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设计实验探究,强化指导实验方法

2017-12-11许亮奚峰

创新时代 2017年11期
关键词:钩码省力支点

许亮 奚峰

“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的探究,避免为探究而探究,避免伪探究真验证的尴尬。我认为要避免以上情况,做“真”探究,就必须深入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强化指导实验方法。下面我就以《什么是机械》和《怎样移动重物》两课为例,说说如何精心设计实验探究。

一、正确把握课堂目标,积极创设探究环境

《什么是机械》一课是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机械。教学中,一般教师多是提出“什么是机械”“下面哪些物品是机械”“这些物品有什么作用”的三连问,并出示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让学生讨论,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说出机械的定义,或者教师直接出示机械的定义。我觉得这样的教法对小学生来说毫无意义,本课的目标并不是要给学生灌输“机械”的定义,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这些工具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所以,与其让学生盲目地讨论、空谈,还不如让他们选择一些工具来具体做一些事情,然后与没有工具进行对比,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工具的作用。

为了使探究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要注重对探究实验进行科学指导。

【案例一】

1.创设情境:制作小挂板,并挂到大木板上。材料:1块木板、2颗螺丝、1根铁钉、1段长铁丝。

2.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怎么做。

生:在小木板顶部旋上2颗螺丝,在螺丝上缠上铁丝,再在大木板上钉个钉子挂上去就可以了。

【教师出示提前完成的样品,为学生实验指明方向,避免学生没有目的地乱弄。】

3.学生实验。发现徒手操作比较困难,提出需要工具:螺丝刀、锤子、老虎钳。

4.教师出示螺丝刀、锤子、老虎钳,询问谁用过这些工具,怎么使用,让学生前来演示,并向学生强调注意事项。

【本环节是该探究活动前的重要指导。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使用这些工具的经验,容易因操作方法不当导致实验时间过长,也容易产生安全事故。教师可以让有经验的孩子来演示,然后适当纠正、强调,这一方面是对演示的孩子的一种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更能吸引其他孩子的注意力。】

5.学生使用工具完成小挂板的制作。交流感受:这些工具分别有什么好处?

生:不用螺丝刀,螺丝只能用手旋进去一点点,手还很疼,用了螺丝刀可以很轻松就旋进去了。

生:没有锤子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把钉子钉到大木板上。

生:不用老虎钳的话只能用手使劲掰、反复掰才能弄断铁丝,手很累,铁丝粗一点的话就更难了。

【有了先前的实验方法指导,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大大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学生也更能感受到使用工具后带来的好处。】

6.接着出示生活中的筷子、小刀、扫帚等学生经常使用的工具,说说它们的用处和优点。

7.最后交流使用这些工具的共同优点。

生:用的力气变小了。

生:做事情变轻松容易了。

……

【从学生运用熟悉却不熟练的工具进行实践,到熟练地运用工具,发现使用工具的共同优点,从而揭示“机械”这个概念就顺理成章,一点也不突兀了,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二、充分挖掘学生前概念,化繁为简地设计探究步骤

《怎样移动重物》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用途。杠杆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广泛接触到的一种简单机械,部分学生也有“杠杆可以省力”的前概念,比如用棍子撬动重物,用起子开罐头盖等。只是他们不了解除了“杠杆省力”,还有“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更不清楚跷跷板、天平、剪刀、镊子、钓鱼等都属于杠杆原理。当然,有了“杠杆可以省力”的前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用力点,只是他们并不清楚三者之间的联系。

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三者的关系成为了本课的重点。“在平衡尺两端挂钩码”是研究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三者之间的联系最经典的方法。平衡尺两端可挂钩码的位置一般有四五个,“钩码挂在哪里”“怎样挂钩码”“挂几个钩码”成了实验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有的教师虽然强调了这三个问题,甚至出示课件,但是仍然无法阻挡学生“乱挂一气”的激情,导致实验既费时间,探究效果也很差。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学生实验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操作没有条理,实验中挂钩码的针对性不强。

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思维跨度不能过大,更不能放任学生的“伪探究”,而是要牢牢把控学生的心理,顺着他们的前概念往深处挖掘,一步一个脚印,把他们引向正确的探究之路。

