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交通出行安全隐患及对策

2017-12-10

汽车与安全 2017年9期
关键词:校车交通家长

学生交通出行安全隐患及对策

近年来,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公安交管等相关部门多项措施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但中小学生交通出行方面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

城市停车配套设施不足

在学校周边未建设足够符合标准的公共停车场,在上下学高峰期停车供需矛盾严重,导致车辆乱停、乱放等违章现象突出,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道路的通畅。

不良出行习惯

许多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存在横穿马路、逆向行走、追逐打闹、不走人行横道、闯红灯等不良习惯,而且从近年各地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来看,在交通事故成因中,因学生违反道路交通法规造成的事故比例相当大。

学生对不良出行习惯危害的认识不够,学生过斑马线是人群式的,一个人闯红灯会被罚,一堆人闯就不挨罚,学生都是抱着“大家闯我也闯”的心理。“路上又没有什么车,也不是我一个人闯红灯呀,他们都过来了。” 4名学生对闯红灯的行为都不太在意,一名骑车的小男生在被拦下后很不满意,说“这又没什么,我看着路呢。”

骑行存隐患

目前学生上下学骑电动车、自行车的比较多,而且骑行中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如骑车追逐、并排骑车、带人兜风、单手骑车、听音乐、玩手机等危险行为给交警管理带来了不便,其中不佩戴头盔的情况比较严重,家长学生学校在头盔方面意识薄弱,澳洲的数学家杰克·奥利弗博士通过数据,进行了一场全球范围的研究,发现骑行时佩戴头盔对人生安全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研究表明超过6万名遭遇事故的骑行者因为佩戴头盔,头部受伤的风险降低了70%。许多孩子未满12周岁家长就允许孩子骑行上下学,《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的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虽然可以依法对不满年龄骑电动车、自行车上路以及骑行时的危险行为进行管理和处罚,不过在具体执法过程中确有难度。一是现在的中学生身高体型与真实年龄有差距;二是即使处罚,对学生一般也只是口头教育、警告,难以根治。

超员现象突出

在许多接送学生出行的驾驶人群体中,有的驾驶人为了节省费用,冒着被公安交管部门查处的风险,宁愿一趟多拉十几个学生,也不愿多跑一趟;有的驾驶人把学生拉上车后,为了逃避检查,在车窗玻璃上,贴上了黑色的太阳膜,让路面上执勤的交通民警不容易观察到车内乘员情况,以方便自己超员、超载行驶;有的驾驶人为了避免公安交管部门的处理,甚至开着学生超员的车辆,舍弃宽敞的道路而走坎坷不平的小路。

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学校的教职员工,其自身接触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较少,加之学校方面也很少进行交通安全方面的普及教育,因而导致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甚至,部分学生缺乏文明交通行为。有的学校还没有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的范围,即使在一部分学校开展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但不够深入、持久。

车速过快

现在学校门前车速普遍过快,学生过马路很不安全。

交通标识缺乏

现在很多学校门口都有公交车停靠、调头点,但是缺乏醒目的交通标识,对过往车辆和行人起不到警示作用。

“低头族”缺乏自制力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一项专门针对千余名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曾有过因为电子设备而分散注意力的步行行为。听音乐、发微信、玩游戏是学生过马路时的三大“隐形杀手”。

平常在课堂上不玩手机,在家里父母也会控制,于是学生习惯在放学路上放松一下,因为自制力差,过马路时也在玩。学生低头族走路时要么和同学聊天,要么就玩游戏。有些学生为了时刻了解游戏角色的状况,虽然也知道不好,可就是忍不住看手机,有些学生因为大家都在微信群里说话,一边走一边刷屏。

低头族的年龄越来越小,现在很多预备班学生都有了手机。不少家长嘱咐孩子放学时给家里打个电话,但孩子打电话时容易忽视周边的环境,过马路时也在打。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些学生并不觉得低头族有什么危险,认为自己眼睛余光能看见路。

