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卦象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2017-12-13张建伟李亚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卦象周易八卦

张建伟,李亚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 712046)

周易卦象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张建伟,李亚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 712046)

中国历来就有“医易同源”的说法,易理对历代医家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卦象作为易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医学也产生了多方 面的影响。比如用卦象解释中医运气学说、生理病理、脏腑、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用卦象来解释方剂的组方用药法则,用卦象指导针灸取穴等,通过研究卦象,对中医学上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不论是从文化现象还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都有必要了解这些理论。

周易;卦象;中医学;运气学说

中医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尤其巨大。《内经》吸收了《周易》的思维方法,架构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本理论的格局,直到今天仍然在指导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唐代孙思邈更是旗帜鲜明的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在《大医习业》中将周易卜筮作为从医的必修内容。明清时期,随着温补学派的兴起和儒家学说的影响,儒生援易入医,借六经之首的《周易》来提高医家的地位,他们认为医易同源,因此欲明医道,当明易理,出现了 张景岳、孙一奎、唐宗海等一大批代表医家。《周易》的理论体系极其复杂,加之后世在《周易》的研究中分化为象数派和义理派,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易学体系,本文重点从卦象思维入手,来诠释先后天卦数对中医学的影响。

1 周易卦象思维概说

周易的卦象思维主要是以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卦象,以及由此推演出的六十四卦为主要内容。先天八卦也叫作伏羲八卦,其卦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格局在《易传·说卦》中有论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易传》所描述的其实是先天八卦二二相偶的对待关系。后天八卦也叫作文王八卦,其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七兑、八艮、离九。其方位与洛书相配,因此后天八卦数是9个。后天八卦的排列格局在《说卦》中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1]。(见图1)

图1 先后天八卦图

2 周易卦象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

2.1 用卦象诠释运气学说 《灵枢·九宫八风》首先直接引用了后天八卦结合洛书数描述了一年当中太乙行九宫的季节规律,并解释了对人体五脏的影响及发病规律。(见图2)“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坎)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艮)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震)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巽)四十五日,明日居上天宫(离)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坤)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兑)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乾)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2]这一篇认为一年四季季节更替是由于太乙移宫,而移宫是有时辰规律的,如果早或者晚都是不正常,会导致疾病的流行。通过后天八卦来更加精细的诠释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理论。

图2 九宫八风图

2.2 用卦象解释中医学的生理观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述了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生理规律,这一段对中医学影响很大,但是为什么“男八女七”,历代医家莫衷一是,唐宗海认为 “七”“八”2个数是河图数字,河图配后天八卦,兑数七,艮数八。那为什么选择兑艮二卦来代表男女呢?是因为《说卦》中记载:“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兑象少女,艮象少男,故以七八起算。[3]唐宗海以后天八卦解释了女子以七为期,男子以八为期的理论,应该说是比较符合本义的。

唐容川在其《医易通说》中还用先天卦数来比附胎儿的生长发育,他说:“人在胎中,先生头,为乾一,次生肺,为兑二,次生心,为离三,次生肝胆,为震四巽五,次生肾为坎六,次生肠胃,为艮七,次生肌肉为坤八”。

再有易经卦象对命门学说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赵献可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运用《易经》中“坎”卦的理论来解释肾与命门的关系,赵献可认为两肾左为阴水,右为阳水;命门无形,属火,位于两肾之中间,即坎卦“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肾与命门的关系,即水与火的关系,故肾又为“火藏”,命门之火乃“水中之火”。[4]此种论述对后世中医学有重要影响,直到清代名医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仍然用坎离水火二卦来论述人身阴阳,创立了著名的火神派。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也”[5]。

