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与对策

2017-12-09孔维敏

科技视界 2017年24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培训教师

孔维敏

【摘 要】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师资水平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和成因为重点阐述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有效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全社会凝聚起了打造“工匠精神”的高度共识,国家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开展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提高高职院校师资水平成为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1 北京市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

1.1 教师享有的培训机会不均等

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相比本科院校而言,由于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实践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很难在教学周内安排出时间参加培训,而短时间的利用节假日的培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降低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难达到培训效果。高职院校虽然每年都有教师脱产培训名额,但由于受经费和对参训者选拔条件的限制,使较多的老师在同一时间进行脱产培训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北京市高职院校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不同教师培训受益程度不同, “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在培训次数、培训形式、培训级别上都好于其他教师,这种培训资源获取的不均,限制了教师的培训培训意愿,不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1.2 培训效果不佳

一是,课堂培训内容与教师需要偏差较大。北京市高职院校教师参加的培训方式多为课堂讲授式培训,思想政治道德和高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占比大,培训内容很少考虑到受训对象的课程建设、研究方向和教师个性化需求,致使参训人员很难把培训中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这种培训达不到预期的培训目的,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实践培训机会欠缺。教育部虽然规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间要求,但现实条件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机制并未建立完善,致使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渠道受阻,教师参与实践的行业企业质量不高,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的新工艺和技术,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生产操作技能得不到更新,致使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效果不佳。

1.3 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部分老师由于本身对培训重视程度不高,对通过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认识不足,他们虽然参加了学校安排的培训,但缺乏对培训的参与热情和精力投入,把培训作为获取培训证书,积累培训学时的手段。他们虽然参加了各种培训,但只是履行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甚微,加上一些高职院校缺乏选派教师参加培训的方法和规定,当相关部门接到培训任务或通知后,通常由负责培训部门把培训任务下发到各教学单位,由教学单位指定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缺乏合理有效的选派机制。有时,由于参训时间紧迫,直接指定参加培训的人员或者以教学任务轻重安排教师参加培训,这种参训人员选拔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受训人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了培训效果。

2 北京市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培训组织制度不健全

目前,相对于中小学和中职院校教师培训制度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尤其是明确规定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文件不够完善,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所涉及到的时间安排、费用支出和权利义务规定不够细致明确,加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分工不清,没有明确的部门对培训进行统筹安排。

2.2 培训需求分析不全面

调查发现,大多数职业院校除了固定的教师岗前培训、新进教师座谈等几个培训外,很少有学院做全面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大多在各教学部门以培训计划的方式体现,而培训计划往往没有做调研,而是根据以往经验制定,所以使培訓需求分析不全面,培训安排存在很大随意性,培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2.3 企业实践培训不深入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掌握最新的工艺和技术,而工艺和技术的获得需要有机会深入到企业学习和实践。而调研发现,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教师挂职锻炼大多停留在表面,参加挂职锻炼的老师很难学到企业的工艺和技术,没有对教师培训起到提升专业技能的作用。

3 北京市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建议

3.1 建立完备的培训规章制度,完善保障机制

从北京市市级层面来看,应该继续深化和细化高职教师在职教育培训的相关配套制度,针对不同专业和教学岗位及不同年龄、职称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应尤其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具体的制度应对培训的时长、经费保障、教师权益、课程评价、训后评估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从各高职院校的层面看,应制定年度及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充分结合本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制定培训计划,在结合教师自身意愿和需求的情况下,针对不同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为每一位教师建立培训档案。从上述两个层面做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体质机制保障工作,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开展培训的积极性,充分保障参训教师的权益。

3.2 坚持问题导向,摸清实际培训需求

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以各学科专业为主要区分,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和各职称层级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深入细致的需求摸底调研,真正排查高职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真正摸清广大高职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同时到高职学生就业的各类企业开展调研,摸清学生的实际技能状况,并动态调正培训课程,从而印证培训需求的合理性。

3.3 围绕重大战略工程,开设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课程

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国家重大战略,把社会急需的各项专业知识、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技能融入到培训课程中。坚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就培训什么样的课程,坚持教师缺少什么样的知识,就培训什么样的课程,切实提高培训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先进性。

3.4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

企业是学生就业的主体,一切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供需的双方,应该建立直接的沟通合作机制。把培训的课堂搬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去,这样既能让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一线的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又能吸收借鉴企业好的技术技能,同时还能启发教师的灵感,发现教学的短板和不足,这样的培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是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第一环,也是决定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根基的基础一环。做好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为北京打造科技创新中心贡献直接的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培训教师
最美教师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