加强学生出行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学校方面

开展安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标语、横幅、公告栏、交通事故案例展播等多种方式深入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比如学校与所在地辖区的交警建立互动关系,邀请交警进入课堂,定期给学生上课,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使用微信群交流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争取家长对整治工作的支持、配合。对接送学生车辆驾驶员和安全管理人员也通过下发宣传资料等方式,组织教育和培训,签订安全行驶责任书,提高其安全营运、规范营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强化交通安全措施。为加强学生的出入管理,降低交通安全隐患,每天上学、放学时间都安排值日教师在校门口值守,发现问题随时纠正,确保不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学校成立校卫队,校卫队平时负责校园周边巡查等,每周周五放学时在校门口及学校两侧丁字路口疏导交通,维护出行秩序,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安全有序离校。

监管部门

严格管理。一是要认真落实相关学校设置和学生出行交通安全工作规划及计划;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公安、安监、教育、交通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好对学生出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三是要大力促进校车发展事业,规范校车安全管理工作,降低校车运营的安全风险,推动校车安全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积极推进达标校车配备工作,逐步将校车达标、合格工作向辖区各农村乡镇特别是边远山区推广延伸;四是要广泛动员,积极发动各级、各部门参与学生出行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着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加强护送。上下学时间是中小学交通事故高发时段,学校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在校学生上下学的疏导护送工作。一是必须落实学生的无缝接送制度,杜绝学生在无家长接领的情况下单独离校。二是要落实学生路队制度,并成立护送队,确定路队负责人,负责路队横过公路、交叉路口的护送工作,确保路队安全。三是各中学要加强上下学自行车管理工作,劝导学生遵守交通法规。自行车较多的学校可采取分批离校制度,减轻放学时段的路面压力。四是在重点路段、时段,交警部门要筹备警力,加强交通疏导工作,指挥学生、机动车有序、安全通行。

加强协作。为切实做好学生出行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安监、教育系统、交通运输和公安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协作,建立和完善相关信息沟通、联席会议及监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并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学生出行交通安全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同时,要组成联合执法工作组,在深入学校或校车运营企业开展检查督促工作、及时消除各种交通安全隐患的基础上,以学校周边区域、运送学生车辆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病车”“黑车”、货车、拖拉机、农用车、非机动车等违法搭载学生等行为多发、易发路段为重点,经常性地开展校车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规范校车运营服务市场秩序。

加强宣传。交警、交运部门要充分发挥交通安全义务宣传员的作用,深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一方面向家长宣传不让孩子乘坐“超员”车辆,向家长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家长举报违法接送学生车辆;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与幼儿园的管理和督查的同时应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教育课程,提高师生交通安全意识;与学校逐一签订安全责任书,对存在违法校车的学校要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处罚,使学生的用车和用车制度逐步走上规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由交警带领,让学生参与交警的交通宣传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体验交通,增强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另一个方面承担部分交通安全宣传的任务,更好的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学习交通安全,体验安全的重要性。

家长方面

为孩子上好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家长是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切实担负起孩子的安全教育职责。不仅要关心孩子们吃得怎样、学得如何,更要时刻提醒孩子不要参加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活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要教育孩子外出时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路上靠右行走,不横穿马路,不翻越栏杆,不与机动车抢行,不在公路上玩耍。

切实负起孩子的安全监护责任。家长不能将孩子送到学校,就把学生安全保护的责任全都推给学校。要切实负起孩子的安全监护责任。坚决不给12周岁以下孩子买自行车,坚决不给16周岁以下孩子买电动车,源头上管控他们。

做好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楷模。孩子的行为习惯大多数来自于他们的家庭,来自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自己首先要自觉遵守规则,做遵守交通规则的楷模。

学生方面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学生交通事故高发的原因是学生交通意识淡薄,学生在日常出行中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杜绝在道路上做一系列危险的行为,在上下学的途中要小心谨慎,并努力学好交通安全知识。

社会方面

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共同呵护。校车超载、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道路条件不好等影响学生交通安全的因素,我们看在眼里,却选择了沉默,我们寄希望于自己的运气好,各种悲剧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正是由于这种对违法行为的默许,对公共设施隐患的漠视,为各种学生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成就了条件。假如,我们能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正义,在违法行为、安全隐患出现之初就予以指正,用行动支持职能部门执法,相信学生上下学期间会更安全。

猜你喜欢

校车交通家长
校车
坐校车
小小交通劝导员
乘坐校车十注意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图说交通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