2.3 卦象爻位对应人体脏腑 《说卦》中记有八卦对应人体相应部位的论述,这种比附还是来源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易经认为: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易经提出了八卦对应人体解剖部位,并未言及脏腑,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敷衍出脏腑的比附关系。比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提出:“以藏象言之,则自初六至上六为阴为脏,初六次命门,六二次肾,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初九至上九为阳为腑,初九当膀胱,九二当大肠,九三当小肠,九四当胆,九五当胃,上九当三焦。”张景岳将八卦演化出的六重卦与脏腑比附对应,将卦象与脏腑做了直接的联系。再有唐宗海在《易医详解·爻位》中说:“足至膝为初爻,膝至股为二爻,小腹至脐为三爻,脐至膈为四爻,膈至胸项为五爻,项至头顶为上爻”[6]。

2.4 诠释病因病机 用周易卦象来诠释病因病机在历代医家论著中较多,早在《左传》中就有记载,医和给晋侯看病,诊断为疾如蛊,“蛊”是由八卦演化出来的六十四卦之一,象为上艮下巽,艮为阳男,巽为阴女,所以医和说“女惑男,风落山”,认为晋侯因为贪恋女色致疾[7]。

刘完素也曾用否卦来解释痞证,他说:“痞与否同,不通泰也。谓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密而为痞也。”刘完素用《周易》“否”与“泰”两卦来论述痞证的病机乃是由于气血津液闭塞不通畅导致,治疗应该达到天地气交的泰卦,因此刘氏在其著作中力倡气血流通,并创立了疏通气血的代表方剂防风通圣散[8]。

2.5 指导治法治则 中医的很多治疗方法来自取象比类的观察,其中对卦象的观察也是重要的一个来源,尤其是宋元明以来的儒生治易研医。比如用“水火既济”来表示心肾相交的状态,用“火水未济”来表示心肾不交的病理状态,因此治疗上应该是沟通心肾关系,达到水火既济。用风水涣卦来指导风水、皮水的治疗,认为“涣者,汗也”,提出汗法是治疗风水证的大法。地天泰来指导痞证的治疗,认为痞证治法就应该恢复到地天相交,天地通泰的状态,因此升清降浊,汗下二法是治疗众多疾病的重要方法,其代表方剂防风通圣散即是分消走泄,汗下并施的代表治法[9]。

3 指导方剂的组方用药

3.1 用卦象命名方剂体现治法 首先,中医当中有许多的方剂直接以易经卦象来命名,来体现方剂的组方原则和治疗思路。比如前文说到的火水未济之心肾不交,有一个重要的方剂叫做交泰丸,交泰丸名见《四科简效方》,“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饮下。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名交泰丸”[10]。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中记载有坎离既济丸,能滋肾水降心火,主治阴虚火动,劳瘵之疾,可使心肾之水火相济,使“坎离交媾,龙虎回环”故名“坎离既济丸”。

罗天益的《卫生宝鉴》卷六里有三才封髓丹,原文记载:“降心火,益肾水。滋阴养血,润补下燥。天门冬(去心)、熟地黄、人参各半两、黄柏三两、砂仁一两半、甘草七钱半”。汪昂《医方集解》第一篇方义“此手足太阴少阴药也。天冬以补肺生水,熟地以补肾滋阴,人参以补脾益气。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汪氏认为药有天(天冬)、地(熟地)、人(人参)之名,体现在上(肺)、中(脾)、下(肾),取法于周易之三才卦象。其功用泻火坚阴,固精封髓,故名三才封髓丹[11]。

《卫生宝鉴》还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就是清震汤,由升麻、苍术、荷叶三味药组成,此方用于治疗状如伤寒之雷头风。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说:“荷叶色清气香,形仰象震,能助胃中清阳上行。”这里汪昂并未说透,震卦有三爻,二阴在上,一阳在下,因此此病发作脑中如雷声轰鸣,全由一阳之动,治疗需要升散其一伏阳,因此该方组方思路清晰简练,三味药皆是升阳散邪之品[12]。

