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初探

2017-12-11王林

甘肃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

王林

【关键词】 小数学教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8—0108—01

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进行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培养学生的数感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

一、重视低学段学生数感的建立

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学段教学是重点。《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等。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实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一些问题进行估算,同时能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问题,建立起对负数的数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对“1的认识”,应多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素材,如一块饼、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条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1千米、10千米的路程;到储蓄所存款、取款,观看利率表,来感受1%、2%、4%利息的估算;到超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肉类的重量;分发作业本感受平均分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趣味性。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在他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以“分数的意义”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如果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体验,即使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也很难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更不能在生活中自然地、有意识地找到分数。考虑到这一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平均分4个橘子或8块糖,并且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你们有几种分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占整体的多少?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体验,逐步认识到平均分的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几个物体。这样,学生对单位“1”就有了很清楚的理解,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理解。

四、在猜测、估算中建立数感

猜測、估算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根据已知事实和所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件似真判断,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展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开展估算活动,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感,提升数感。如,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有多厚?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学生估算后再交流估算的方法,以形成估算的能力。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在教学过程,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创设培养数感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观察、体验、操作、交流、应用等活动,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切实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