【案例二】

1.教师出示两个平衡尺和钩码,并请学生为大家演示杠杆是如何工作的。

两位学生上来演示:在一端任意位置挂上3个钩码(兩个钩码位置不同),另一端用手撬杠杆。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杠杆或在其认知中的杠杆一般为省力杠杆,而平衡尺会激发学生潜意识中“平衡”的概念,使他们默认把钩码挂在对称的位置,这样会对研究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三者的关系形成阻碍。所以,教师要先牢牢抓住学生潜意识里的“杠杆”概念来搭建,以消除“平衡”概念的不利影响。一般教师在演示的时候往往只用一个平衡尺,我设计时特意选用两组来进行对比,以便发现其中的不同。】

2.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杠杆的阻力点、支点和用力点分别在哪里。(强调边说边指)

3.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两个杠杆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阻力点的位置不一样,一个在第一格,一个在第四格。

师引导:也就是说,一个杠杆的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一格的距离,一个杠杆的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四格的距离。endprint

【用两个学生来组装两个不同杠杆,是为了突出杠杆的不同,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出“距离”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后面的实验探究。在这里,教师没有必要向学生引入“力臂”概念,那样只会徒增学生的困惑。】

4.学生已经明白杠杆可以省力,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这两个杠杆哪个更加省力。

生猜测。

5.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再来撬撬看,感受一下哪个杠杆更省力。

生体验:我们感觉这个(距离一格)省力一点。

6.没有参与体验的学生感受不到哪个杠杆更省力,让两位学生自己想办法让大家能用眼睛直观地看到哪个杠杆更省力。

学生讨论并总结方法:在相同用力点位置上挂钩码,把阻力点的钩码翘起来用的钩码少的较省力。

【用钩码来代替用力点,让学生“眼见为实”,更加具有说服力。实践中,两个杠杆的用力点的位置一定是相同的,并且只能在同一个位置上挂。同样,后面学生亲自探究也需遵循这一要求。】

7.学生实验:选择平衡杠杆另一端任一位置作为动力点挂钩码。发现小组间所用的钩码数不一样,有的用的钩码数比阻力点还多。此时,教师适时引出杠杆不都是省力的,并请学生猜测原因。

【这里是学生真正开始动手操作,他们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胡乱挂,所以实验前一定要再次明确实验要求:只能选择一个位置,只能挂在那个位置。学生明白后很快就会完成任务,通过小组间的汇报比较发现问题,继而引发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之间的关系探究。】

8.分小组探究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之间的关系。指定各小组阻力点的位置和钩码数量,把各小组分2个钩码的阻力和4个钩码的阻力分别挂在4个阻力位置(同一位置)进行实验,记录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

【本实验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分小组探究,每个小组负责一两种情况,最后汇总数据;二是每个小组把所有情况都做一遍,最后讨论结果。两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运用得当都是可行的。不过无论哪种方案,都离不开实验前的指导:按照一定顺序实验,不漏掉任何一种情况。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获得科学的实验数据,便于分析,也更容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采用圖表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出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三者的关系,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继而通过数据汇总分析,让学生完成从直观到理性思维的过渡。】

9.交流实验结果:数据汇总分析,最后引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平衡杠杆。

【在前面扎实有效的探究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充分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后判断生活中的工具是否为杠杆,是什么类型的杠杆就会容易得多了。】

三、综述

《神奇的机械》这一单元还有另外四节内容都是建立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的,探究方法类似。两个课例,我都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设计“分解式”探究实验,一步步引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探究。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认清自己的定位,只做学生的引领者,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刚需。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还要遵循几项基本原则,一是紧紧贴近生活,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三是注重实验的指导。这样在授课的时候学生才会感兴趣,教师才会得心应手,课堂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钩码省力支点
对2022年安徽中考物理卷一道题目的商榷
例谈极值法的应用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顶端托管”增收省力省心
自动化养鸡 省力又高效
给自己一个支点
预设与生成齐精彩 知识共能力同和谐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省时、省力、高效的2步法抛光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