3.2 用卦象诠释组方规律 清代名医唐宗海在《易医详解》中用卦象之互体来解释方剂配伍,他说“医家配合方药,当仿互体之义,药分君臣,如卦之正体,又有佐使,如卦之互体。并举例道“仲景麻黄汤,用桂、麻达太阳,杏仁利肺经,而必兼甘草以调和其间。”唐宗海用卦象之本体来解释君臣关系,用互体来解释佐使关系[13]。

3.3 用卦象指导用药部位 唐宗海在《易医详解·爻位》中说:“以一药配之,根为下爻,梗为二爻,茎为三爻,枝为四爻,叶为五爻,花实为上爻。”并解释到药性之升降浮沉,全视爻位为衡。药物爻位结合他所厘定的脏腑爻位来比附选用中药,这是唐宗海易医结合的一个特色。唐宗海总结道一物而备升降之性,皆以上中下三停为辨,而易经爻位之理,可于此悟[14]。

4 指导针灸针刺方法

先后天卦象对针灸学重要的影响就是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灵龟八法又叫奇经纳卦法,他是把周易八卦与奇经八脉相结合的一种取穴方法,其中有个八法歌诀,“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10]这个八卦卦数完全是后天八卦的卦数。飞腾八法也是以八卦卦象和八脉交会穴结合的一种取穴方法,就不再赘述了[15]。

综上所述,周易作为古代重要典籍,其卦象思维也渗透到中医学当中,对中医药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孙思邈所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了解周易卦象有利于更深刻的理解中医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到后来也有穿凿附会之处,应该客观的看待[16]。

[1]臧镭镭.《不居集》看易学对中医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6, 9(2):171-172.

[2]崔洪涛.黄帝内经九宫八风理论学说精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2(4):418.

[3]张建伟.河洛数理对中医学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3):384.

[4]苏新民.《医贯》象数思维应用例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6, 31(6):137.

[5]黄巧.郑钦安先生《医理真传》阴阳观浅探[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5, 38(1):72.

[6]林勇凯.从既济未济两卦角度探析心肾之间的交感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16, 22(3):297.

[7]郭慧.周易卦象对中医方剂命名及遣方用药的影响举隅[J]中医药文化, 2015(5):63.

[8]袁浩.《周易》易理文化与中医医理相关性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24(5):55.

[9]蒋莉娅.基于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完善中医脑病学理论体系初探[J].中医杂志, 2014, 55(2):118.

[10]杨国栋.伏羲阴阳五行八卦对中医与易学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13, 26(8):27.

[11]徐哲学.中医郁证之八卦爻象病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5):1604-1606.

[12]徐哲学.浅议周易之象与脉之象[J].江苏中医药, 2013,45(5):65.

[13]许伟明.《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影响刍议[J].环球中医药, 2017, 10(1):22-23.

[14]张汉宜.试论“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12):4900.

[15]曹殿鹏.《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阴阳理论之源流探析易医同源[J].江苏中医药, 2014, 46(5):68.

[16]罗桂清.论《周易》整体观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J].国医论坛, 2016, 31(1):60.

Effect of the divinatory symbols in the Book of Chang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Jianwei, LI Yajun
(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 an 712046, China)

It is sai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Book of Changes has the same origin’.The principles contained in Book of Change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octors in terms of their medical theories and clinical practices. Divinatory symbols, an essential part of Book of Changes, had exerted influence on TCM in many aspects. For instance, they are applied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y of circuit and qi,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viscera,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principles. They are also used to interpret the principles of prescribing medical formulas, point selection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refore,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r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ymbol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ose pending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TCM.

Book of Changes; divinatory symbol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ircuit and qi theory

R226

A

2095-6258(2017)06-1022-04

10.13463/j.cnki.cczyy.2017.06.055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明清医家医易相关理论研究”(zx15003);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12JZ079)。

张建伟(1983 -),男,讲师, 主要从事中医各家学说及中医药文化研究。

2016-10-20)

猜你喜欢

卦象周易八卦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伏羲创八卦
《易经》象数模型在股市行情预测中的应用探析
八卦可能源于竹卦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
试论《易传》的德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