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货口中的乡愁

2017-12-12徐一文常水义

烹调知识 2017年12期
关键词:烩面槐花吃货

徐一文+常水义

所有的乡愁其实不一定是因为馋,但是,馋总是能引起浓浓的乡愁。著名作家莫言说过一句话:我猜许多不在故乡的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再好吃的东西,吃下去,总不如家乡的来得香,来得踏实,总隔了一层。

为什么馋总是能勾起对家乡的思念?因为家乡的味道总是最好的!

家乡的美食,填满寂寞的思乡之心。

说起乡愁,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说起家乡的美食。这不,一位笔友就是这样谈乡愁的,饶有情趣——

记得刚上大学时,一群第一次远离家门的同学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嘴上说是不习惯陌生的环境,其实心里是实实在在地想家了。几番辗转反侧之后,最小的老六叹了口气说:“好想吃我们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啊!每个包子都是精准的18个褶,皮薄馅儿大,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那滋味,真是甭提了!”老六说完,吸溜了一下嘴,咽了口唾沫。不知道她的馋虫咽下了没有,我们的馋虫可是一个个都勾了出来。寝室长忍不住说:“我们陕西的腊汁肉夹馍才叫好吃,馍是外焦里嫩,肉是鲜香肥嫩,一边吃汤汁一边顺着手指流入掌心,都恨不得想要舔手指呢!”这么一番形象生动的描述,自然引来同学们的“啧啧”之声。

接下来,大家都说起了自己家乡的美食,以及母亲最拿手的“私家菜”。说到最后,每个人的肚子都咕咕直叫,最后寝室长一挥手,趁着学校食堂还未关门,带着大家胡吃海喝了一顿。尽管没有吃到家乡的美味,但肚子填饱后,因为思乡而引起的忧郁和低沉倒是减轻了很多,回到寝室,大家很快就安然进入了梦想。

其实,我是个骨子里不太恋家的人。所以,工作中,很多同事极力抗拒的出差,在我看来毫无压力,甚至觉得充满了未知的乐趣和挑战。于是后来当我决定嫁给老公,亲朋好友都持反对意见,列举远嫁千里的种种劣势的时候,我表现得满不在乎:“不就是换个地方生活吗?这对适应能力超强的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事实也确是如此,婚后,尽管南北的气候、生活习惯等差别很大,但我没有一点不适应。我还跟朋友们炫耀,说自己就是“打不死的小强”,顽强得不得了。可是,我的得意还是太早了。怀孕后,整个人昏昏沉沉,一点食欲都没有,强迫着吃点东西,也会吐得一干二净。

一天早上醒来,我突然很想吃烩面,是的,就是家乡的羊肉烩面。由上等的嫩羊肉和羊骨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喝一口汤,吃一口筋道的面条,口腔里充斥的全都是浓郁的羊肉香味。想吃羊肉烩面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我忘记了身体的不适,脑子里只剩下这一个念头。然后,由羊肉烩面,我发疯般地想起了疼爱我的亲人,想起了曾与我朝夕相伴的朋友,想起了我从小到大生长的那一方天地。想着想着,我不由地泪流满面。此刻,我是那么地想念家乡,恨不得立刻踏上我熟悉的那一片土地。也就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的“乡愁”的滋味。

后来,老公跑了很多家餐馆,才帮我买回了并不那么正宗的烩面,稍解了我的相思之情。再后来,从未下过厨的老公,竟然买来了羊肉,照着食谱笨手笨脚地做起了羊肉烩面。第一口烩面入口,我竟恍惚吃到了家乡的味道。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所有的肥胖都是懒,所有的乡愁都是馋。话虽然有点绝对,但却不无道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提到家乡,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家乡的美食。家乡的美食入口,填饱了脾胃,同时填满的还有那颗空虚寂寞的思乡之心。

吃货口中的乡愁什么样?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

所有的乡愁其实不一定是因为馋,但是,馋总是能引起浓浓的乡愁。著名作家莫言说过一句话:我猜许多不在故乡的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再好吃的东西,吃下去,总不如家乡的来得香,来得踏实,总隔了一层。

少年不识愁滋味,对于书上所描绘的那种叫做乡愁的情感,冷眼睥睨,只想快点长大奔往远方。但真正走远了,才发现,乡愁是人与家乡的距离,隔得越远,拉扯得越强烈。身居北京的莫言谈起家乡和乡愁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山东高密东北乡那满口留香的家乡饺子。

的确,在吃货的眼中,乡愁是一种味道,是一段家乡美食的回忆,也许你身在家乡难以体味,但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若能尝上一口故乡的美食,那份愁绪便能得以缓解。

谈起这个话题,笔者熟悉的几位吃货异口同声地说:你要问吃货口中的乡愁什么样?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

◎怀念妈妈的蛋炒饭

(冯瑶,男,研究生学历,老家在河南南阳,现在深圳大学工作)

