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对必然性的批判

2017-12-13李宗省

赢未来 2017年8期
关键词:必然性博士论文马克思

李宗省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对比研究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的意蕴和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特征,从而分析出马克思对必然性的批判,阐释出马克思的自由观思想。

关键词: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马克思;必然性

一、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的意蕴

众所周知,德谟克利特曾走遍半个世界以求得经验知识,但最终感性的目光未给与它所寻求的知识,以致他最终弄瞎自己的双眼来获取理性思考的知识,用纯思维怀疑一切。无疑,在思维的统摄下现实必然会被遮蔽起来,而一切现实性的生活则被归结为必然性。

与伊壁鸠鲁不同,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原子在虚空中做直线式下落运动和原子运动是由原子之间互相排斥造成的。他不承认原子偏离直线运动。在这里,他完全是把世界中的一切存在物视为直观抽象的单体原子运动。直线下落,是一切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形式,他承认原子之间的相互排斥,拒斥原子偏离直线。原子运动的唯一形式就是直线运动,显然,这是一种必然的宿命论,是先在的定在形式。这一观点无疑是由高尚的德谟克利特的纯思理性得来的。因为他认为:“真实的那种知识没有内容,而能向他提供内容的知识却是没有真实性的”。[1]由此可见,德谟克利特是“唯理论”的先驱,现实生活中的此在现象自然在他面前被视而不见,直至被蒙上厚厚的灰尘。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人就是一个个原子,人的生活形式就是唯一的形式所在。德谟克利特只是从直观外在去理解一切规定一切,他不了解人的生活并非是先在规定的。

德谟克利特把人设为被神规定了的人,像泥人一样具有相同形式,人不能靠自我意识获取经验知识,不能企图改变自己的生活形式,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所谓“理性思维”去发现自己被规定了的现状,发现知识,而无法也不能改变它。

所以德谟克利特的生活观是必然性、先在规定性、宿命论的。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了解人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从社会生活观之,社会生活形式就是静态的单一的形式,这正是伊壁鸠鲁提出原子运动的第二种形式:“原子偏斜运动”的立足点。

二、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特征

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理论是直指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生活的。伊壁鸠鲁坚信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偏斜”则是伊壁鸠鲁打破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直线运动的“阿基米德支点”。因为在德谟克利特这里原子只是唯一的物质性定在,是最小的物质形式。他虽然承认原子相互排斥,但拒斥原子的偏斜,在这里原子的相互排斥仅仅被看成原子间的排斥关系。

而伊壁鸠鲁改变了对原子的思考方式,深入单体原子的内部,認为正是由于原子内部斗争的某些东西才是原子偏斜运动的根本原因。从而说明偏斜不是用来论证相互排斥的先在条件,而是原子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换言之,偏斜是原子内部矛盾斗争引起的外在运动形式。所以伊壁鸠鲁以“偏斜”为红线贯穿其哲学学说。深入原子内部考究原子偏斜的原因,从而改变了德谟克利特从直观方面把原子看成一个最小单位的个体物质性规定的原子的思考方式。

从上述可知,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打破了德谟克利特原子必然性唯一性的运动方式,突出了伊壁鸠鲁立足现实生活考察人类的生活方式并非是单一运动形式。一言以蔽之,伊壁鸠鲁深入原子内部的矛盾分析偏斜,反观个体人的生活,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矛盾斗争造就了不同的人的生活。

由伊壁鸠鲁的从原子内部矛盾出发,打破必然性的先在规定运动形式。马克思则在博士论文中闪烁着他的自由生活观。

三、马克思自由观的确立

众所周知,青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马克思从始至终都是不乏理性的。在《博士论文》中,他正式为伊壁鸠鲁正名,正确的看待哲学和生活,注重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序言中说:“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赌神的并不是那种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2]在这里,马克思显然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是绝对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但是此时的马克思已经洞悉了神与人的关系,神是应该被人所抛弃,神不应该继续高高在上,应该被弃之现实大地之下被深深埋藏。因为人的自我意识才是绝对自由的,所以必须抛弃被某些人利用自我意识强制炮制出一个天上的神,从而限制了众人的自我意识。即现实生活是自由的,不应该被神到处限制,从而失去自我的自由意识。

马克思博士论文之所以选择“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是马克思的自由的自我精神作用下敏锐地洞察了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伟大意义。马克思在论文中指出说:“他(指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互相排斥和碰撞所产生的旋涡看做是必然性的实体。可见,他在排斥中只注意到了物质方面,即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观念方面,按观念方面来说,在排斥中一切同他物的关系都被设定为自我规定”。[3]马克思反对德谟克利特只是把直观的物质性的原子个体运动看成必然。马克思阐明正是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打破了原子之间的内部结构。通过偏斜,原子内部矛盾和形式规定拨云见日,成为一种崭新的理论。这种崭新理论不恰恰正是马克思的自由的自我意识的确证吗?

马克思的自由生活观正是与神学必然性生活观的斗争下确立的。表现在他一方面为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寻找理论明证,同时也是他自由的自我意识的确立过程。因为当时德国宗教神学仍阴霾重重,人人的思想被从自我意识中异化而来的“神”所牢牢禁锢。天上虚幻的神,让地上的现实生活一片死寂,机械单调的重复日常生活。所以马克思宣称:(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他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4]。显然马克思的生活观是自由的反对一切神性的言论,从而可知马克思的自由观关已然确立,尽管这时是唯心主义论的,确切的说是理性支配下的唯心的对必然性批判的自由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6.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6.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6.37—3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6.12页

猜你喜欢

必然性博士论文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试论纳比画派分裂的必然性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博士论文写卤鸡肉不悖科学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年下半年博士论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