染者肝功能、HBV-DNA与HBV-M模式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21(4):433-435.

6 顾生旺,张金荣,赵兵,等.定量检测710例肝病患者HBsAg和H BeAg临床意义[J].肝脏,2014,27(6):420-422.

7 程晓光,张振华,王长泰,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学,2015,21(9):1058-1060.

8 单静,唐宽银,田方圆,等.HBV-M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变及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临床医学,2014,40(2):100-102.

9 李慧明,贾健安,王蒙蒙,等.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HBcrAg与组织中HBV DNA载量的关系[J].检验医学,2016,31(11):948-952.

10 黄素钦,林城,吴秋芳等.不同HBVM慢性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sAg、HBV-DNA检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1):70-72.

11 赵杨静,李国力,张恒辉,等.应用HBV-Alu-PCR研究肝癌细胞株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9(5):708-713.

12 李惠军,吴斌,李彩东,等.HBV 感染者 HBV 血清标志物水平与 HBV DNA 及肝功能的相关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6):784-786.

13 孙浩,季明芳,张常华,等.多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癌筛查中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6,10(4):294-297.

14 郑盛,唐映梅,杨晋辉,等.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HBV DNA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4,12(2):38-43.

15 任卫东,任海花.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转归影响因素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6,28(5):334-337.

Serum HBsAg and HBV-DNA Detection for Evaluation of the Disease Progres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c Disorders

FENG Xiao-hong,LU Zheng-min,DU He-juan. Clinical Laboratory of Gaoyou Hospital,Jiangsu225600

Objective To study HBsAg and HBV-DNA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HB),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Of 200 CHB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study within four years,116 cases of CHB,74 cases of liver cirrhosis,and 10 cas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were detected for HBV makers with chemiluminescence and for HBV-DNA with PCR. Results In HBsAg and HBV DNA quantification of the three groups,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een in HBV makers that presented positive HBsAg,HBeAg,and anti-HBc(P<0.05).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HB may exhibit the shifted level of HBV makers and the decreased levels of HBsAg and HBV-DNA with the disease progressed,which may indicate a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ic cirrhosis or liver carcinogenesis.

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cirrhosis Primary liver cancer

R512.6+2 R657.3+1 R735.7 R446.11

A

1671-2587(2017)06-0578-04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6.014

*本课题受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面上项目(No.2013NJMU195)资助

225600 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冯晓鸿,陆正民);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超声科(杜合娟)

冯晓鸿(1974–),男,江苏高邮人,副主任技师,学士,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学工作,(Tel)15312826028。

陆正民,女,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工作,(Tel)13773440369。

2017-05-08)

(本文编辑:潘健)

猜你喜欢

乙肝乙型肝炎定量
叶卫江:为什么用“乙肝携带状态”替代“乙肝携带者”?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