看起来,我每天都在吃寿司、炸猪排盖饭、年糕火锅、烤肉,配着各种各样精致的饮料。难道不好吃吗?其实挺好吃的。

可是每到深夜里,我最怀念的还是妈妈那一碗喷香的金黄色的蛋炒饭。

从小我就爱帮妈妈打鸡蛋,蛋液随着筷子的律动被搅得均匀,下到锅里听见”滋啦“的脆响,上一顿剩下的大米饭随着锅铲翻滚,嫩绿的小葱透着新鲜的清香。

盛到碗里,松软的蛋炒饭被堆成小山,冒出一个小小的尖,配着剥好的糖醋蒜,我能吃两大碗。

◎终生难忘家乡的烤串

(韩凤,女,老家在吉林省吉林市,北京大学在校生)

前几天和KK去吃烤串儿,那是一家很不起眼的路边小店,招牌看起来很久没有洗过,东西却意外地好吃。但是,我终生难忘的还是家乡的烤串。小学的时候,每天中午放学最爱和闺蜜溜进路边的小店买上5毛钱的小串儿,叮嘱老板娘多放甜酸儿少放辣。或者利用午休的时间,骑着小自行车去另一個学校门口吃烤鸡翅,大冬天冻得手和脸都通红,嘴里还是停不下来。

◎百吃不厌的家乡麻辣面

(江迪,女,老家在四川子贡市,现在上海工作)

每个周末我都要拖着办公室同事去曲里拐弯的小胡同里那家油腻腻的小破店吃麻辣面,碗里放许多辣油,一口一口吃得无比满足,完全不顾嘴唇被辣红,妆被热气熏花。为什么?因为麻辣面是我家乡的特色面食,吃上麻辣面,心中装故乡啊!

◎舌尖上的乡愁最解馋

(沈怡然,男,老家在河南省淅川县,现在株江市工作)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的解说词:千百年来,食物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停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我对这种说法深有感触。

毕业之后,从豫西南来到长三角的港口城市生活,十几年的岁月,改了乡音,换了容貌,变了饮食。海鲜固然柔嫩鲜香,美味无比,但心底最眷恋的还是家乡的美味。榆钱、槐花、金蝉这些都不是大众化的食物,只有在当地才能追寻。

“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孩提时,三月,春寒料峭,青黄不接,正是吃榆钱饭的好季节。那时候,提着篮子“哧溜溜”爬到树上,几分钟工夫,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就有着落了。其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把榆錢洗净,蘸上玉米粉或面粉做成“榆钱窝窝头”,既好吃又营养。

“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家乡槐花飘香的季节,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枝头,重重叠叠恰似白色精灵随风起舞。春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槐花可做成槐花糕,在制作粥、汤时也可加入槐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金蝉,又名知了猴、知了龟,素有唐僧肉的美誉。每年的六七月份,当太阳西下,天边出来那一抹红彤彤的晚霞的时候,家乡的男女老幼便开始去捉蛰居在地下的知了猴。习习的凉风拂面而来,夜色越发深沉,但是乡亲们的热情却更加高涨,他们拿着手电筒、塑料袋、竹竿扑捉刚刚蜕变的嫩知了。这时候的知了,白白嫩嫩的,油炸一下最是好吃。

作家易中天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乡村,乡村是每个人心灵的归宿。现实总是诸多无奈,催促我们不停息地迈步向前。我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但是,无论落脚在哪里,家乡的味觉记忆都会不时蹿入我们的记忆,成为乡愁的注脚。思乡的乡字,原本是抽象的,正是因为有了记忆中的一餐一饭牢牢地拴着我们的记忆,让那股淡淡的乡愁从舌尖一直流淌到心尖。

为什么馋总是能勾起对家乡的思念?因为家乡的味道总是最好的!

所有的乡愁其实不一定是因为馋,但是,馋总是能引起浓浓的乡愁。家乡的食物,好像总能让我们放下一切,畅快地吃上一顿。

一个天津的同学曾告诉我:正如湖北人说起热干面格外来劲儿一样,又如山东人对煎饼卷大葱津津乐道一样,或如云南人热衷过桥米线一样。每一个天津人都觉得自己家楼下那家煎饼果子是全天津最好吃最正宗的。我相信不只是天津,所有地方都一样。就像每个辽宁人都觉得自己家门前那家小馆子的锅包肉是最正宗的。每个河南人都认为河南羊肉烩面是最地道的,所谓“好吃莫过烩面,给碗龙肉都不换”。每个山西人都觉得楼下那家刀削面馆是最地道的。每个广西人都觉得最常经过那条路上的螺蛳粉是最好吃的。每个潮汕人都觉得自己家的肠粉秒杀其他地区的几条街。……

没错,家乡的美食代表着家乡的味道。这就是家啊。也许,食物的味道可以改变,但是一个人的口味和对家乡的回忆却是时间冲不散的。何况,馋总是能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而最真实的感受,笔者以为,美食能够留得住乡愁。

猜你喜欢

烩面槐花吃货
赶路的槐花
“爱心烩面”十二年
美味的槐花饼
河南烩面
槐花落
櫆香飘飘
有一种病叫“吃货症”
“吃货”的奖赏
“吃货”的奖赏
吃货笑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